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那些自然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平日里又多作蔬菜副食之用的莲藕和菱角,自然少有人认真去考察,更谈不上了解它们的亩产情况。
否则,当扶苏一开始报出莲藕和菱角的产量时,许子和一众农家弟子也不会惊讶得一时语塞。
见众人脸上写满怀疑,扶苏思索片刻,开口问道:“你们总该吃过或见过莲藕吧?”
嬴政、许子等人纷纷点头,莲藕是秋季常见的食材,他们多少都有所了解。
见大家都点头,扶苏便伸出小手比划起来:“既然吃过见过,那也应该知道,一般一节莲藕大约有一斤重。”
“而一根完整的莲藕,通常有四到六节,取个中间值,大概就是五节,五斤。”
“这个说法,有问题吗?”
嬴政和许子等人又摇了摇头,这个他们确实都了解,扶苏说得没错。
接着,扶苏又指着眼前这片池塘说道:“那么,这片池塘种个六百株荷花,有没有问题?”
嬴政几人看了看池塘,再次摇头。
别说是六百株,一千株都绰绰有余。
最后,扶苏一拍手,总结道:“一株荷花下面便有一根莲藕,一根莲藕五节,一节一斤。”
“六百株荷花,三千节莲藕,总计约三千斤,说莲藕亩产超过三千斤,这个推算有问题吗?”
嬴政等人一时语塞,根本无从反驳。
因为扶苏的推论太直接、太通俗,连小孩都能听懂,更何况是他们这些身经百战、见多识广的大人。
正因听得明白,他们才不得不接受这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实——莲藕的亩产量真的可以超过三千斤!
世间竟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为何以前从未有人重视?
与亩产不过百余斤的五谷相比,莲藕的产量简直是它的三十倍以上,夸张得令人难以置信。
更何况莲藕还能当作主食充饥,这无形中将它的地位一下子提升到了五谷之上。
至少在这一刻,嬴政的心中,莲藕已超越五谷,成为重中之重。
哪怕莲藕真有什么缺陷,但在亩产三千斤这一条优势面前,其他都不再重要。
有了亩产三千斤的莲藕,无论是战时军粮的储备,还是灾年百姓的赈济,秦国都将更有底气、更有保障。
看着众人沉默无言,扶苏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同样的道理,一个菱角大概重一到二两,一株大约能结四五个。”
“换算下来,一株菱角差不多重五两到一斤。”
“那么这片池塘,种上一两千株菱角也毫无问题,说菱角亩产上千斤,又有何不可?”
秦王嬴政与许子等人皆面露无奈,纷纷摇头,表示无从辩驳。
但他们虽无言以对,心中却并无半分不满,反而满是激动与喜悦。
因为这意味着,亩产超过千斤的菱角、亩产逾三千斤的莲藕,是真的存在!
亩产千斤的菱角?
亩产三千斤的莲藕?
当太子扶苏话音落下,那些刚刚还高声疾呼“要用弓箭与刀剑夺回耕牛驴马”的老秦人,以及来自各地的平民百姓,一时间全都像被按下静音键似的,陷入一片沉寂。
不止是他们。
无论是秦王嬴政、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等朝中重臣,还是张良、项梁、项羽等六国遗贵,此时也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嘴巴张得老大,呆若木鸡。
在他们看来,如此高产的作物,简直就像是从天而降的神赐,彻底颠覆了认知。
在这样的亩产数据面前,谁能保持镇定?若真有人无动于衷,那必定不是生于中原的百姓。
要么是从未下过田地的边地蛮族,要么就是外表像中原人,内里却藏着蛮夷心肠之人。
良久之后,人群中才有人低声呢喃:
“亩产一千斤,甚至三千斤?这……是真的吗?”
而且质地清脆,味道甘甜?
还能像五谷一样当作主粮来吃?
老天爷啊,世上竟有这般好东西?
