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的薄雾尚未散尽,谭浩蜷在旧毯子里的脚趾头却已冻得微微发红。他迷迷糊糊翻了个身,枕边的半块凉红薯“骨碌”一下滚进床脚的草堆,他也懒得去捡——这破毯子实在太短,每次睡熟,脚腕准会露在外面,冰凉刺骨,活像前世挤公交车时被门夹住的衣角。
“这破被子……怎么就盖不住脚呢?”他含糊不清地嘟囔了一句,声音黏糊糊的,像含着口没咽下去的热粥。睫毛上沾着的雾气被呼气吹得轻轻颤动,润湿了眼下一小片皮肤。意识沉入黑暗前,最后一个念头是:明天得让阿福去库房找条长点的毯子,再这样下去,脚底板怕是要像前世加班时那样生冻疮了。
这念头刚落,地脉深处便传来一阵极其微弱的震颤。
远在北疆冻土的老木匠正眯着眼测量床板,手中的墨斗线突然“啪”一声莫名弹开老长;南岭潮湿林地旁,一位小媳妇正给娃娃铺床,草席边缘“刺啦”裂开一道口子,可当她的手指触碰到裂口时,那草席竟自己又长出三寸新鲜草茎;更奇的是,各州府工匠铺子里,那些祖传的《鲁班手札》无风自动,书页“哗哗”翻到记载“床尾规制”的章节,原本干涸的墨迹竟如活物般微微游移,浮现出新的批注:“尾延三寸,足暖神安”。
三日后,林诗雅踩着清晨的露水走进边境的一所医馆,正撞见一个老兵攥着被角乐呵呵地对她笑:“仙姑您快看,这床尾多出来的一截木头墩子,夜里把脚往上一搁,比烤火盆还舒服!”她眉心微蹙——上月来诊脉时,这老兵还因足部经络淤塞疼得直抽冷气,此刻脉象却平顺缓和得像春日溪流。
她伸手掀开铺着的草席,动作顿了顿。床尾那截新添的“护足段”已被磨得光滑发亮,弧度恰好能承托住从脚腕到脚跟的曲线。林诗雅的指尖拂过木质表面,忽觉有一缕极其细微温润的地脉灵流顺着指节悄然蔓延上来——这灵流虽弱,可若是千万张床榻汇聚起来,竟似能在夜间形成一个小小的、温养经脉的循环。
“上个月来看,还都是直板床,这个月全改了?”她拉过医正的记录簿。泛黄的纸页上,“足寒症”的病例数从每月三十余例骤降至寥寥五例,最新的批注写着:“奇也,患者皆言床尾生暖,似有灵护”。
袖中的推演星图微微发烫。林诗雅忽然想起谭浩离开雪谷之前,常蹲在屋檐下晒脚丫的模样——他总说“脚底板暖和了,整个人就懒得动弹”。那时她只当是惫懒的玩笑话,如今再看,倒像是一句被这方天地认真聆听并奉行的箴言。
她连夜调阅《晴元历》气象志。烛火摇曳,映着绢帛上的墨迹,当看到“自九皇子离宫后,凡与起居相关之物,其规制皆向‘舒适’偏移些许”的记录时,她的笔尖在“舒适”二字上重重一顿,留下个浓重的墨点。
“他从未订立律法,却让‘舒适’本身成了法则。”她在笔记末尾写下这句话时,窗外的雾气恰好漫进窗棂,在“法则”二字上凝结出一层薄薄的霜痕,宛如一个无声的认可印记。
同一个月,玄箴主持的安居新规审议会上正吵得不可开交。工部侍郎拍着桌案:“床尾统一定制加长三寸?光是东域十八州所需木料,就得砍秃半座山!”话音未落,殿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是边关加急送来的信匣。
匣中是一张以荒漠寒铁木雕成的床榻模型,泛着幽冷的光泽,床身雕刻着胡杨纹理,而床尾那截“护足段”却打磨得异常精准圆润。附信的字迹歪斜,似用兽骨刻划而成:“闻贵邦尊者恶足部寒凉,我族虽居荒漠,亦愿效此微薄暖意。”前来送信的使者搓着粗糙的手掌补充道:“自打族里照着样子改了床榻,娃娃们夜里睡觉安稳多了,不再乱踢被子,就连长老们打坐时,也觉脚底有温热之气上行。”
玄箴伸手,轻轻抚过那寒铁木床尾的刻痕。本应冰凉的木头,此刻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意,仿佛被人用心捂了许久。他忽然想起雪谷茅屋里那行由尘埃聚成的告别语:“你们搞得挺好,我就先撤了哈。”此刻方才明白,这“撤”并非真正的离去,而是换了一种更深远的方式,将自己活成了丈量人间冷暖的一把尺。
“将此床模型供奉于国博堂。”他的声音有些低哑,“题写匾额……就叫做‘足下之温’吧。”
极西之地的云海深处,谭浩正窝在一团柔软的光雾里啃着干粮。流风卷着云絮掠过,他突然觉得后颈一暖——盖在腿上的那条破毯子,不知何时多出了一截毛茸茸的边,针脚歪歪扭扭,倒有几分像前世邻居那位热心王婶硬塞给他的手工毯子。
“嗯?谁给我接了一块?”他挠着头,把毯子往上拽了拽,盖得更严实些,目光下意识地扫过脚下翻涌的无尽云海。
那团包裹着他的光雾轻轻晃了晃,仿佛在回应他的疑惑。
浓重的困意袭来,他迷迷糊糊间想起一些前世的零碎片段。那时他还是个半大孩子,有次冒雨跑回家摔了一跤,膝盖磕在青石板上生疼,脚腕更是浸在冷雨水里,冻得直打哆嗦。记忆里,有个扎着蓝色头巾的妇人蹲下身,用粗糙的布巾仔细裹住他冰冷的脚:“傻孩子,脚暖和了,路才能走得稳当。”
云海之上风声呼啸,他把自己蜷缩得更紧了些。
那团光雾仿佛感知到了什么,默默地收拢,包裹得更温暖妥帖,如同悄悄为人间所有的床榻,又添了三寸恰到好处的余裕。
喜欢开局系统炸了,我原地成神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开局系统炸了,我原地成神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