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呼一个伙计去请秦老汉,还叫几个村里说得上话的老人一起过来。
秦老汉正带着几个老伙计修补漏雨的草棚,听陈睿叫他过去,赶紧就一起过来:“陈郎君,张郎君,这大冷天的,有啥事?”
张正堂把几本书往石碾上一放,拍了拍手上的灰:“老秦,给村里送好事来了。”
他掀开捆书的麻绳,露出靛蓝色封皮的《三字经》,“咱要在村里办蒙学堂,六岁到十岁的娃娃,都能来念书,不要钱!”
秦老汉眼睛瞪得溜圆:“念书?不要钱?”
旁边的老人们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是教娃娃们认字?”
“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不?”
陈睿拿起一本《三字经》,翻开印着纺车图的那页:“不光认字,还教农桑本事。您看这纺车,书上写着‘纺车转,线儿长’,先生会讲咋纺线、咋织布;还有这水车图,讲‘水车动,田苗壮’,让娃娃们知道水车咋浇地,庄稼咋长好。”
张正堂补充道:“笔墨纸砚都由我家出,夫子的月钱也不用村里操心。请正经的夫子来教。”
“那……那女娃娃能来不?”一个抱着孙女儿的老婆婆怯生生地问,那小丫头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书上的图画看。
陈睿笑道:“咋不能?书里还讲了蔡文姬辨琴、班昭续史呢,就是告诉娃娃们,女子也能有大本事。”
他把书递给小丫头,“你看这上面,学会了,将来能持好家、织好布。”
小丫头把书抱在怀里,手指轻轻摸着图画,老婆婆说:“俺家这丫头,要是能认得字、懂些道理,将来……将来总比俺们强。”
秦老汉猛地一拍大腿:“中!这学堂必须办!俺这就挨家敲锣去!”
他转头对老伙计们喊,“我去找个院子拾掇出来,再垒个火塘,别冻着娃娃们!”
不到半个时辰,敲锣声就传遍了全村。
“办蒙学堂喽!娃娃们免费念书喽!”秦老汉的大嗓门震得树梢上的雪都簌簌往下掉。
很快,晒谷场就聚满了人,抱着娃的、牵着娃的,从磨坊工地里回来的汉子都扛着锄头凑过来。
张正堂让随从拿出笔墨登记,一个穿粗布棉袄的汉子把儿子往前推:“先生,俺家狗蛋七岁了,能认个字、会算个田亩数就行,将来别像俺这样,连地契上的字都认不全。”
陈睿笑着在名册上写下“狗蛋”两个字:“等将来,还能教娃娃们算学,量地、算账都用得上。只是现在会教算学的先生少,得慢慢等百工学堂培养出来,不急。”
不多一阵名册上已经记了二十多个名字,有男娃也有女娃。
秦老汉把名册揣在怀里,像揣着个滚烫的宝贝:“陈郎君,张郎君,你们放心,这学堂的门槛都能让娃们踩平了!开春一准热热闹闹开课!”
张正堂笑道:“看来用不了几年,这草堂村就能出几个识文断字的娃娃了。”
陈睿点头:“等他们长大了,说不定还能教更小的娃,这学问啊,就像太平河的水,慢慢就流开了。”
“秦伯选的那院子,得赶紧拾掇。”张正堂望着村西的方向,“屋顶得苫层新草,窗户糊上厚纸,再盘个大些的火塘,开春前务必让娃娃们有个暖和的地方念书。”
陈睿点头:“让您家木工做一批木桌木凳,赶在年前做四十套,保证开学时能用。”
“对了,得给学堂起个名字。叫‘启蒙堂’如何?既应了《三字经》的意,又直白好记。”
“好!就叫启蒙堂!”张正堂笑道,“我让木工坊做块木匾,刻上这三个字,挂在院门口,看着就正经。”
正说着,秦老汉揣着名册跑了回来,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陈郎君,张郎君,刚又有几家来报名,这会子凑够二十五个娃了!我让老婆子挨家问了,有三个娃爹会些木工,说要去帮忙修院子,不要工钱!”
“这就好。”陈睿接过名册,上面的名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实在劲儿——狗蛋、丫蛋、石头、杏花……都是些带着泥土气的名儿,像田埂上的草,朴实却有韧劲。
陈睿望着远处的方向,那里的已经立起了木架,水轮的轮廓在暮色里隐隐约约。
“等开春,磨坊转起来,学堂开起来,娃娃们念书,大人们种地,这日子才算真的活泛起来。”
张正堂深以为然:“可不是嘛。磨坊让肚子饱,学堂让心里亮,两样凑齐了,才是好日子。”
正说着话,一个穿着灰布衣服的汉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见了秦老汉就喊:“秦伯!俺们刘村正让俺来问问,听说草堂村要办学堂,俺们太平村的娃……能不能也来念书?”
