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七分,市局临时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亮得刺眼,像是一场未落幕的审判。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冷却后的苦涩和昨夜鏖战留下的焦灼气息。
监控屏幕还在闪烁,回放着“白塔”地下设施崩塌前的最后一帧画面——陆昭站在主控台前,背影单薄却如刀锋般挺直。
他没有动。
陈世安那句话仍在耳边盘旋,低沉、缓慢,却像一颗深水炸弹,在他心底炸开一片无声的震荡波。
“你父亲,也曾站在我这一边。”
这句话不该让他动摇。
陆振华是烈士,是被追授“正义之盾”的刑警,是十年前为查清“11·23案”而死于爆炸案的殉职者。
官方档案上写得清清楚楚,家属抚恤金领到第三年才停发,墓碑上的铭文刻着“忠诚至死”。
可此刻,陆昭的手指却紧紧攥住了控制台上那张泛黄的照片——父亲穿着旧式警服,站在警校礼堂前微笑,身后是飘扬的警旗。
照片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白起皱,像是经年累月被人反复取出凝视。
他的呼吸变了半拍。
极细微的变化,但沈清捕捉到了。
她站在两步之外,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文件,目光落在陆昭紧绷的侧脸上。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将那份“红眼计划”资金流向图推到他面前。
纸面展开,一条跨境转账路径赫然在目:一笔来自“明远基金会”的匿名资金,经由开曼群岛空壳公司中转,最终流入东欧某生物实验室账户。
审批签名栏里,复印还原的笔迹清晰可辨——陆振华。
不是原件,是复刻。
但复刻得太过精准,连笔锋转折处的习惯性顿挫都一模一样。
普通人看不出破绽,可陆昭认得出,那是父亲签字时右手中指旧伤导致的微小抖动痕迹。
可问题是……父亲从未接触过“红眼计划”。
这个项目在十年前还叫“L7a原型研究”,属于国家级保密课题,连刑侦系统都没有权限调阅。
除非——
他曾以某种方式,深入其中。
沈清终于开口,声音压得很低:“这不是伪造。我比对了三份已公开的陆队亲笔报告签名,重合度达92.7%。如果不是本人签的,那就是……有人能完美模仿他的一切习惯。”
陆昭没回应。
他盯着那行字,脑海里却浮现出昨晚记忆回廊中那一幕:父亲在办公室烧毁文件,火光映照着他疲惫的脸,眼角似有泪光一闪而过。
那不是销毁证据。
那是……保护什么?
十分钟后,陆昭独自走进证物室。
这里常年恒温恒湿,铁门关闭时发出沉重的闷响,仿佛隔绝了整个世界。
他在编号A-1123的档案柜前停下,输入双重密码,取出一个尘封已久的铁盒——父亲殉职后遗留的私人物品。
盒子表面覆满细灰,锁扣有些生锈。他戴上手套,缓缓打开。
里面东西不多:一枚磨损严重的警徽、一本翻烂的《刑法释义》、几张泛黄的家庭合影。
而在最底层,压在一叠旧笔记下的,是一封未曾寄出的信。
信封上写着五个字:
致未来之子
字迹熟悉,却又陌生。
熟悉的是结构,陌生的是笔力——像是刻意模仿父亲的书写风格,却在某些转折处流露出迟疑与克制。
这种矛盾感让陆昭心头一紧。
他小心翼翼拆开信封。
里面只有一张半页烧焦的纸片,边缘碳化卷曲,残留的文字断续而模糊:
“……若你看到这封信,说明他们已启动L7a第二阶段。记住,有些牺牲不是失败,而是必要的伪装。不要相信表面证据,也不要轻信记忆本身。真相不在档案里,而在那些没人敢提的名字之中……”
落款日期:1998年11月22日。
正是“11·23案”爆发的前夜。
陆昭的手指微微颤抖。
这张纸不可能是后来放入的——证物清单显示,这个铁盒自封存以来从未被开启记录。
可小林刚才远程接入系统核查后告诉他:“三个月前,有人用高级权限调阅过这个盒子。指纹留在内壁夹层,属于‘影首’的一名贴身保镖。”
也就是说,有人提前知道这封信的存在,并试图取走它。
但他失败了。
或者,故意留下了线索。
深夜,城市陷入短暂的寂静。
陆昭坐在办公室,窗帘拉紧,唯一光源是电脑屏幕幽蓝的冷光。
他正在重播“记忆回廊”的备份影像,逐帧分析父亲烧毁文件的那一幕。
突然,他手指一停。
画面定格在烟灰缸特写——角落里有两片未燃尽的纸角,一半被灰烬覆盖,另一半隐约可见印刷体残字:
实验伦理委员会
以及下一行: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他瞳孔骤缩。
“实验伦理委员会”早在1996年就被撤销,因其涉及多项非法人体试验调查。
而“知情同意书”?
那种级别的项目,怎么可能允许参与者“自愿”?
