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笔帽咬在嘴里,歪着头看白板上的草图。他吐出笔帽,伸手抹掉一条画歪的航线。
“咱们刚搞完一个蘑菇项目,总不能天天盯着它发光吧?”他说,“大海还在那儿,咱得动起来。”
苏珊坐在桌边翻笔记,听见这话抬了抬头。“你又想出海?上次风暴差点把船掀翻。”
“那不是没翻嘛。”陈浩咧嘴一笑,“再说我们捡回来的东西可不少,光靠等可等不来下一个发光藤蔓。”
卡尔从图纸堆里抬起头。“你想走多远?”
“不远。”陈浩用笔尖点了点白板,“先往东边扩三十公里,看看有没有别的岛。有地就有资源,有资源就能活得久一点。”
娜娜站在控制台前,手指轻点屏幕。投影亮起,一张航行轨迹图铺满墙面。红蓝线条交错,像是谁打翻了颜料盘。
“这是过去二十五次出海的路线记录。”她说,“目前探索覆盖半径为五十二公里,盲区集中在东南与西北象限。”
“东南风大。”卡尔指着一片红色区域,“浪高经常超过三米,木船扛不住。”
“所以才要改船。”陈浩抓起一支蓝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方块,“加个金属底壳怎么样?岛上挖的矿不是能炼铁吗?”
苏珊皱眉。“材料不够。而且你打算怎么焊?拿石头砸?”
“我不是工程师。”陈浩摊手,“但我知道破船跑不远。咱们现在就像住在一楼的人,天天爬楼梯,却不想盖二楼。”
娜娜调出新画面:一份结构分析报告跳了出来。
“现有船只主梁已出现三处微裂纹。”她说,“按照当前使用频率,预计还能支撑七到九次航行。”
“那就第八次出发前造新船。”卡尔说,“用复合材料,前半段木结构减重,后半段钢架加固。动力系统也得换,帆太看天气。”
“你还真敢想。”苏珊看着他,“你知道做个螺旋桨要多少工时吗?”
“我知道做不出来就只能等死。”卡尔声音不高,“风暴那天,要是推进器再停十分钟,我们都得喂鱼。”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陈浩低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忽然抬头。“娜娜,你能算出最安全的航线吗?就是那种——不碰风暴、不撞暗礁、还能顺路捡点东西的?”
“可以。”娜娜手指一划,“基于气象日志和洋流模型,我能生成优化路径。但前提是船只性能达标。”
“那就分三步走。”陈浩站起来,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
**第一,巩固近海。**
**第二,勘探远海。**
**第三,预备深海。**
“听着像口号。”苏珊说。
“本来就是口号。”陈浩笑,“但每一句都能落地。比如第一步,咱们把五十公里内的所有小岛登记一遍,标出淡水点、植被区、矿物带。第二步,造新船,带探测设备,往八十公里外探一探。第三步……等前两步做完再说。”
娜娜点头。“我建议设立阶段性目标节点。每完成一次任务,更新一次数据库,避免重复劳动。”
“还得记账。”苏珊补充,“资源进出都要登记。上次带回的菌丝样本丢了三分之一,没人知道去哪儿了。”
“有人偷吃?”陈浩瞪眼。
“更可能是密封不好。”她白了他一眼,“但这说明一个问题——没有规矩,再好的发现也会烂在路上。”
卡尔拿起铅笔,在纸上画了个船体剖面图。“我想试试双体设计。稳定性好,载重大,翻不了。”
“那你得找个地方开工。”陈浩说,“仓库后面那片空地怎么样?”
“得先清场。”卡尔说,“堆满了旧零件,还有两个报废的发动机。”
“明天我去搬。”陈浩坐回椅子,“反正最近也没啥事,除了等蘑菇长大。”
娜娜突然开口:“根据历史数据推演,若维持现有探索节奏,三年内可覆盖周边三百公里海域。”
“然后呢?”苏珊问。
“然后我们会找到更多可利用资源。”娜娜说,“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停止探索,等于提前认输。”
陈浩吹了声口哨。“听上去像个广告词。”
“是事实。”娜娜看着他,“你们每次出海,平均带回三点二项可用信息。其中零点七项具有长期应用潜力。效率不高,但持续积累会有质变。”
“也就是说。”陈浩托着下巴,“咱们现在干的活,其实是给以后铺路?”
