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言论,如同无形的冷箭,试图从理论和人品两个层面瓦解【星图】的核心!
王琳拿着内部传阅的批判文章,手指都在发抖:
“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胡说八道!”
赵河更是愤懑:
“我们靠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他们却躲在背后放冷枪!”
陈知行看着那些充满偏见的文章,眉头也紧紧锁住。
他看向苏想,发现她正站在原型机前,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模拟程序,对身后的纷扰似乎充耳不闻。
“想想……”
周炽担忧地唤了一声。
苏想缓缓转过身,脸上没有众人预想中的愤怒或委屈,只有一种极致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嘲讽?
“他们急了。”
她淡淡地说,走到小黑板前,将那些批判文章的核心论点一一列出。
“说我们理论基础薄弱?”
她的粉笔点在黑板上她自己推导出的、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上,
“那就用更扎实的理论回击!
陈知行,你和算法组,把我们关于分布式异步计算稳定性和收敛性的证明过程,整理成论文,投给《中国科学》。”
“说我们脱离工程实际?”
她的粉笔又点在原型机的结构图上,
“周炽,硬件组加快迭代速度,下个月,我们要拿出处理能力提升三倍、稳定性通过一千小时连续拷机测试的改进版原型机!”
“至于说我本人……”
苏想顿了顿,嘴角那丝嘲讽的弧度更明显了,
“年轻?缺乏经验?
那就用成果来证明,年龄和经验,从来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她的冷静和强大的逻辑,瞬间安抚了团队躁动不安的情绪。
她没有选择陷入无谓的口水战,而是选择用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更耀眼的成果,去粉碎一切质疑!
“可是,舆论……”
王琳还是有些担心。
“舆论?”
苏想看向她,目光清澈而坚定,
“当我们的【星图】真正点亮,计算出领先世界的成果时,所有的噪音,都会变成欢呼前的序曲。”
她重新坐回工作站前,敲击键盘的声音清脆而有力。
“开工。”
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但所有人都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无可撼动的信念。
质疑与打压,没有让她退缩,反而像疾风,让她这棵看似柔弱的劲草,扎根得更深,意志更为坚韧。
陈知行看着她专注的侧影,推了推眼镜,掩去眼底深处那抹激赏与动容。
周炽用力点头,转身就去督促硬件测试。
李泽川则默默走到一边,拿起电话,开始部署反击那些负面谣言的行动。
风暴来临,但他们已然同舟共济。
就在“星图”计划顶着舆论压力埋头猛进之时,一股新的竞争力量悄然浮出水面。一支主要由日本归国博士组成的团队,依托国内某重点高校的计算中心,高调宣布启动名为“飞鹤”的超算优化项目,目标直指银河-II的性能提升,宣称要打造“亚洲第一算力”。
消息传来,仓库实验室里响起几声不屑的嗤笑。
“飞鹤?名字起得挺飘,就怕飞不起来。”周炽一边调试着新到的精密电阻箱,一边头也不抬地嘲讽。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他负责的硬件组鸟枪换炮,正憋着劲要搞个大新闻。
李泽川晃着手里那份关于“飞鹤”团队的简报,语气玩味:“领头的几个,都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高材生,理论功底应该不差。不过……”他拖长了调子,看向正在和白板上的数学难题较劲的苏想,“跟咱们苏博士在《自然》上发的那些东西比,感觉差了不止一个时代。”
陈知行则更为审慎,他推了推眼镜:“不要轻敌。他们在日本接触的都是工业界成熟的技术路线,工程化经验可能比我们丰富。而且,他们背靠高校,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和传统算力资源不容小觑。”
苏想终于从白板前转过身,粉笔灰沾了一点在鼻尖,她随手抹去,眼神清亮:“不管他们是谁,从哪里来,目标是什么。”她的目光扫过团队众人,“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比他们更快,比他们更好,比他们更接近未来。”
她的话语平静,却带着绝对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技术路线的深刻理解,也源于团队日益精进的实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成了两条技术路线无声的赛跑。“飞鹤”团队频频在传统计算机刊物上发表论文,展示他们在经典架构上精细入微的优化技巧,确实引来不少圈内老专家的赞许。而“星图”团队则继续在他们认定的道路上狂奔,改进版原型机的性能节节攀升,处理特定任务的能力已经开始展现出令人咋舌的潜力。
最终的碰撞,发生在一个国家级超算应用项目的招标评审会上。该项目需要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处理一项涉及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国防科研任务——正是苏想团队之前小试牛刀的那种类型。
“飞鹤”团队和“星图”团队,成了最终进入实地测试环节的两个候选者。
测试现场,气氛凝重。
“飞鹤”团队带来的,是基于银河-II进行深度优化后的整套系统,设备庞大,指示灯闪烁,散发着成熟技术的威严。
他们的负责人,一位姓林的东京大学博士,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充满日式风格的严谨与细致。
而苏想这边,依旧是那台被周炽和李泽川戏称为“铁皮怪兽”的改进版原型机,体积只有对方设备的几分之一,线缆虽然规整了许多,但外观依旧带着实验室的粗犷。
苏想本人,也只是简单穿了件白大褂,素面朝天,唯有眼神锐利如初。
实测开始。
同样的数据包被同时输入两个系统。
“飞鹤”系统运行平稳,巨大的屏幕上一行行代码飞速滚动,符合所有人对大型超算的预期。
而“星图”原型机,在沉寂了几秒钟后,内部传来一阵不同于传统风扇的、低沉的流体散热声,几排特制的指示灯以某种独特的韵律亮起,屏幕上的数据流则以一种近乎狂暴的速度刷新、整合、输出……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