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没有按下回车。屏幕上的草稿框里只写了三个字:“收到”,又迅速删去。他关掉邮件界面,转而打开本地日志分析工具,将打印机事件发生前后两小时的所有系统调用记录导入离线环境。
老陈站在设备柜前,正把一块新硬盘装进加密存储盒。“不回?”他问。
“现在回,等于告诉对方我们知道这封邮件不该存在。”林远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清晰,“我们得让他觉得,这只是个偶然。”
他启动模拟访问程序,在虚拟服务器中重建了那条发件路径。通过比对历史流量镜像,他在一堆废弃日志里找到了一次三个月前的异常读取记录——同一台打印机曾短暂连接过内网备份节点,时间恰好是某次高层会议结束后四小时。
“他们在内部传文件。”林远说,“用物理设备跳过审计。这不是第一次。”
老陈点头:“所以这次泄露,可能是有人顺着老路反向操作。”
林远没接话。他调出集团近三个月的公开会议纪要,逐页核对出席名单。两名董事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反对意见栏:一个是财务出身的李振邦,另一个正是w.Y.,职务标注为“技术合规顾问”。但在最新一期管理层通讯录中,李振邦已被移出核心决策组,而w.Y.的名字下方多了括号备注:“项目观察期”。
“被架空了。”老陈看着屏幕,“一个管钱的,一个管数据的,同时失势。”
林远切换窗口,打开第三方企业信息平台。他输入w.Y.妻子弟弟的姓名,查到一家名为“辰安运维”的小公司。经营状态显示为“暂停营业”,行政处罚记录里有一条半年前的欠薪投诉,被诉方正是恒正所参股的一家地产子公司。
“这家公司做过他们的It外包。”老陈凑近看详情,“合同金额不大,但能接触结算系统的日志权限。”
林远记下该公司最后一次服务记录的时间:恰好是第一批补偿款转账前两天。
他重新整理逻辑链:有人掌握资金流转的技术痕迹,因利益受损失去职位,且近期与集团产生实际纠纷。动机成立,路径可行。
“不是所有人都想把事捂住。”他说。
老陈抬头:“你要赌他是真想揭?”
“不赌。”林远摇头,“我们引一步,看他跟不跟。”
他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为《b-2项目资金偏差修正草案(内部试算版)》,内容则是故意错位的数据组合:把已知的缩水评估价调高百分之五,再将境外结算周期延长两周。所有数字看起来合理,实则与真实流程存在微妙冲突。
“如果他是执行者之一,会立刻发现漏洞。”林远边说边设置文档权限,“上传到匿名云盘,访问限制设为单一Ip,目标指向w.Y.家庭宽带地址。”
老陈看了眼时间:“他要是点开,马上就知道我们在查什么。”
“那就看他是选择上报,还是……反过来联系我们。”
文件上传完成,倒计时开始。
接下来的十二小时,工作室保持静默。林远处理了几份常规案件材料,刻意避免频繁查看监控后台。老陈则轮换检测三台备用终端的安全状态,确保任何回传信号都能被第一时间隔离。
第二天上午九点十七分,警报响起。
不是来自外部防火墙,而是预设在云盘追踪程序里的触发提示:文档已被下载,且在本地打开超过六分钟,期间未截图、未转发,仅有一次短暂的打印尝试,随即取消。
十分钟后,一条新的加密通道自动激活。推送来的文件包经过三层嵌套压缩,解码后包含三段录音、两份带签章的资金单扫描件,以及一份名为《b-2项目风控评估偏差说明》的备忘录。
林远立即将所有内容导入离线终端。
第一段录音背景嘈杂,隐约能辨出郑世坤的声音:“……差额部分必须走‘补偿’名义,否则无法规避季度审计。”紧接着是一个陌生男声:“可母公司报表怎么平?”郑世坤回答:“你不用管谁签字,只要流程闭环。”
林远暂停播放,翻到资金单扫描件。其中一张的审批人签名栏写着“周海涛”——现任财务总监的名字,但笔迹明显不同。他调出之前收集的公开签名样本对比,确认这不是本人签署。
第三段录音更短。一个压低声音的男人说:“参数不能改,否则系统会报警。”另一个声音急促回应:“那就让系统以为它正常运行。”
林远看向那份备忘录。标题下方标注着“非正式存档”,正文列出了三次收购案的实际评估底价与最终成交价之间的差异比例,并注明:“上述偏差未提交董事会审议,依据‘特殊项目操作指南’执行。”
他逐条核对。其中一笔转账日期引起注意:正是法院冻结资产前48小时,金额与老陈早先推测的洗钱数额完全吻合。而签字人并非现任财务负责人,而是已被调岗的原副总经理王建国。
“他们用替身签字。”老陈低声说,“连流程都伪造了。”
林远没有回应。他打开墙上贴的时间线图谱,从口袋里抽出一支红笔,在“第一次查封前”那个节点重重画了个圈。然后回到电脑前,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风眼计划”。
他把所有新收到的材料逐一归类,标记来源类型和可信等级。录音按时间排序,扫描件附上比对说明,备忘录单独保存并加注密级。
老陈走过来,看了一眼主屏幕。“要不要做一次反向溯源?看看这个通道还能不能通回去。”
“现在不行。”林远摇头,“他已经冒了一次险。如果我们主动触碰,反而可能暴露他的位置。”
“那你打算等什么?”
“等他再动。”林远盯着那个刚命名的文件夹,“这种人不会只送一次。只要他还想自保,或者还想报复,就会继续找缝钻出来。”
老陈沉默片刻,转身走向后区设备台。他将存储模块插入保险箱接口,完成最后的脱敏备份。整个过程中,他的动作比前两天平稳了许多,肩膀也不再绷得那么紧。
林远仍坐在主控台前,屏幕分屏显示原始数据流与时间线图谱。他的手边放着那支没盖上的笔,指尖偶尔轻敲桌面,像是在数某种节奏。
外面走廊传来保洁员推车的声音,门缝下的光影微微晃了一下。但他没有抬头。
保险箱闭合的咔嗒声响起。
林远忽然伸手,在本地日志中添加了一行记录:
**“七月十九日,接收首轮内部情报,特征符合‘被动释放+精准投递’模式。初步判定为体系裂隙所致,暂定代号‘风眼’。”**
他退出编辑界面,刷新了一遍隔离网络的状态面板。一切正常。
就在这时,右下角弹出一条提示:
匿名云盘监测程序捕捉到一次新的登录尝试,Ip地址归属地为市南区某住宅小区,设备标识与昨日访问草案文档的终端一致。
林远点了确认关闭提醒,却没有立即查看具体内容。
他只是把笔盖拧上,轻轻放在桌角,然后重新打开了那个名为“风眼计划”的文件夹。
喜欢林远的律师生涯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林远的律师生涯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