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八年的盛夏,蝉鸣聒噪,却盖不住帝国心脏那愈发强劲的脉动。许昌西郊,那片专属于格物院的土地上,终日轰鸣不绝,白烟袅袅。继“泰山一号”蒸汽机成功实现持续运转后,马钧与其团队并未停歇,而是立刻投入到了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将蒸汽动力应用于陆地运输。
巨大的工棚内,一台结构更为复杂、体积略小于“泰山一号”,但功率经过优化的蒸汽机被牢牢固定在了一个钢铁构架之上。构架下方,不再是固定的基座,而是两排坚固的木轮,轮缘包裹着初步硫化处理的硬橡胶——这是格物院在张圣模糊指点下,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取得的微小突破。一条长度约三百步、铺设着两条平行木轨,木轨上镶嵌着薄铁皮的简易轨道,从工棚内延伸出去,消失在远处的试验场尽头。
这古怪的造物,被张圣亲自命名为“麒麟号”蒸汽机车。
“陛下,一切准备就绪!”马钧的声音因紧张和激动而有些变形,他脸上混合着油污和汗水,眼睛却死死盯着锅炉压力表和各种简陋的仪表。
张圣、诸葛亮、徐元等重臣再次齐聚观测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钢铁与木材结合的奇异造物上。与上次测试蒸汽机不同,这次更多了几分不确定——让如此沉重的机器自己跑起来,这想法本身就近乎荒诞。
“点火!升压!”马钧嘶哑着下令。
煤炭在炉膛内熊熊燃烧,锅炉内的水逐渐沸腾,压力缓慢而坚定地上升。沉重的活塞开始缓缓往复运动,通过一系列连杆和曲轴,将动力传递给那巨大的主动轮。
“哐哧…哐哧…”
一阵沉闷的摩擦声响起,主动轮与铁皮轨道接触处冒出些许青烟。庞大的“麒麟号”车身猛地一震,随即,在所有人难以置信的目光中,它真的开始缓慢地、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动了!
“动了!它动了!”观测台上不知谁先喊了出来,随即引发一片压抑的惊呼。
“哐哧…哐哧…哐哧…”
蒸汽机车如同初生的幼兽,喘息着,挣扎着,速度逐渐提升。虽然缓慢,虽然颠簸,虽然噪音巨大,白烟滚滚,但它确实在依靠自身的力量,沿着那两条轨道,坚定不移地前进!
一百步,两百步……它稳稳地行驶完了三百步的测试轨道,最终在缓冲木块前缓缓停下。
工棚内外,陷入了短暂的死寂,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匠人们相互拥抱,跳着,叫着,许多人泪流满面。他们见证的,不仅仅是机器的成功,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荡的心情,对张圣躬身道:“陛下…此物若成,假以时日,辅以钢铁轨道,则万里之遥,旦夕可至!粮草转运,兵员调动,乃至商旅往来,将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其战略意义,尤在蒸汽船之上!”
张圣心中亦是豪情万丈,他强忍着激动,沉声道:“德衡,及所有参与此项目者,记特等功!重赏!传旨工部,即刻规划,自许昌至洛阳,铺设第一条实验性铁路!朕要亲眼看到,铁龙驰骋在中原大地之上!”
\\*-\\*-\\*-
就在“麒麟号”喷吐着白烟,在许昌西郊发出工业革命第一声啼鸣的同时,帝国东南的海疆,同样酝酿着历史性的突破。
舟山群岛,定海军港。
三艘新下水的“探索级”帆船——“破浪号”、“扬威号”、“抚远号”,已然完成最后的舾装与补给,静静地停泊在港湾内,洁白的船帆尚未升起,却已然透出一股即将远行的肃穆与昂扬。
码头之上,人头攒动。周瑜与郑和并肩而立,检阅着即将执行首次中远距离探索任务的船队官兵。这些经过严格筛选和残酷训练的海军健儿,肤色黝黑,眼神坚定,身姿挺拔如松。
“诸位!”周瑜的声音在海风中清晰传开,“尔等脚下之船,乃我华朝最新之利器;尔等肩上之任,乃为陛下,为华朝,探索未知之海域,寻觅东海之外可能存在的广袤新土!前路漫漫,风涛险恶,或有去无回!怕否?”
