金陵城的腊月,总裹着化不开的湿寒。宫变那夜溅在青石板上的血,虽已被雪盖了几层,却仍有淡红的印记从残雪下渗出来,像一道道凝固的伤疤。
诏狱的铁门昼夜紧闭,铜环上结着冰碴,内里的呜咽声被寒风卷着,刚飘到街面就散了,只余下满街沉默的行人 —— 连挑担的货郎都放轻了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满城的肃杀。
三司会审的牌子立在都察院外,红漆字在雪光里泛着冷光。
不过三日,原本挤满朝堂的肱骨重臣,已有七位被押上了午门监斩台。吏部尚书的家眷被铁链锁着,从朱门大院里拖出来时,怀里还抱着半本没写完的《大明会典》;长兴侯府的匾额被匠人凿下来,木屑混着雪沫子落在地上,转眼就被往来的马蹄踏成了泥。
抄家的清单在户部堆了半间屋,流放的队伍一批接一批出了朝阳门,车轮碾过冻土的声响,成了这几日金陵城最常听见的动静。
朱允炆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看着内侍呈上来的清算名册。
册子里的名字他大多熟悉,有的曾在早朝时为他奏过农事,有的还陪他在文华殿论过经义。可此刻,那些名字后面只跟着 “斩”“流”“抄” 三个字,像一把把冰冷的刀,划开了朝堂的旧貌。
“陛下,” 内侍低声禀报,“练御史已将最后一批逆党名录核实完毕,六部堂官皆在殿外候旨,问是否要即刻推行新的部院人选。”
朱允炆没抬头,指尖划过名册上 “李景隆” 三个字 —— 那位曾在靖难时临阵倒戈的勋贵,这次又凑着旧势力谋反,如今终是落了个 “赐死” 的下场。
他轻轻合上册子,声音里听不出情绪:“让他们先候着,朕想静一静。”
内侍躬身退下,殿里只剩鎏金铜炉里飘出的檀香,混着窗外的雪气,漫得满殿都是。
朱允炆走下御座,踩着铺在地上的羊绒毯,一步步走到殿门口。
檐角的冰棱垂得很长,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却暖不透这殿里的冷。
他知道,这场清算震慑了所有人。
从前总有人在朝堂上非议《考成法》,说他 “乱祖制”“重末技”;格物书院的学生出门,也总被老儒们指着脊梁骂 “离经叛道”。
可现在,没人敢说了。六部官员捧着文书来奏事时,头低得比从前更甚;连最固执的翰林院学士,见了格物书院的人,也会侧身让一步。
皇权的威严,从来没像此刻这样厚重。
可朱允炆心里,却没有半分快意。
他摸着殿门的雕花,那是太祖爷时雕的龙纹,鳞片锋利,仿佛要从木头上跃出来 —— 这龙,是皇权的象征,可若龙失了约束,会不会反过来吞噬天下?
夜渐深了,乾清宫的烛火还亮着。朱允炆把御案上的奏折都推到
一边,只留下一张空白的宣纸。他提起笔,却没落下,目光落在窗外 —— 庭院里的老槐树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风雪里摇晃,像极了他前世课本里见过的 “权力金字塔”:顶端只有一人,下面却压着无数人的命运。
他想起前世在历史课上学的故事。
有个朝代,皇帝握着绝对的权力,想修宫殿就征百万民夫,想打仗就耗空国库,到最后,百姓被逼得揭竿而起,繁华的都城转眼就成了废墟。那时他还觉得,是那皇帝太昏庸,可如今自己坐在这御座上才明白:不是所有皇帝都想作恶,而是绝对的权力,本身就藏着作恶的引力。
这次宫变,那些旧势力为什么敢反?不就是因为皇权集中,只要把他这个皇帝拉下来,就能掌控整个天下吗?今日他能用铁腕镇压,可他百年之后呢?若继任的太子是个只知享乐的昏君,这被他一手强化的皇权机器,会不会变成一把屠刀,砍向百姓?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朱允炆低声念出这句话,指尖微微发颤。他改革的初衷,从来不是为了让朱家的皇权更稳固,而是想让大明变强 —— 强到百姓能吃饱饭,强到学子有书读,强到这个朝代能避开那些历史上的坑。
可现在,他却走到了一个岔路口:是继续握紧权力,做一个说一不二的 “圣君”,还是冒险松开手,为这个国家搭起一个能自我纠错的架子?
