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兵败武安的消息,迅速在魏郡乃至周边地区扩散开来。
那些原本龟缩在各个据点里,对人民军避之不及的汉军残部,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饿狼,瞬间变得嚣张起来。
他们从四面八方纷纷围拢过来,大有将这支初尝败绩的年轻队伍一口吞噬之势。
张远站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前,望着远处尘烟滚滚、隐约可见的敌军旗帜,眉头微蹙。
“呵,这是被人当成落水狗来打了?”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
“果然,这世道就是如此。你强的时候,人人敬畏避让;
你一旦露出些许弱小,便立刻墙倒众人推,人人都想来踩一脚。”
他很清楚,现在敌我态势已经逆转。
虽然硬拼或许能赢,但必然是一场惨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没有丝毫犹豫,张远转身进入营帐,沉声下令:“传我将令!全军即刻拔营,向沙河方向有序撤退,暂避锋芒!”
撤退的命令下达得十分果断,人民军在徐晃、典韦的断后掩护下,有序地向沙河转移。
抵达沙河后,大军刚安顿下来,就看到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从东边赶来,正是刘兰率领的学生军。
他们原本驻守井陉,接到张远的命令,前来建设根据地的,不料主力受挫,在此相遇。
在简陋的军帐中,张远听取了刘兰关于在新占领区推行土地改革和教育普及的汇报。
听完后,他沉吟片刻,语重心长地叮嘱道:这些地方刚从战火中恢复,百姓对我们还不了解,心中仍有疑虑。
改革是好事,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一项政策如果推行受阻,不要强行推进,先停下来听听百姓的声音,缓一缓再想办法。
刘兰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她恭声应道:先生教诲,学生明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绝不蛮干。
张远欣慰地点点头,继续说道:你办事沉稳细致,我很放心。
对了,还记得我们最初在封龙山开荒垦田、建立根据地的日子吗?
不要嫌弃山里条件艰苦,要逐步引导流民向太行山深处迁移。
平原地区无险可守,迟早是四战之地。只有太行山,才是我们真正可靠的屏障。
刘兰心中一动,试探着问:先生的意思是,我们的战略重心,要从平原转向山地?
正是。
张远坦然道,平原之地,利于大军展开,但也容易被敌人围困。
我们现在实力还不够强,硬守是守不住的,也没必要死守。
敌军来了,能战则战;战不过,我们就退回山里。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占地盘,而是把我们的政策推广出去,把耕者有其田的理念传播开来。
只要人心还在,以后总有再回来的一天。
刘兰深深一揖:学生明白了,定不辱使命。
送走刘兰后,张远回到军帐,看着桌上的沙盘,眉头再次紧锁。
夏侯兰的沉稳加上高览的勇猛,武安防线确实难以攻破。
就在他苦思破敌之策时,斥候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原来,中郎将卢植在巨鹿战场听闻了夏侯兰以少胜多、击退人民军的战绩,对其大加赞赏,认为他是可塑之才,当即下令将夏侯兰调往自己身边担任参军,协助指挥全局。
而防守武安城的重任,就落到了副将高览的肩上。
与此同时,巨鹿主战场的局势愈发紧张。
汉军在卢植的指挥下步步紧逼,黄巾军的主力节节败退,势力范围不断萎缩。
为了尽快平定张角,卢植不得不将周边郡县的汉军主力陆续调往巨鹿前线,这使得张远所在的魏郡、赵国一带,军事压力骤然减轻。
真是天助我也!张远得知消息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立刻召集徐晃、袁咏等人,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第二天一早,人民军主力突然调转方向,大张旗鼓地向赵国首府邯郸进军。
队伍高举旗帜,锣鼓喧天,摆出了一副要全力攻城的架势。
邯郸守将从未见过如此声势浩大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一边紧闭城门,加固防御,一边派人快马加鞭向武安的高览求援。
高览接到求援信后,心中毫无疑虑。
他深知邯郸的重要性,也想趁此机会再立战功,向卢植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他留下少量兵力驻守武安,自己则亲率大军,急匆匆地驰援邯郸。
他性格耿直,勇猛过人,但在谋略上,确实远不如夏侯兰那般缜密。
这一切,都在张远的预料之中。他早已派袁咏率领一支精锐,在高览援军必经的滏阳河两岸设下了埋伏。
当高览的军队疲惫不堪地抵达滏阳河渡口时,早已埋伏在此的人民军突然发起攻击。
一时间,箭如雨下,喊杀声震天。高览的军队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
高览虽然勇猛,奋力指挥抵抗,但无奈军心已乱,加上长途奔袭,士兵早已疲惫不堪。
最终,汉军大败,高览在亲兵的掩护下试图突围,却被早已等候在此的典韦一戟挑落马下,当场被生擒。
在人民军的营帐中,张远亲自为高览松绑,并命人端上酒肉。
他诚恳地向高览阐述人民军的宗旨:高将军,如今朝廷腐败,百姓流离失所。
我等举义兵,并非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让天下苍生能有饭吃、有衣穿。
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共创大业,我张远必当以心腹相待。
高览却一把推开酒肉,冷哼一声,满脸不屑:少来这套惺惺作态的说辞!你们这些反贼,不就是想靠这些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吗?
我高览深受国恩,宁死也不会背叛朝廷!
他对夏侯兰十分敬重,早已将效忠朝廷的观念根深蒂固。
张远并未动怒,他微微一笑,说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我人民军有规矩,优待俘虏,从不滥杀。
既然将军不愿归降,我自然不会为难。
说完,他命人取来一些钱财,递给高览,这是一些路费,将军请便。
高览听夏侯兰说过人民军借“优待俘虏”收买人心,所以十分不屑,钱没拿,酒没喝,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与此同时,张远还下令,将所有不愿意投降的俘虏全部释放,并每人发放了足够的路费和粮食。
这些被释放的俘虏回到邯郸城后,私下里纷纷议论起人民军的所作所为。
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张远如何礼待高览,如何慷慨地发放路费,与那些动辄打骂、克扣军饷的汉军将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民军优待俘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在邯郸城内传开了。
张远又派人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士兵,让他们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混入了邯郸城中。
这些卧底在城中暗中联络不满现状的百姓和对朝廷失去信心的士兵,约定了攻城的时间和信号。
三天后的一个深夜,邯郸城内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紧接着,城门被悄悄打开。
早已埋伏在城外的人民军主力一拥而入,与城内的卧底里应外合。
邯郸守将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
就这样,张远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邯郸这座重镇。
有趣的是,这一次,又抓到了高览。
张远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笑了笑:他还真是够倒霉的。还是老规矩,给他路费,放他回去。我就不去见她。
高览再次被放后,深深看了一眼邯郸城,然后去巨鹿投奔夏侯兰去了。
喜欢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