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秦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
至于这一百万头驴,会不会成为压垮四方蛮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就不在秦国君臣,乃至数百万黔首百姓的考虑之中了。
要么送百万牛羊驴过来,要么迎接百万大秦锐士上门。
两条路,四夷自己选。
当然,如果他们选择了后者,那等大秦将士上门讲完“道理”,让四夷嘴上服气、心里也服气之后,
到时候,四夷要进贡的就远远不止百万头牲畜了。
毕竟,大军千里远征,吃喝拉撒,总得报销点差旅费、口粮费什么的。
四夷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报销。
但若如此,那就别怪大秦锐士顺手把“报销”这件事,给一并完成了。
沛县之中,萧何与曹参听着外面秦人对牛驴的热烈呼声,彼此对视一眼。
片刻后,曹参望着萧何,缓缓说道:
“看来,秦国在平定六国之后,下一步就是对付四方蛮夷了。”
如今民心如此高涨,即便秦国本无意用兵,恐怕也难以压制这股民意,只能顺势而为。
更何况,在曹参看来,秦国本就是一个尚武善战的强国。
而始皇帝嬴政本人,更是胸怀千古未有之志,野心勃勃。
即便没有这股民意推动,恐怕他也会在统一六国之后,挥师四方,开疆拓土。
如今又有如此强烈的民意作为支撑,自然更无理由迟疑。
萧何沉默片刻,轻轻摇头道:
“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还要看四夷是否愿意乖乖献上秦国所要的牛、羊、驴。”
“即使四夷真的不愿意献上秦国所需的牛、羊、驴,短时间内,秦国,或者说始皇陛下,最多也只是摆出一副要讨伐四夷的架势,真正动手的可能性却极低。”
曹参听后皱了皱眉,沉思片刻却仍不得其解,遂开口问道:
“这是为何?”
萧何缓缓转过头,目光遥遥投向咸阳方向,语气平和却充满自信地说道:
“秦国刚刚完成统一,国内各种问题堆积如山。”
“再加上最近天幕降临这样前所未有的神迹,以及之前‘大秦长公子扶苏’天幕上曾显现大秦将亡的预兆。”
“所以,即使始皇陛下有心对外用兵,但在国内尚未稳定、亡国隐患未除之前,他不会轻易出兵。”
“等一切准备妥当,时机成熟,他才会真正下令出兵,征讨四夷。”
曹参也望向咸阳,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
“他真能忍住吗?”
萧何点头,语气坚定:
“能的。
当年修建郑国渠,耗时十年,他不也忍了下来。”
“他的野心无人能及,他的耐心,同样也无人可比。”
看完驴之后,虽然畜牧司中还养着其他奇珍异畜,但对于讲求实效的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来说,其价值和意义都不如先前那头驴来得重要。
因此,二人也只是随意看了看,便转身离开,前往农部六司之一的江河司。
由于江河司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和改进江河湖泊中鱼、虾、蟹、鳖等水产的养殖方法,因此选址在上林苑左侧沛河附近。
与主要开垦田地的农耕司,以及圈养牲畜的畜牧司不同,江河司的特色在于挖掘多个大小不一的池塘。
这些池塘中分别养殖着各种大小不等的鱼虾蟹鳖。
走在前头的许子,也向秦王与太子介绍道:
“这里便是江河司,目前共养殖了鱼、虾、蟹、鳖等常见水产品种,总计二十七种。”
“有专池专养的,也有混养的。”
看着眼前连片的鱼塘,太子扶苏问道:
“先前在规划、建设与管理这些鱼塘的过程中,是否有系统地记录下来?”