他想起格物书院的学生曾递上来的一份册子,里面写着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还画了个奇怪的图:三个齿轮相互咬合,一个转得快了,另外两个就会拉住它。
当时他觉得这图有意思,现在才明白 —— 这就是 “制衡”。
一个念头,在他心里盘了许久,终于在今夜变得清晰:他要立一部 “宪约”。不是后世那种人人平等的宪法,而是一部能划清权力边界的规矩 —— 皇帝该管什么,大臣该做什么,百姓有什么权利,都得写在纸上,谁也不能随便改。
他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 “皇明宪约” 四个字。墨汁落在纸上,晕开小小的圈,像一颗种子,要在这千年帝制的土壤里,扎下根来。
三日后,金陵下了场大雪。雪片像鹅毛似的,从天空飘下来,把乾清宫的屋顶盖得严严实实。入夜后,朱允炆让人把暖阁的火盆烧得旺些,又传了口谕,召四个人来见他。
第一个来的是王钺。他是朱允炆身边最久的内侍,也是少数知道皇帝 “来历” 的人。
王钺穿着一身墨色的锦袍,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子,里面装着朱允炆拟的《皇明宪约》纲要。
他走进暖阁时,脚步很轻,连靴子上的雪都没敢带进屋,只在门口跺了跺,才躬身行礼:“陛下,东西都带来了。”
朱允炆点点头,让他把盒子放在御案上。
刚坐下没多久,外面就传来了脚步声 —— 是兵部尚书齐泰。
齐泰今年五十多岁,头发已有些花白,身上穿的兵部官袍还沾着雪,显然是从衙门直接赶来的。他进了暖阁,见只有皇帝和王钺,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臣齐泰,叩见陛下。”
“起来吧,” 朱允炆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
第三个来的是御史大夫练子宁。
练子宁以刚正闻名,去年曾弹劾过三位贪腐的勋贵,连太祖爷留下的旧臣都敢怼。他走进来时,手里还攥着个卷轴,想必是以为皇帝要议朝政。
直到看见齐泰,他才皱了皱眉,没多问,只行了礼,坐在了齐泰旁边。
最后来的是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沈文,一个叫陆知,都是格物书院第一届的学生,精通律法和数算,还曾帮朱允炆编过《大明律新解》。
两人穿着从九品的青袍,站在暖阁门口,手都攥着袖角,脸上又紧张又兴奋 ——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被皇帝秘密召见。
“陛下,臣等……” 沈文刚想开口,就被朱允炆抬手打断了。
“今日召你们来,不是议常事,” 朱允炆指了指御案上的紫檀木盒子,“王钺,把纲要给他们看看。”
王钺打开盒子,拿出四份抄好的纲要,分别递给四人。暖阁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火盆里的木炭偶尔发出 “噼啪” 的声响,烛火摇曳着,把四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
齐泰先看完,他的手都在抖,纲要上的字仿佛烧得他眼睛疼。练子宁看得慢,眉头越皱越紧,手指在 “司法独立” 那一条上反复摩挲。
沈文和陆知看得最快,两人看完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 —— 这纲要里写的 “制衡”,不就是他们在格物书院里学的 “规律” 吗?
“陛下!” 齐泰第一个开口,声音都有些发颤,“这…… 这纲要里写的,是要分陛下的权啊!”
他把纲要放在桌上,手指点着 “皇权与相权” 那一条:“自古君为臣纲,皇帝当乾纲独断,方能统御天下。
可这纲要里说,日常政务要内阁票拟,重大决策还要部院长官合议 —— 这不是把陛下的权,分给臣子了吗?圣人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 这不合古制啊!”
