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公刚把麦堆里的 “暖” 字拍给张叙舟,王婶就拎着个布包过来,里面裹着本泛黄的旧书,封面上写着 “沛地民间记”:“老叔,你看这个!前阵子我孙子从图书馆借的,里面写刘邦斩白蛇的亭子,夜里会发光,当地老人都见过,跟咱这麦种发光一模一样!”
三叔公接过来翻了两页,里面夹着张黑白照片 ——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拍的斩蛇亭,亭柱旁隐约泛着淡白的光,下面注着 “民国三十八年,村民李某夜归见亭柱发光,同村三人亦见”。他指着照片里的光,又指了指麦堆里的银麦粒:“你看这光的色,跟咱麦种的淡银差不离!都是地脉的气在显形 —— 古代的亭会发光,现在的麦会挪,不是啥玄乎事,是地脉在跟人说话,就看你懂不懂听。”
王婶想起去年去沛县走亲戚的事:“当时亲戚领我去斩蛇亭,说夜里常有老人去亭下坐,说能听见蛇鳞蹭地的轻响,还能看见亭柱泛光 —— 我当时以为是编的,现在看咱的麦种,才明白那是真的!地脉记着刘邦护民的事,就借着亭子发光提醒人;现在记着咱护江的事,就借着麦种动、银珠亮,都是一个理!”
三叔公把旧书放在麦堆旁,刚翻开 “斩蛇亭发光” 那页,麦堆里的银麦粒突然往书页上挪了挪,光刚好照在 “地脉气聚则显形” 这句注释上,像在 “划重点”。“你看,连麦种都懂这个理!” 他笑着说,“古代人没护江 App,没照片,就靠口口相传‘亭会发光’,把刘邦护民的事传下来;现在咱有照片、有录音、有会动的麦种,更能把护江的真事传出去 —— 不管古代还是现在,地脉要让人信,总会留下能看见、能摸着的证据。”
风又吹过麦场,木架上的青铜铃响了,旧书里的照片突然泛了点淡银,和麦种的光缠在一起 —— 像古代的地脉气,顺着书页、顺着麦种,跟现在的护江劲连在了一起。三叔公摸着照片,突然明白:斩蛇亭的发光,不是为了证明 “白蛇是真的”,是为了证明 “刘邦护民的劲是真的”;现在麦种的动、银珠的亮,也不是为了证明 “星河护江是编的”,是为了证明 “咱护地脉、传善念的劲是真的”。
护江 App 的推送跳了出来,是条来自沛县的读者评论:“看到三叔公说的斩蛇亭,我信了!我爷爷就是沛县的,常说夜里见过亭柱发光,跟章节里麦种的光一样 —— 原来不管是古代的亭,还是现在的麦,都是地脉在传信,都是真的!” 下面还附了张 recent 拍的斩蛇亭照片,亭柱旁果然泛着淡银,和麦堆里的光一模一样。
三叔公把这条评论念给王婶听,两人都笑了:“你看,沛县的人也懂!这不是巧合,是地脉的气通着,古代的亭、现在的麦、沛县的光、木星的银珠,都是连在一块的 —— 只要见过、摸过,就会信,因为这是地脉给的真凭实据,不是故事里的虚话。”
他又给张叙舟发了段语音,这次声音更稳,也更笃定:“叙舟啊,三叔公又懂了件事 —— 刘邦斩蛇亭的光,跟咱麦种的光,都是地脉的‘信’,信里写着‘护民’‘护地’的真劲。现在沛县的读者也信了,以后会有更多人信,因为只要地脉还在,麦种还会动、亭还会亮、银珠还会传信,这些真事就藏不住,也假不了。”
发完语音,三叔公把旧书收进布包,蹲下来轻轻把银麦粒放回麦堆:“以后谁再不信,我就跟他们说刘邦斩蛇亭的事,说咱麦种的事 —— 古代的人能信亭会发光,现在的人咋不能信麦会传信?都是地脉的真事,都是咱老百姓能看见、能摸着的暖劲。”
夕阳把麦场染成金红,木架上的青铜铃还在响,麦堆里的银麦粒跟着铃音晃,旧书里的照片泛着淡银,远处沛县的斩蛇亭也该亮起淡白的光了 —— 跨越千年的地脉气,借着亭的光、麦的灵,把 “护” 的真劲传了下来,而三叔公知道,这只是开始,会有更多人像他、像沛县的老人、像护江队的队员一样,因为见过、懂过,把这个 “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接着传向更远的地方。
喜欢岷江神工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岷江神工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