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台的提示音刚停,娜娜就动了。她手指在面板上划过,调出数据流界面,一行行绿色字符迅速滚动。
“外部信号已断开,确认为误接入。”她说,“所有采集数据同步完成,可以开始分析。”
陈浩正靠在椅子上打哈欠,一听这话立刻坐直。“等等,先说重点——那些东西能吃吗?”
苏珊翻了个白眼。“你脑子里除了吃的还能装点别的?”
“能装,但懒得装。”陈浩挠了挠头,“我这人懒,得靠别人推一把才动。”
卡尔抱着手臂站在投影仪旁边,盯着刚才那块矿石。“藤蔓的光谱数据出来了没?我想看看能不能用在夜视设备上。”
“正在加载。”娜娜点击确认键,墙面投影一闪,切换成分类目录:陆行蟹、发光藤蔓、地下真菌群落。
“我们按顺序来。”她说,“先从第一个物种开始。”
画面跳转,一只蓝灰色的小生物出现在屏幕上,六条腿缩在身下,正慢悠悠地爬过一块岩石。
“这就是陆行蟹。”娜娜说,“体长约八厘米,外壳坚硬,行动模式为短距离快速移动,主要食物来源是苔藓和腐殖质。”
陈浩凑近看了看。“这玩意儿壳比铁还厚,牙口不好真啃不动。”
“但它拉的屎有用。”苏珊翻开笔记本,“我在现场注意到,它走过的地方,菌类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娜娜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一片贫瘠的土壤区域,在放入陆行蟹后第七天,开始出现细小的白色菌丝。
“实验数据显示,微生物活性提升47%。”她说,“有机质分解速率提高近一半。”
“也就是说。”陈浩摸着下巴,“咱们要是养一群这玩意儿,就能让菜地肥起来?”
“理论上可行。”娜娜点头,“它们不需要复杂饲养环境,耐寒耐湿,繁殖周期推测为二十到三十天。”
“基地现在的肥料库存只够撑两个月。”苏珊说,“如果能用这种生物替代化肥,长期来看更稳定。”
“那就圈几只试试。”陈浩一拍桌子,“反正岛上有的是石头缝,随便它们钻。”
“建议建立封闭养殖区。”娜娜补充,“防止与其他物种发生未知交互。”
“行,听你的。”陈浩摆手,“下一个。”
屏幕切换,一段黑暗洞穴的录像浮现出来。藤蔓贴在岩壁上,叶片背面泛着微弱的蓝绿色光。
“这是发光藤蔓。”娜娜说,“受震动或湿度变化刺激时会发光,持续时间平均为四分钟,恢复期约两小时。”
“我们在山洞里全靠它照明。”陈浩插嘴,“省电还不怕进水。”
卡尔盯着频谱图。“能量转化效率是多少?”
“现有生物光源平均水平的1.8倍。”娜娜回答,“且无需外部供能,仅靠共生菌代谢维持。”
“比手电管用。”卡尔低声说,“而且不会引来虫子。”
“问题是量太少。”苏珊皱眉,“整株移植成功率低,断枝容易失活。”
“不一定非要种活。”娜娜调出基因片段对比图,“荧光菌可分离培养,未来或许能植入其他植物体内。”
“你是说……”陈浩眼睛亮了,“把白菜搞成路灯?”
“技术路径存在可行性。”娜娜说,“若成功,可用于基地外围夜间照明系统,降低电力消耗。”
“我觉得靠谱。”卡尔点头,“尤其是警戒线那边,黑灯瞎火的总得有人巡逻。”
“那就列个试种计划。”陈浩说,“先拿几盆土做个对照实验。”
“我会准备培养基。”苏珊合上本子,“等第一批菌种提纯出来就开始。”
画面再次切换,这次是一组地下剖面图。复杂的菌丝网络分布在三至八米深的土层中,像一张隐形的大网。
“最后是地下真菌群落。”娜娜说,“分布广泛,与特定树根形成共生关系。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响应特性。”
她放出两段传感器记录。第一次扰动发生在东侧五米处,三十分钟后,西侧七米的菌丝活性出现同步波动。
“延迟时间为2.1秒。”她说,“误差不超过0.05秒。”
“不是随机的。”苏珊立刻接话,“频率太稳定了。”
“所以呢?”陈浩摊手,“咱们要靠蘑菇发微信?”