“正确。”
“那我岂不是劳模?”
没人接话。
他也不在意,转头看向窗外。天色灰蒙,云层压得很低。
“天气又要变了。”卡尔说。
“正好。”陈浩收回视线,“趁着还没下雨,先把计划定下来。”
娜娜调出一份新文档。
《下一阶段海洋探索规划书(草案)》
标题刚出现,苏珊就提出问题:“如果发现新物种,怎么处理?直接带回来?”
“当然不是。”陈浩摆手,“先拍照,再采样,最后评估影响。要是破坏生态平衡,回头遭报应的是我们自己。”
“你还会想这个?”苏珊有点意外。
“我又不是傻子。”陈浩瞪她,“只是懒得动脑子而已。”
娜娜继续介绍内容模块:
航线拓扑图更新
新型探测设备研发
跨区域资源登记制度
应急响应机制强化
“最后一个很重要。”卡尔指着第四条,“上次通讯中断四十分钟,基地完全失联。要是那时候来场地震,谁都救不了。”
“所以我想装个备用信标。”娜娜说,“用海底电缆连到高地塔台,即使主系统瘫痪也能传信号。”
“钱从哪儿来?”苏珊问。
“不用花钱。”娜娜平静地说,“材料库里有三百七十米绝缘缆线,未开封。另有六组太阳能稳压模块,可用。”
“你还记得这么清楚?”陈浩啧了一声。
“我不会忘记任何一条数据。”她说,“它们比记忆可靠。”
会议继续推进。
大家围绕船体改造细节讨论了二十分钟,最终达成一致:以现有木船为基础,逐步替换关键部件,不追求一步到位。
“安全第一。”卡尔强调,“宁可慢,也不能冒险。”
“同意。”苏珊说,“尤其是新航线,必须提前模拟三次以上。”
陈浩举手。“那我提个要求——下次出海,我要带个摄像机。拍下来的东西比口头描述有用多了。”
“我会准备防水外壳。”娜娜说,“支持水下十米拍摄。”
“最好能直播。”陈浩开玩笑。
“电力不足,无法实时传输。”娜娜认真回答,“最多存储本地数据。”
“你还真当回事啊。”
“我说过的话,都是认真的。”
苏珊合上笔记本。“生态保护这块,我建议成立巡查小组。每次出海前检查装备密封性,返航后做污染检测。”
“行。”陈浩点头,“你当组长,谁不服你就让他啃两天野草。”
“别转移话题。”她说,“还有燃料问题。我们现在的储备只够支撑四次中程航行。”
“那就减少无效出行。”卡尔说,“没目标的巡航取消,所有任务必须提交申请表。”
“申请表?”陈浩咧嘴,“你是不是还想让我们写周报?”
“如果你愿意写,我不反对。”卡尔面无表情。
会议室气氛轻松了些。
娜娜将最终版草案同步至主数据库,屏幕右下角跳出提示:【上传成功,待审批流程启动】。
“接下来做什么?”苏珊问。
“等批复。”陈浩伸了个懒腰,“顺便把仓库后面的空地腾出来。卡尔你要开工,总不能在泥地上画图纸吧?”
“我可以等。”卡尔说,“但材料得尽快到位。”
“明早我去翻仓库。”陈浩说,“说不定还能找出一台能用的发电机。”
“别抱太大希望。”苏珊提醒,“上次找温控模块,翻了半天只捞出半袋发霉的电线。”
“发霉的也能拆零件。”陈浩不在乎,“只要不是石头就行。”
娜娜关闭投影,转身看向三人。
“本次会议记录已归档。”她说,“后续执行进度将由系统自动追踪。”
“你还真是滴水不漏。”陈浩笑着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最后一行航线草图上重重描了一笔。
他的手指顿了一下。
“对了。”他忽然说,“如果我们真建成了那个生物通信网……”
他转头看向娜娜。
“第一条消息发出去的时候,内容写什么?”
喜欢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