“不怕!不怕!不怕!”数百健儿齐声怒吼,声震海天。
郑和上前一步,展开一面绣有金龙腾海图案的旗帜,朗声道:“此乃陛下亲赐之‘远航旗’!今日,它将于‘破浪号’主桅升起!望诸位谨记陛下期望,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观测天文,记录水文,绘制海图,若遇陆地,则立碑宣示,扬我华朝天威!”
“扬我天威!扬我天威!”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在震天的号炮与欢呼声中,三艘探索舰缓缓驶离军港,白色的巨帆依次升起,吃饱了海风,如同离弦之箭,向着东方那水天一线的未知领域,义无反顾地驶去。
周瑜站在码头,久久凝望着逐渐变成黑点的船队,对身边的副官道:“传令沿途哨所、补给点,严密关注船队动向,一有消息,立刻飞马报来!另外,通知船厂,‘探索二级’舰的建造要加快,我们要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探索做好准备!”
\\*-\\*-\\*-
与华朝这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景象相比,远在西陆基辅罗斯的司马懿,则如同一条潜入深水的潜龙,行事愈发低调隐秘,但其影响却在不知不觉中,如同树根般向着罗斯土地的深处蔓延。
他协助伊戈尔大公建立的第一个常备亲兵卫队,完全按照东方军队的组织方式进行编练,强调纪律与服从,装备了利用本地资源、结合改良技术打造的更精良的武器铠甲,其战斗力迅速超越了其他依赖征召的部落武装,成为伊戈尔巩固权力最锋利的爪牙。
在司马懿的“建议”下,伊戈尔开始尝试推行一种基于土地和贡献的、相对统一的税赋制度,并着手编纂一部简单的法典,将原本模糊的习惯法进行整理和明确,核心思想便是强化大公的权威与裁决权。这自然触及了许多传统部落首领的利益,但在司马懿暗中策划、伊戈尔强力推行下,反对的声音被或拉拢、或分化、或无情地镇压下去。
同时,司马昭等人主持的“文字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他们并未强行推广汉字,而是借鉴汉字的构型逻辑与表意特点,对现有的斯拉夫原始符号进行系统化改造和扩充,创造出一种更易于书写、表达能力更强的文字体系。司马懿将其命名为“智慧文”,并首先在伊戈尔的宫廷和亲兵卫队中推广,用于记录法令、传达命令。
这一系列举措,表面上是为了罗斯公国的强大与秩序,内核却是司马懿在不动声色地植入东方的组织模式、法律观念与文化基因。
夜色深沉,基辅城中那座带有汉式飞檐的建筑内,烛光摇曳。
司马懿与司马昭对坐。
“父亲,伊戈尔大公对您越发倚重,然其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性情彪悍,似对我等隐有戒备。”司马昭低声道。
司马懿缓缓拨动着茶杯,神色平静:“无妨。伊戈尔需要我们的智慧来巩固权力,这便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至于其子……年少气盛,崇尚勇力,未必是坏事。引导得好,或可成为一柄开疆拓土的利剑。我们要做的,是成为这柄剑的执掌者,而非与之争锋。”
他抬眼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语气幽深:“记住,我们在此地,求的不是一时之权柄,而是百年之基业。让罗斯人习惯我们的‘智慧’,依赖我们的‘秩序’,当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散漫与混乱时,这片土地,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东方的张圣,他的目光或许已经投向了海洋与更远的西方,但他绝不会想到,他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海上,而是来自这片他尚未知晓的森林与草原……来自我们在此地,为他精心准备的‘礼物’。”
东西方,两个因穿越者而命运轨迹剧变的文明,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加速狂奔。一边是科技爆炸、扬帆远航的勃勃生机,一边是文明嫁接、潜龙在渊的深沉谋算。历史的洪流,在这泰安八年的夏天,奔涌向更加莫测的未来。
(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
喜欢三国渔皇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三国渔皇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