对于这些常年吃不饱饭的百姓来说,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口感如何。
哪怕莲藕和菱角味同嚼蜡,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足以令人欣喜若狂。
这时,一位百姓小心翼翼地开口:“我记得村东头好像有个池塘,里面就有莲藕和菱角。”
他这一句话,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死水。
百姓们对视一眼,下一刻便争先恐后地朝村东头奔去。
一到池塘边,看到满池盛开的荷花与浮水的菱角,会水的百姓连衣服都来不及脱,一个猛子便扎进了水中。
而那些不会水的,也在岸边急得团团转,看到岸边漂浮的枯木,便抱着它也跳进了池塘。
他们一手抱着木头,一手在水里摸索着采摘。
就在这时,一名百姓猛地从水里冒出头来,手中高高举着一株荷花。
他脸上满是激动,大声喊道:
“是真的!”
“太子殿下没有骗我们!”
“一株莲藕真的有四、五斤重!”
众人看到他手中那株荷花下挂着的莲藕,足足四五节,每一节都粗如手臂,顿时更加激动。
紧接着,整个村子的人都跳进了池塘,争先恐后地采挖莲藕、摘取菱角。
剩下的少数人不是不想跳,而是池塘里早已挤满了人,根本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这样的场景也在天下各地悄然上演。
凡是有野生莲藕、菱角的池塘,只要被百姓发现,就逃不过一场“抢收大战”。
咸阳城中,秦王嬴政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扫视群臣,缓缓开口问道:
“如此高产之物,为何从未有人向朕禀报?”
嬴政虽曾尝过莲藕与菱角,但彼时只当作寻常果蔬,未曾深究。
身为始皇帝,珍馐百味、奇珍异果见得太多,自然不会多加留意。
莲藕与菱角在他所能接触到的食物中,并不算什么稀罕或特别美味的珍品。
当然,这是建立在他并不了解莲藕与菱角亩产竟可达三千斤与一千斤的前提之下。
倘若他知道这两种水生作物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产量,恐怕他早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了。
既能食用,又具备如此惊人产量的作物,其战略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不说别的,一旦遭遇天灾或战乱,导致田地颗粒无收,只要有莲藕和菱角在,就能让人撑过最艰难的时期。
毕竟对那些因灾荒而颗粒无收、断了生计的百姓而言,
很多时候,只要能有口吃的,就能让他们活下去。
而且,比起吃树皮、草根、观音土这些东西,吃莲藕和菱角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了。
虽然长期吃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比如腹胀、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但至少,它不会让人活活饿死,也不会因为无法消化而被活活撑死。
它可以让人撑到朝廷的赈灾粮食运达,撑到下一季庄稼成熟。
而如果只能吃草根、树皮、观音土,那连这些“不适”的机会都不会有——人早就饿死了,或者被观音土卡在胃里活活憋死了。
如果莲藕与菱角可以作为临时的主食替代品,
那么在战争时期,若将它们作为军粮的一部分,朝廷在后勤补给上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比如,三千斤的军粮需求,若换成莲藕,只需一亩池塘的产量即可满足;
而如果换作普通田地里的谷物,那就需要整整三十亩地的收成才能满足。
即便不能完全用莲藕与菱角取代五谷作为军粮,
只要能替代其中五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
那也将为大秦节省一大笔军粮开支!
而省下来的这笔钱,又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建设。
比如修路——自从统一六国之后,他就一直有意修建贯通全国的驰道,以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
比如修筑长城——北方的匈奴屡屡犯边,若能把原来各国所建的长城连成一线,就能有效抵御匈奴南下;
如此一来,边地的百姓也能少受侵扰,生活更加安稳。
再比如继续向南用兵,进一步拓展大秦的疆域版图。
实在不行,也可以将这笔节省下来的军粮开支,投入到骊山陵墓的修建中去。
总之,亩产千斤以上的菱角,亩产三千斤以上的莲藕,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多、太重要。
而当武成侯王翦、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一众文武官员听到始皇帝的疑问后,脸上也不禁露出苦笑。
他们难道不想告诉始皇帝莲藕与菱角的惊人亩产吗?
不,他们比谁都想说!
因为始皇帝所想到的那些莲藕与菱角的战略用途,其实他们也都想到过。
要是他们早知道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如此之高,又具有如此大的价值,并及时上奏给始皇帝,
那么毫不夸张地说,光凭这个消息,他们就足以受封爵位。
即便他们本身已有爵位在身,也能因此获得一笔丰厚的赏赐,
或者为子孙谋得一个爵位。
哪怕只是下五等的最低爵位,那也是货真价实的爵位。
在大秦,有没有爵位,那可完全是两回事。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