齐泰是读着孔孟的书长大的,在他心里,皇帝就该是天下的主宰,臣子只能辅佐,不能 “分权”。
这纲要里的每一条,都像在挑战他几十年的认知。
练子宁也放下了纲要,语气比齐泰平和些,却也满是忧虑:“陛下,臣不是反对分权,只是怕分权之后,会误事。”
他看向朱允炆,眼神很诚恳,“就说边境战事,若敌兵都快打到城下了,还要等内阁票拟、议政会审议,等议出结果,城池早丢了!再说朝堂上的事,若每个决策都要争来争去,相互推诿,这国家还怎么管?”
他是御史,见多了官员扯皮的事,最担心的就是 “效率”—— 若制度成了拖后腿的累赘,那还不如不改。
沈文和陆知没敢插话,却悄悄抬了抬头。朱允炆看在眼里,对他们说:“你们俩也说说,不用怕。”
沈文深吸一口气,小声说:“陛下,臣觉得…… 这纲要里的道理,和格物学里的‘校验之法’是一样的。”
他见众人都看他,又壮着胆子说,“我们算天文历法时,从来不会只信一种算法,要用水镜法、浑天仪法、算术法三种方法一起算,互相校验,才能避免算错。这权力,是不是也该这样?互相拉着点,才不会走偏?”
陆知也赶紧补充:“臣也觉得!之前编《大明律新解》时,陛下说‘律法不能只由官定,也要听百姓的意见’,这议政会不就是让百姓的代表说话吗?这样定出来的规矩,百姓才会认啊!”
两人的话虽稚嫩,却透着一股新鲜的道理 —— 那是格物学里 “尊重规律” 的思想,和传统的 “君权神授” 完全不同。
暖阁里又静了下来。齐泰和练子宁皱着眉,显然没被说服;沈文和陆知低着头,等着皇帝说话;王钺站在旁边,眼神平静,仿佛早就知道会是这样。
朱允炆没急着开口,而是起身走到火盆边,拿起一根拨火棍,拨了拨里面的木炭。火星子跳起来,照亮了他的脸。
“齐先生说‘不合古制’,” 朱允炆先看向齐泰,声音很轻,却带着分量,“可古制里,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啊。”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你们想想,太祖爷为什么要废丞相?是因为胡惟庸专权,危及皇权。可废了丞相之后呢?皇帝要管的事越来越多,累得睡不着觉不说,还容易出错 —— 因为没人敢拦着。”
他指了指纲要:“这内阁票拟,不是分朕的权,是帮朕把把关。朕也是人,也会犯错。有内阁帮朕看一眼,有部院长官一起议一议,能少走多少弯路?再说‘乾纲独断’,若朕是昏君,这独断之权,不就是害百姓的刀吗?”
齐泰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没说出话来。他想起前几年有个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虚报粮食产量,导致当地百姓饿死了不少。若当时有内阁能拦着,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
“练先生担心效率,” 朱允炆又看向练子宁,“朕早想过了。” 他拿起纲要,在 “紧急事务” 那一条上画了个圈,“你们看,这里写着‘非常之时,皇帝可临机决断,事后补议’。
若真有敌兵来犯,朕一句话就能调兵,不用等议政会审议。”
他顿了顿,又说:“至于推诿扯皮,朕会定清楚内阁、议政会、部院的权责 —— 谁该做什么,谁没做好要受罚,都写在宪约里。就像练先生弹劾贪官一样,谁要是敢推诿,自有律法等着他。”
练子宁的眉头松了些。他最在意的就是 “权责分明”,若真能把规矩写死,扯皮的事确实能少很多。
“还有司法独立,” 朱允炆看向沈文和陆知,“你们俩编《大明律新解》时,是不是遇到过勋贵犯法,却没人敢管的事?”
