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密室,烛火通明。
曹髦面色凝重地将急报推至案前:“司马望已集结十万大军,正向潼关进发。二位爱卿,如之奈何?”
成济与王经对视一眼,成济率先开口:“陛下勿忧。臣早已料到司马望必反,半月前已派心腹将领率一万精锐驻防潼关。此次臣愿亲率一万精兵增援,如此潼关守军可达三万之众。”
他走到军事地图前,手指点向潼关位置:“潼关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万精兵据险而守,足以抵挡十万大军。”
曹髦蹙眉:“只带一万兵马?是否太过冒险?不如多带些...”
“陛下,”成济摇头。
“洛阳乃根本重地,不可不防。若将守军尽数调往潼关,恐生内变。且司马伷、司马亮、司马骏虽未立即出兵,却不可不防。万一他们趁机进犯,洛阳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王经附和道:“成将军所言极是。洛阳必须留足两万兵马,以防不测。且陛下坐镇中枢,正可下旨斥责司马望擅自兴兵之罪,在道义上先胜一筹。”
成济继续阐述战略:“臣已勘察潼关地形,关前道路狭窄,大军难以展开。司马望虽拥兵十万,能同时攻关者不过万余。我军据高临下,以逸待劳,优势在我。”
他目光炯炯:“只要坚守不战,挫其锐气。待其久攻不下,士气低落之时,或可出奇兵袭扰。若天赐良机,甚至可一举击溃其军,顺势夺取雍凉!”
曹髦闻言,神色稍缓,但仍带忧虑:“将军有几分把握?”
“守关之事,臣有七分把握。”成济坦诚道。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臣不敢妄言必胜。若事有不谐,臣必保全主力,退守洛阳,再图后计。”
王经补充道:“陛下可同时下旨各地,斥责司马望叛逆之行,号召忠义之士共讨之。如此既可动摇敌军军心,亦可防止其他司马族人轻举妄动。”
曹髦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既如此,朕便全权委托将军处置征伐事宜。洛阳守军及一应物资,任将军调遣。”
他走到案前,亲自书写诏书:“加封成济为镇西将军,假节钺,总督潼关军事。潼关守将及周边郡县,皆听调遣!”
成济单膝跪地,郑重接过诏书:“臣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司马望逆贼若想踏过潼关,除非从臣尸体上踏过去!”
曹髦动容地扶起他:“朕要将军凯旋,不要将军殉国。切记,若事不可为,当保全实力,退回洛阳。只要将军在,朕就有重整旗鼓的底气。”
成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陛下放心,臣自有分寸。”
君臣又详细商议了粮草调配、兵力部署等细节。
成济将洛阳防务交由王经协助皇帝处理,特别嘱咐要加强对其他三位司马氏将领的监视,严防他们趁虚而入。
“虎牢关也要加强守备,”成济指着地图。
“若司马伷从淮南来犯,必过此关。只需五千精兵,足以阻挡。”
王经点头:“将军放心,老夫虽不谙军事,但守城之要还是明白的。”
计议已定,成济立即着手准备。
他亲自挑选一万精兵,多是参与过清除司马氏行动的老兵,忠诚可靠,又调配大量粮草军械,准备即日开拔。
离京前夜,成济特意入宫辞行。
曹髦赠他御酒一壶,宝剑一柄:“此剑乃太祖武皇帝所佩,今日赠予将军,愿将军以此剑斩妖除魔,重振大魏雄风!”
成济郑重接过:“臣必以此剑护卫社稷,不负陛下厚望!”
次日清晨,洛阳城外,旌旗招展,军容整肃。
成济披甲执锐,向送行的曹髦和王经最后行礼:“陛下保重,臣去也!”
曹髦目送军队远去,直至消失在尘埃中,方才喃喃道:“望天佑大魏,佑我忠臣。”
与此同时,快马已将皇帝诏书传遍各地。
诏书中详细罗列司马望罪状,斥其“未经诏命,擅自兴兵,形同叛逆”,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共讨之。
这场舆论战先于实战打响。
许多原本观望的地方官员,见皇帝态度坚决,成济用兵有方,开始重新考虑立场。
此刻的潼关上,守军早已严阵以待。
成济预先派来的心腹将领李昭已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将军放心,”李昭向刚刚抵达的成济汇报。
“关防已全面加固,粮草足够三月之用。弩箭滚木垒石均已备齐,只等司马望来送死!”
成济远眺关外即将到来的滚滚烟尘,嘴角泛起一丝冷笑:“那就让我们好好这位征西将军吧。”
潼关之下,司马望的十万大军已经开始安营扎寨,连绵数十里的营帐望不到尽头。
战鼓声、号角声、马蹄声震天动地,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成济站在潼关城头,目光如炬。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决战。
而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将成为这场决战的关键人物。
“传令各营,”成济声音冷峻。“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出战。我们要让司马望在潼关城下撞得头破血流!”
夕阳西下,潼关的阴影笼罩着司马望的大营。
一场关乎大魏命运的攻防战,即将在这座千年雄关之下展开。
成济,这个改变历史的人,已经做好了准备。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