除非……
有人打着合法名义,掩盖非法行为。
他立即拨通加密频道,联系“幽灵通讯员”。
五秒沉默后,对方传来低沉的声音:“名单早就没了。所有原始成员资料在‘白塔’成立当年就被归档销毁。”
“但你知道谁还能查。”陆昭语气笃定。
又是一段沉默,长到几乎以为连接已断。
“你母亲的老同事,”对方终于开口,“林婉秋。现居瑞士苏黎世湖畔养老院。她是当年委员会唯一的女性成员,也是唯一活到今天的见证人。”
屏幕映照着陆昭的脸,光影交错间,那双眼睛逐渐清明。
原来如此。
父亲不是妥协。
也不是背叛。
他是把自己埋进了谎言的最深处,用沉默演了一场无人理解的戏。
而这场戏,至今仍未落幕。
他起身走到窗边,拉开一道缝隙。
东方天际已有微光渗出,城市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他打开浏览器,新建页面,指尖悬停在搜索框上方。
下一秒,他开始输入:瑞士航空 客票预订 苏黎世。
沈清推开办公室门时,走廊的感应灯忽明忽暗,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她一眼就看见陆昭站在电脑前,屏幕上的航班预订页面正闪烁着倒计时——“距离提交订单还剩47秒”。
“陆昭!”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把冷刃劈开凝滞的空气。
他没有回头,手指悬在触控板上方,指尖微微发白。
窗外夜色如墨,整座城市沉入一种虚假的安宁之中,唯有警局顶层这间临时指挥室,仍亮着不肯熄灭的光。
“你现在去,等于孤身闯敌阵。”沈清快步上前,将一份文件夹重重放在桌上。
纸张滑出一角,露出国际刑警组织的徽标和加急签章,“‘红眼计划’海外总部不在任何国家司法管辖范围内,瑞士方面虽名义上配合调查,但一旦你以私人身份入境,立刻会被定义为非法渗透——轻则遣返,重则失踪。”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他微颤的侧脸上,“你知道韩明远在那边有多少眼线?你父亲当年都没能活着走出来,你以为你是谁?”
陆昭终于缓缓转过身。
他的眼神不像平日那样锋利逼人,反而深得像一口枯井,映不出光,只藏着翻涌的暗流。
“如果连我都开始怀疑他……”他低声说,声音几乎被空调低鸣吞没,“那他的牺牲,就真的成了谎言。”
沈清怔住。
她忽然明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追查。
这是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陆昭不是要去找证据,他是要去确认——那个曾在他童年记忆里挺拔如山的父亲,是否值得他用一生去继承那份执念。
沉默蔓延了十几秒。
最终,她从公文包中取出另一份文件,边缘还带着传真机刚吐出的余温。
“唐律师刚刚传来的。”她说,“跨境法律豁免函,由国际刑警艾琳亲自担保,授予你‘特别观察员’身份。你可以合法进入瑞士协助调查,但条件是——全程佩戴定位设备,所有行动必须通过艾琳报备,不得擅自接触任何涉案人员或地点。”
陆昭接过文件,快速扫过条款。每一条都像镣铐,却又是一条生路。
他点了点头,没多言。
转身走向衣架,取下风衣。
动作干脆利落,仿佛早已预演千遍。
临走前,他打开抽屉,取出那张泛黄的照片——父亲站在警旗前微笑的模样。
他凝视片刻,轻轻抚过相纸边缘的磨损处,然后将它贴着胸口放进内袋,紧挨着心跳的位置。
就在他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手机震动起来。
来电显示:小林(加密通道)
接通后,对方的声音带着罕见的紧迫:“刚截获一段境外加密通讯,代号‘夜枭’——韩明远最隐秘的执行者,三天前已注销所有公开身份。刚刚,他的生物信息出现在昆明边境口岸,持外交豁免签证入境,目标极可能就是你。”
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小林语速加快:“他还带了一份‘L7a原始协议’的副本,据信是当年实验参与者名单的唯一留存……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去的地方,和你要去的,是同一个方向。”
陆昭站在电梯口,指尖捏紧了手机。
“他知道我要动。”他喃喃道,不是疑问,而是确认。
登机广播适时响起,冰冷的女声回荡在空旷的走廊:“前往苏黎世的cx328航班开始登机,请旅客尽快通过安检。”
他挂断电话,抬头看了眼窗外。
城市的灯火在黑夜中连成一片虚假的星河,遥远、冷漠,却又曾被某双眼睛默默守护。
他低声开口,像是对父亲说,也像是对自己:
“爸,如果是你,会相信我吗?”
电梯门缓缓合拢。
飞机冲破云层那一刻,颠簸中,他的指尖悄然摩挲着口袋里的复印件——那半张烧焦的信纸边缘,残留着“实验伦理委员会”的字样,以及一行未燃尽的笔迹:
“……他们称之为科学,实则是献祭。”
风,再次卷起。
而真相的入口,藏在一座无人提及的废墟深处——那里曾关押过疯子,也曾诞生过神只。
喜欢现代都市:开局破解连环碎尸案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现代都市:开局破解连环碎尸案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