沈文和陆知赶紧点头。去年有个侯爷的儿子打死了人,地方官不敢判,最后还是皇帝亲自下旨,才把人抓起来。
“这就是司法不独立的坏处,” 朱允炆说,“若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能自己断案,不用看朕的脸色,也不用怕勋贵的势力,那‘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才不是一句空话。”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那份纲要,声音里多了几分坚定:“朕要立的宪约,不是为了限制朕自己,是为了限制‘皇权’这个东西。
朕今日能管好这权力,可后世的皇帝呢?若有一天,出了个只知享乐的昏君,这宪约就是百姓的保护伞;若有一天,出了个想专权的权臣,这宪约就是捆住他的绳子。”
“朕要的,不是一个‘圣君治国’的大明,是一个‘制度治国’的大明。”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即便朕不在了,即便后世的皇帝平庸,这国家机器,也能靠着制度,好好转下去。”
暖阁里静得能听见雪落在屋顶上的声音。
齐泰看着皇帝年轻却坚定的脸,忽然想起了太祖爷开国时的模样 —— 那时的太祖爷,也是这样,想为天下立一个长远的规矩。
练子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他终于明白,皇帝的志向,比 “治世” 更远,是 “万世太平”。
沈文和陆知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们攥着拳头,心里满是激动 —— 能参与这样一件大事,是他们这辈子都不敢想的荣耀。
王钺站在旁边,悄悄松了口气。
他跟着皇帝这么久,知道皇帝心里藏着多大的念头,如今,这念头终于要落地了。
“陛下,臣懂了!” 齐泰率先起身,躬身行礼,“臣愿牵头起草宪约,定不负陛下所托!”
练子宁也跟着起身:“臣也愿助陛下一臂之力!定要把宪约的条款写细、写实,让它能护我大明万世!”
沈文和陆知赶紧站起来,连声道:“臣等也愿效命!”
朱允炆看着四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 这是宫变之后,他第一次真心笑出来。
他点了点头,说:“好。齐先生熟稔典章制度,就负责参照历代的得失,把‘皇权与相权’‘议政会权责’这两块写好;练先生刚正,就负责‘司法独立’和‘官员考核’,定要把规矩立严;沈文、陆知,你们俩精通律法和数算,就负责‘赋税’‘预算’的条款,要算清楚,不能有漏洞。”
他顿了顿,又强调:“此事关乎国本,绝不能外泄。你们起草的时候,只能在都察院的密阁里弄,除了你们四人,再不许让第五个人知道。有什么要商量的,就通过王钺传信,不许私下见面。”
“臣等遵旨!” 四人齐声应道。
朱允炆又拿起那份纲要,递给齐泰:“这是朕拟的草稿,你们照着这个方向改,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朕。记住,宪约不是一成不变的,后世若觉得哪里不好,还能改。但这‘分权制衡’‘制度治国’的根,不能变。”
齐泰接过纲要,双手捧在胸前,仿佛捧着一块千斤重的石头 ——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文书,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时间不早了,你们先回去吧。” 朱允炆说,“外面雪大,让内侍给你们备辆车,路上小心。”
四人躬身行礼,慢慢退出了暖阁。走到门口时,齐泰回头看了一眼 —— 皇帝正站在御案前,手里拿着那份纲要,目光落在窗外的雪夜里,仿佛在看一个遥远却明亮的未来。
暖阁里又只剩下朱允炆一个人。他拿起那份纲要,翻到 “皇帝权力” 那一页,沉吟了许久,提起朱笔,在旁边添了一行字:
“皇权至高,然受宪约制约。皇帝乃帝国之首,而非帝国之主。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大明万民之天下。”
墨汁落在纸上,很快就干了。朱允炆放下笔,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 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扛起了更重的责任。
他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风雪还在下,可他仿佛能透过这风雪,看到几
十年后的大明:百姓在田埂上笑着,学子在书院里读着书,官员在朝堂上认真议着事,而那部《皇明宪约》,就立在皇宫的最中央,像一道光,照亮了整个天下。
打破千年桎梏的第一步,就在这个雪夜,悄然迈出了。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明基建录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