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战役持续了将近十天。这十天里,整个红星生产队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从清晨到日暮,几乎所有人都扑在了麦田里。金色的麦浪在镰刀的挥动下成片倒下,被捆扎成一个个坚实的麦个,然后由壮劳力们用扁担颤悠悠地挑回生产队的打谷场。
打谷场上,脱粒机日夜不停地轰鸣着,金色的麦粒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堆成越来越高的金山。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麦糠和尘土的味道,混合着人们的汗水和疲惫却满足的欢笑。
伊拉的小篮子每天都能捡得满满当当,小脸晒得黑红,胳膊上被麦芒划出了细小的血痕,但她从不叫苦叫累。每一次将捡到的麦穗倒入集体的粮堆时,她都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然而,她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自家后院那几盆麦子和自留地里那一小片“实验田”。
终于,大田的麦子基本收割完毕,队里宣布可以收割自留地的作物了。伊拉迫不及待地拉上伊爱国和王秀娟,拿着小镰刀,首先冲向了她那几盆宝贝麦子。
盆里的麦子因为空间和养分充足,长得格外高大,麦穗沉甸甸地垂着头。伊拉小心翼翼地割下麦穗,放在准备好的簸箕里。她拒绝了父母帮忙,坚持要自己完成这“神圣”的收割。
接着是自留地里那一片。她先收割了那些系着红绳的特殊麦株,单独放好,仿佛对待什么易碎的珍宝。然后才收割剩下的“优选种”和普通麦子,也分别存放。
晚上,在煤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帮着伊拉进行脱粒。用手轻轻揉搓麦穗,金黄的麦粒便蹦跳着脱落下来。
结果几乎是肉眼可见的。
那几盆精心照料的麦子,脱粒后的麦粒明显比大田的麦子更饱满、更圆润,数量也更多。
而更让伊爱国和王秀娟惊讶的是,即使是自留地里同样条件下种植的,“优选种”收获的麦粒,也比旁边普通种子收获的麦粒要更胜一筹!
“哎呦!还真不一样!”王秀娟捧着两捧不同的麦子,对比着,啧啧称奇,“这挑过的种子,结的粒就是饱实!”
伊爱国也瞪大了眼睛,拿起一颗“优选种”麦粒放进嘴里嚼了嚼,点头道:“嗯!瓷实!香!”
伊拉心里乐开了花,但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那几株系红绳的麦子。它们脱粒后的麦粒,不仅异常饱满,而且颗粒更大,颜色也更鲜亮,在灯下仿佛带着一层光晕。
“爹,娘,你们看这些!”伊拉把那些特殊麦粒捧给父母看。
“哎呦!这麦粒长得真好!跟小金豆子似的!”王秀娟惊呼。
“这是哪儿的种?咱家自留地还能长出这好货?”伊爱国也又惊又喜。
伊拉按捺住激动,解释道:“就是……就是那几株长得不一样的麦子……我单独留的种。”
伊爱国和王秀娟面面相觑,再次被女儿的“运气”和“眼力”震惊了。
第二天,伊拉找老孙头借来了队里称粮的小秤(戥子),开始了正式的称重对比。
结果令人振奋:
盆栽麦(优种+精管理):亩产预估远超大田平均水平。(虽然盆栽不能完全代表大田,但趋势明显)
自留地“优选种”:比旁边普通种子增产约一成半!
而那几株特殊麦株的单株产量和千粒重(她数了粒数称重)更是显着高于其他任何麦子!
【完成首次农业对比实验,成功验证选种对产量的显着影响,并发现潜在优良种质资源。实践成果显着!奖励积分+150点!】
【宿主当前积分:1958点!】
巨大的积分奖励反映了这次实验的成功和价值!
伊拉小心翼翼地将所有“优选种”尤其是那几株特殊麦株的麦粒,单独装进几个小布袋里,贴上她写的歪歪扭扭的标签:“优选-甲”、“特异-红绳一号”……
她知道,这些就是未来的“希望之种”。明年,她要用这些种子扩大种植,继续观察筛选,看看优良性状是否能稳定遗传。
这个意外的发现和成功的实验,让伊拉对农业技术的兴趣大增。她开始思考,除了选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产量?比如,更合理的密植?更科学的施肥?
她想起技术员提到的“对比实验”。也许明年,她可以在自留地里划出更小的地块,尝试不同的播种密度,或者施用不同种类的农家肥(比如猪粪、鸡粪、草木灰的效果差异)?
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探索永无止境。
麦收结束后,生产队召开了简单的总结会。提到今年的收成,队长高兴地宣布,平均亩产比去年提高了将近一成!虽然原因很多,风调雨顺、粪肥充足等等,但队长还是特意表扬了伊拉:“咱们队里今年沤的肥好,也有爱国家闺女一份功劳!那登报的法子,确实管用!”
社员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伊拉身上,这一次,多了更多信服和赞叹。
伊拉的小脸在众人注视下微微发烫,心里却充满了巨大的满足感。
她的知识,真的变成了沉甸甸的粮食,变成了队员们碗里的饭食。
这种改变,如此具体,如此实在。
夜晚,她坐在炕上,翻看着记录着实验数据的小本子,又摸了摸那几个装着“希望之种”的小布袋。
金色的丰收季过去了,但属于她的“丰收”,才刚刚开始。
她知道,自己找到了一条能将系统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无比坚实的道路。
这条道路,通往更广阔的田野,也通往更遥远的未来。
喜欢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