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原本计划着将张保的祖母和母亲安顿妥当,便立刻赶回十三爷府上。十三爷腿疾的后续治疗正是关键时期,她心里始终惦记着。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许是连日来的惊恐忧惧骤然放松,强撑着的精气神便泄了去。老封君到庄子上的第一天,后半夜就发起了热,额头滚烫,人也有些昏沉迷糊起来。
庄子上早已按十三爷的吩咐备下了一位擅长诊治老人病症的宋大夫,青禾连夜请了人来。
这位宋大夫年约五旬,留着三缕长须,眼神温润平和,一看便是经验丰富且性情沉稳之人。
他原是京中一家老字号药堂的坐堂医,因不喜京中权贵纷扰,加之年纪渐长,便应了十三爷的邀请。
宋大夫诊脉极为仔细,左右手沉吟良久,又查看了老封君的舌苔、问了夜间起居和饮食情况,这才捻须缓缓道:“老夫人此乃年高体弱骤逢大变,忧思惊惧损伤心脾,以致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乃是本虚标实之证。眼下发热,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倒不必过于惊慌。”
他的诊断与青禾心中判断几乎一致,青禾暗自松了一口气,不是庸医就行。
于是,接下来的几日,青禾在老封君每次问诊时只静静侍立一旁仔细观察老封君的气色、舌苔,不曾贸然插话,只在心中自有一番计较。
她深知医者之责重大,尤其面对这等年高尊贵的病人更需谨慎。
若宋大夫诊断或用药有丝毫偏差,她绝不能全然听信,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提出异议或另请高明,绝不能因盲目听从而贻误病情。
好在,这位宋大夫果然名不虚传,他开的方子也极对青禾的脾胃。
用的是参苏饮加减。
以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扶助正气。
苏叶、葛根解表散寒,透发郁热。
又因老封君略有咳嗽痰黏,加入了前胡、桔梗宣肺化痰。
最后佐以少量陈皮理气和胃,防止滋补药壅滞脾胃。
整个方子配伍严谨,药性平和,重在扶正以祛邪,而非一味猛攻发汗,正合年老体虚之人治病的原则。
青禾心下大定,甚至生出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欣慰。既然大夫可靠,她也乐得清闲,不必在张保家人面前显露自己精通医术的底细。
高调死得快也是她在清朝生存的黄金法则之一。
于是,后来的几日她便退居二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食疗药膳上,力求与宋大夫的汤药双管齐下,更高效地为老封君调理身体。
她让庄户每日送来新捕的鲫鱼,熬煮奶白色的汤,只放几片姜,少许盐,取鱼肉之鲜美易消化,温中补虚。
或是将鸡胸肉剁得极细,混入少量藕粉和蛋清,做成小巧的鸡肉糊,清蒸出来,嫩滑无比,便于吞咽和吸收。
除此之外,她每天早上都用庄子上新收的小米配上枣肉和淮山,慢火熬成粥油厚厚的小米粥给老封君做早膳前的小点心,垫垫肚子不说,还十分养胃益气。
她一边做,一边还将其中关窍细细说与跟在身边的小红听。
“你看,鲫鱼汤能熬到发白是因为鱼肉里的油脂和蛋白质都融到汤里了,营养都在汤中,最适合病后体弱、胃口不佳的人。老封君年纪大,脾胃功能弱,吃不了油腻,这样又有营养又清爽的汤最合适不过。”
“小米粥呢,一定要用小火慢熬,熬出那层米油来才是精华所在,老封君心脾两虚,这粥正对症。她年纪大起得早,早膳前先垫垫肚子,不至于饿过了头,又不至于吃太扎实。”
“鸡肉糊里加藕粉是为了让它口感更滑嫩,另外,藕粉本身也有益胃健脾的功效。”
小红虽性子内向,不喜与生人周旋,但做事十分认真仔细,记性也好。她默默听着,手上跟着青禾的动作学,眼神专注。
青禾打算着自己至多再待五天,等老封君的精神头稳定下来,便将食疗调理的活儿交给小红。
庄子上物资齐全,宋大夫也常驻,有小红在一旁细心照应着饮食,应当出不了大岔子。
好在老封君和李氏都是极有分寸的人。
老封君虽身份尊贵但历经风雨,深知人在屋檐下的道理,从不提出过分要求,对青禾和小红都颇为和气。
李氏除了那日和青禾多说了几句,平时都是谨守本分,除了必要的沟通,平日多在房中陪伴婆母,或是抄写经文,并不需要小红过多应酬伺候。
这样的氛围也让内向的小红自在了不少,想起来应该勉强能够胜任。
如此过了两三日,在汤药与药膳的共同调理下,老封君的病症渐渐退去,脸色也恢复了红润,精神明显见好。这两日甚至能由李氏搀扶着在院子里慢慢走几步了。
青禾看着这一切,心中稍安,开始盘算着回城的日子。她想着十三爷爽朗的笑容,竟隐隐有些归心似箭了。
喜欢穿越清宫,我在胤禑身边当咸鱼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清宫,我在胤禑身边当咸鱼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