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哥!苏博士的事儿我们都听说了!
太牛了!在仓库里硬刚超算中心!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一个染着时髦黄毛、开着进口跑车的年轻人,将一张支票拍在李泽川面前,
“这是我今年的压岁钱和零花钱,一百万!投了!就当为中国的【星图】放颗小卫星!”
“还有我!”
“算我一份!”
这些年轻人,仿佛将支持“星图”当成了一种最酷的时尚,一种参与历史的荣耀。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他们背后家族所掌握的、难以估量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
一时间,原本门可罗雀的废弃仓库,竟然变得车水马龙起来。
各种捐赠协议、赞助支票、物资清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现金、进口的高精度示波器、最新的芯片样品、甚至还有几家大型国企表示可以开放部分非核心的实验数据供他们研究……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如此迅猛,让团队里的年轻人们都有些措手不及,
仿佛一夜之间从地下工作者变成了备受瞩目的明星。
周炽看着堆在角落里的现金和物资,咧着嘴傻笑,用力拍了拍李泽川的肩膀:
“老李!可以啊!”
陈知行则更加冷静,他仔细审核着每一份捐赠协议,确保其合法合规,不会对未来【星图】的知识产权和独立性造成任何影响。
他看向被众人围住的苏想,眼神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过度的关注,有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苏想站在仓库中央,看着眼前这纷乱而充满生机的景象,心情复杂。
激动吗?当然。
这些来自民间的、纯粹的支持,像暖流一样温暖了她曾备受打击的心灵。
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这些钱,这些资源,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和信任。
他们不是在投资一个确定成功的项目,而是在赌一个国家的未来,
赌她苏想能够带领他们,闯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路。
她不能失败!
她深吸一口气,拨开围拢的人群,走到那个依旧裸露着线缆、却已然成为众人目光焦点的原型机前。
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机身,仿佛在汲取力量。
然后,她转过身,面向所有前来支持的人,包括那些眼神热切的企业家和富二代们。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仓库:
“谢谢!谢谢各位的信任和支持!”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眼神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郑重:
“你们送来的,不仅仅是钱和物资,是火种,是希望。”
“我苏想,在此向大家保证!”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
“【星图】计划,绝不会辜负每一份期待!我们会在各位的支持下,
用最快的速度,拿出实实在在的、能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成果!”
“这些资金,每一分都会用在刀刃上!
这些物资,每一件都会物尽其用!
【星图】的每一步进展,都会对各位公开、透明!”
她的话,像誓言,重重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没有虚言,没有套路,只有最朴素的承诺和最坚定的决心。
那一刻,仓库里安静极了。
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些企业家们用力点头,那些富二代们激动得脸色通红。
他们知道,自己赌对了人!
李泽川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个在众人簇拥下,身形单薄却仿佛能撑起一片天的女子,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弧度。
有骄傲,有欣慰,也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悄然滋长的情愫。
他点燃一支烟,却没有吸,只是任由烟雾在指间缭绕,仿佛在祭奠什么,又像是在开启什么。
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让【星图】计划如同加满了燃料的火箭,进入了高速研发阶段。
仓库实验室以惊人的速度改头换面。
破损的窗户被修好,安装了专业的恒温恒湿系统,崭新的实验台和工作站取代了之前的破旧桌椅,甚至搭建起了一个小规模的高速内部网络。
团队也得以扩充,招募了几位在软件工程和底层架构方面有深厚功力的资深工程师。
【星图】计划,终于摆脱了寒窑的窘迫,开始像一个真正的科研项目那样运转起来。
然而,正如陈知行所担忧的,过度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是一些之前对苏想和类脑计算嗤之以鼻的学术机构和管理部门,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各种“交流访问”、“合作研讨”的邀请函纷至沓来,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者,言语间暗示着希望将【星图】纳入其管辖范围,
或者以“提供指导、共享成果”为名,行摘桃子之实。
“妈的!以前我们求爷爷告奶奶没人理,现在看我们有点起色了,都想来当婆婆了!”
周炽看着一堆烫金的邀请函,气得直骂娘。
李泽川的处理方式则更为直接和江湖。
他动用自己的人脉网络,巧妙地挡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应酬和试探,对于那些背景深厚、实在无法推拒的,
则由他或者陈知行出面周旋,最大限度地保证苏想和核心研发团队不被过多打扰。
“想想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和安静,不是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李泽川对陈知行说,两人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难得的默契。
但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学术和舆论层面。
吴冬明团队在国防研究所的意外失利,显然激怒了他们及其背后的支持力量。
很快,几篇署名权威专家、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文章开始流传。
文章并未直接点名【星图】,但字里行间都在抨击类脑计算是“脱离工程实际的数学游戏”、“理论基础薄弱”、“存在无法克服的可靠性问题”,
并隐晦地指出,将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民间热情引导到这种“高风险、不确定”的方向上,是“不负责任的”。
同时,一些关于苏想本人和团队的小道消息也开始在圈内散播——
质疑她过于年轻,缺乏大型项目管理经验;
暗示她性格偏执,难以合作;
甚至翻出她早年“学术表现不稳定也就是替考”的旧账……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