“目前无法排除信息传递的可能性。”娜娜说,“这种稳定性接近神经信号传导模式,我将其命名为‘生物神经模拟假说’。”
“听着像科幻片。”陈浩咧嘴,“但我喜欢。”
“关键是样本不够。”苏珊提醒,“另一个容器在风暴那天掉海里了,现在只剩一半。”
“必须修复受损部分。”娜娜说,“建议申请建立隔离培育舱,进行长期观测。”
“这项目得优先。”苏珊语气坚定,“如果真能实现跨区域生物通信,意义远超农业或照明。”
“钱呢?”陈浩问,“材料呢?人力呢?咱们可没那么多资源乱试。”
“所以我做了分级评估。”娜娜打开一份新文档,《新物种综合价值评估报告》标题浮现。
“分三级。”她说,“短期实用、中期拓展、长期战略。”
投影切换:
1 短期:试种发光藤蔓用于洞穴与通道照明;
2 中期:圈养陆行蟹改良土壤,缓解肥料危机;
3 长期:筹建真菌实验室,研究信号网络潜力。
“三个方向都列出来了。”娜娜说,“请投票决定优先级。”
“直接全上不行?”陈浩嘟囔。
“资源有限。”苏珊说,“只能选一个主攻方向。”
“我支持真菌项目。”苏珊举手,“这是唯一可能改变我们生存模式的技术突破点。”
“我也同意。”卡尔说,“现有的通信系统太脆弱,一旦断电就瘫痪。如果有活体网络替代,可靠性更高。”
“你们俩倒是想得远。”陈浩叹了口气,“可饭都快吃不上了,还研究什么蘑菇传信?”
“照明和土壤改良也是解决方案。”娜娜提醒,“但它们属于已有技术框架内的优化,而真菌网络可能是全新范式。”
“意思就是——要么继续修修补补,要么赌一把大的?”
“正确。”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我跟苏珊一样。”卡尔说,“赌大的。”
“算我一个。”苏珊说。
娜娜看向陈浩。
“唉。”他仰头靠在椅背上,“你们两个科学家加一个机器人合伙忽悠我,我能说不吗?”
“你可以拒绝。”娜娜说。
“但我不想当那个拖后腿的。”陈浩坐直,“行吧,真菌项目上马。不过说好啊,三个月内看不到进展,我就把它改成蘑菇汤锅。”
“成交。”苏珊笑了。
“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卡尔问。
“第一,修复样本容器。”娜娜说,“第二,搭建恒温恒湿培育舱;第三,设计扰动-响应监测系统。”
“材料清单列出来了吗?”
“已在生成。”娜娜操作面板,“预计耗材包括密封玻璃罩、温控模块、微型传感器阵列……共十七项。”
“有些得去旧仓库找。”苏珊说,“那边好久没人清理了。”
“我去。”卡尔站起身,“顺便看看有没有能用的金属架。”
“别碰带锈的。”陈浩提醒,“上次你搬了个架子回来,结果半夜漏油,搞得整个工具间都是味儿。”
“记住了。”卡尔拿起矿石放进口袋,“顺路再查查这东西的成分。”
门关上后,房间里只剩三人。
娜娜继续整理报告。“我会把初步方案上传至主数据库,等待审批流程启动。”
“你觉得真能行吗?”陈浩忽然问。
“不知道。”娜娜看着他,“但所有重大发现,最初都被认为不可能。”
“说得还挺有哲理。”陈浩笑了笑,“那你现在是不是该说‘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之类的话?”
“我不想说违心的话。”娜娜说,“我只是根据数据做判断。”
“你还真是实诚。”陈浩伸了个懒腰,“行了,我也该去睡了。明天还得盯着他们搬土。”
他站起来,活动了下手脚,走到门口时又停下。
“对了。”他回头,“等培育舱建好了,记得通知我。”
“为什么?”
“万一真连上网了。”他眨眨眼,“我想试试发第一条消息。”
“内容是什么?”
“就说——”他张了张嘴。
“喂?”
喜欢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学渣穿越:我在星际荒野求生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