秦老汉刚把名册揣进怀里,闻言往陈睿那边指了指:“找陈郎君说去,这事是他和张老爷张罗的。”
汉子赶紧走到陈睿面前,作揖道:“陈郎君,俺是太平村的,俺们村正说了,要是草堂村的学堂能收外村娃,俺们愿意出些笔墨钱,绝不给您添麻烦。”
陈睿正看着学徒们丈量木料,闻言停下手里的活,笑道:“不必出笔墨钱。咱们早就计划好了,草堂村太平村各办一座启蒙学堂,免得娃娃们跑远路冻着。”
他让随从取来一张麻纸,提笔写下几行字:“太平村可设启蒙学堂,六岁至十岁孩童皆可入学,笔墨纸张、夫子月钱皆由张家供给。请刘村正速动员村民报名,并寻一处院落修缮,所需木料、工匠报与张老爷。”
写完递给汉子:“你回村告诉刘村正,就照这上面说的办。缺啥少啥尽管开口,让咱们两个村子娃娃们都能念上书。”
汉子接过纸,眼睛瞪得溜圆:“真……真的?俺们村也能办学堂?还不用出啥钱?”
“真的。”张正堂在旁接口,“都是乡里乡亲,哪能厚此薄彼?你让刘村正赶紧找院子,最好也选个向阳的地方,盘个火塘,赶在开春前拾掇利索。夫子的事不用愁。”
汉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把纸小心翼翼折好揣进怀里,又作了个揖:“俺这就回去报信!俺们村正听了,保管比秦伯还高兴!”
说罢转身就跑,脚步轻快得像一阵风。
秦老汉看着他的背影,笑道:“这下好了,两处学堂对着办,看谁家的娃念书更上心。”
“这样才好。”他道,“太平河和沣河滋养着两个村子,学问也该像河水一样,两处都流到才好。”
太平村的汉子一路跑,进了村口就扯着嫂子喊:“刘伯!陈郎君说了,咱村也能办学堂!不要钱!”
喊声像颗石子投进太平村的池塘,瞬间激起千层浪。
刘村正闻言就往村口跑,迎面撞见奔回来的汉子,一把抢过那张纸,一个字一个字地瞅——虽认不全,却死死攥着“太平村可设启蒙学堂”几个字,手都在抖。
“快!敲锣!”刘村正朝着晒谷场的方向喊,“让家家户户都知道,咱村也要办学堂了!娃娃们都能念书!”
铜锣声“哐哐”响起,比草堂村的还要急。
“刘伯,真能办学堂?”
“俺家二柱能去不?”
“要不要出束修?”
刘村正站在石碾上,把麻纸举得高高的:“陈郎君和张老爷说了,一分钱不要!笔墨纸砚都管够!就跟草堂村一样,教娃娃认字、学农桑,连女娃娃都能去!”
他指着村南那座闲置的旧院子,“就用那院子!明儿就拾掇,谁有空的都来搭把手!”
这边正热闹,草堂村的晒场也没闲着。
秦老汉刚把新报上来的五个名字添到名册上,就见几个婆娘围着那捆《三字经》打转。
“秦伯,这书上的画真好看,俺家丫蛋要是能认全,将来定能嫁个好人家。”
“俺家石头最爱看水车,让他去学堂看看书上咋说的,说不定能琢磨出些新道道。”
三个会木工的娃爹扛着刨子、凿子就往村西的院子去了。
“秦伯说了,咱得比太平村的学堂先拾掇好!”一个浓眉大眼的汉子边跑边喊,“让他们瞧瞧,咱草堂村的娃娃念书更上心!”
院子里很快响起刨木声。
有人爬上屋顶苫新草,有人蹲在地上和泥糊墙。
很快,太平村的名册也记满了半张纸。刘村正揣着名册去给草堂村回话,刚到村口就撞见秦老汉。“老刘,你们报了多少娃?”秦老汉得意地拍着怀里的名册,“咱这儿都三十一个了!”
刘村正梗着脖子掏出自己的名册:“咱也二十八个了!明儿就去拾掇油坊,保准不比你们的晚开课!”
两个老汉你瞅我我瞅你,忽然都笑了。秦老汉往刘村正手里塞了个猕猴桃:“别争了,都是好事。等开春学堂开了课,让娃娃们比着念书,比着长本事,才是正经。”
第二天一早,两个村子的学堂都动工了。
草堂村的刨木声、太平村的捶打声隔空传过来,像在对歌。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大唐成小道士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