许子点头回答:
“回殿下,按照您之前的指示,从选址开始,为何选在此处,以及建设完成后如何管理维护等细节。”
“我们都做了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归纳。”
“这样一来,不管是百姓想要养鱼,还是地方官想要指导百姓养鱼。”
“只要手头有这本养鱼手册,便能有章可循。”
“知道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般,毫无头绪。”
扶苏听后点头赞许,一边巡视鱼塘,一边回忆起许子曾讲过的水产养殖知识。
其实在这个时代,水产养殖并非新鲜事。
像《诗经》《周礼》《尔雅》以及诸子百家的典籍中,都有关于水产养殖的记载。
例如《诗经》中便有多篇记录了当时的鱼类资源、渔具渔法,甚至已有初步的人工养殖尝试。
又如《周礼》,这部记录周王室官制与各国制度的典籍,在《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等篇中,就明确记载了负责渔业的官员及其职责。
再如《尔雅》,作为解释词义的典籍,其中《释鱼》一篇便列举了二十余种鱼类。
更不必说范蠡所着的《养鱼经》,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一部系统讲授养鱼技术的专着。
《养鱼经》中以问答形式详细记述了鱼池的建造方式、亲鱼的大小标准、雌雄鱼的比例配置、合适的投放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繁殖等一系列鲤鱼养殖的技术。
此外,《管子》、《孟子》、《荀子》以及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等典籍中,也都有涉及捕鱼、养殖以及水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不过像《管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这些典籍中的内容,许子并未全部讲授给他,而是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中与农耕、水产养殖等农家相关的理念与知识。
环顾四周片刻后,看着空荡荡的池塘水面与周边空旷的环境,扶苏太子终于察觉出这些鱼塘似乎少了点什么。
随即,他便提议道:“这么大的一片鱼塘,不能只用来养鱼虾蟹鳖,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开发方式。”
“只有这样,鱼塘才会有更丰富的产出,百姓的生活也能多一份收获。”
听了这番话,许子心中有些疑惑——鱼塘不养鱼虾蟹鳖,还能养什么?
但他知道太子说话向来有依据,既然如此提议,必定是想到了什么可以提升鱼塘效益的新法子。
于是他满脸期待地拱手请教:“请殿下指点。”
扶苏太子也毫不隐瞒,直接说道:“这些鱼塘里可以种些菱角和莲藕,这么好的资源不用来种这些,实在是太可惜了。”
“而且,跟普通的粮食作物相比,菱角和莲藕才是真正高产的东西。”
“现在小麦和稻谷一亩最多也就百来斤。”
“但菱角亩产至少得有一千斤起步!”
“至于莲藕,亩产保守估计也在三千斤以上!”
“再加上菱角和莲藕口感清脆、味道清甜,品质相当不错。”
“如果主粮不足,用它们来代替主食,也完全可行。”
扶苏话音刚落,周围顿时陷入一片沉寂。
无论是许子、秦王嬴政,还是章邯及其他农家弟子,全都一脸震惊地望着扶苏。
而扶苏本人却一脸坦然,甚至还有些不解地问道:“你们怎么这样看着我?”
他这平静的话语,一下子打破了现场的沉默。
秦王嬴政忍不住率先开口:“你刚才说什么?”
“菱角一亩能产一千斤?”
“莲藕更是能产三千斤?”
听出父王语气中的怀疑,扶苏在心中回忆起自己出巡时所见的那些野生塘藕的景象。
又仔细估算了那些水塘中密密麻麻的菱角与莲藕的数量。
再结合自己吃过的菱角和莲藕的平均重量,粗略计算了总产量。
最后,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没错,菱角亩产确实超过一千斤!”
“莲藕亩产也确实在三千斤以上!”
其实,这个数据不仅没有夸大,反而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一般情况下,菱角在传统种植方式下,亩产大约在八百至一千二百斤之间。
在一些特殊地区(比如汕头),或者采用更先进的种植方式(如温室大棚),亩产可轻松达到两千到三千斤。
甚至个别高产田块,亩产甚至能突破五千斤!
至于莲藕,常规种植下的亩产普遍在三千到五千斤之间。
若选用优质品种,并结合科学管理,亩产完全能达到八千至一万多斤!
这样的高产,即便和后来明朝才引进的土豆、红薯、玉米等所谓高产作物相比,也毫不逊色。
至少在那些作物还在未来未至之时,早在先秦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华夏本土就已有莲藕与菱角这两样水生作物,其潜力丝毫不弱。
秦王嬴政的目光落在许子身上,期待从他口中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毕竟扶苏太子所说莲藕与菱角的亩产数据实在惊人。
惊人到即便一向对扶苏信任有加的嬴政,也不得不再找一个他信得过的人来确认。
而那位嬴政眼中可靠的许子,此刻也只能苦笑摇头:“臣之前从未关注过莲藕和菱角的产量。”
农家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都放在如何让田地里的五谷每亩多收个七八斤、十来斤。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