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AI对电子反常磁矩的完美预测,让整个“世界”指令联合攻关团队,都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想要立刻向全世界宣告胜利的冲动之中。
但在京州西山的那间会议室里,叶华清院士和陈默,却以他们超凡的战略定力,为这份狂热,踩下了冷静的“刹车”。
“我们不能直接公布‘主方程’,更不能提及‘道’AI的存在。”叶院士的决定,不容置疑,“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发现,它事关国家最核心的战略安全。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受控引爆’的策略。”
最终,团队达成了一致:他们决定,不发表任何关于终极理论的论述。仅仅只将“道”在计算“电子反常磁矩”这一个特定问题时,所使用的那部分、经过简化和“翻译”后、可被人类数学家理解的计算框架,以及那个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四位的最终结果,整理成一篇论文。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神秘和模糊焦点,经过最高层的批准,这篇论文的作者署名,被简化到了极致。没有罗列任何具体的科学家名字,只有一个充满了集体主义色彩,却又透露着无上权威的署名——“‘世界’指令联合攻关团队 (project woRLd collaboration)”。
几天后,一篇标题冷静而克制的论文,悄然出现在了全球所有高能物理学家每天都会浏览的预印本网站arxiv之上。
《一个关于qEd顶点修正的全新非微扰计算框架及其在电子g-2问题上的应用》。
这篇论文,就像一颗被悄悄投入深海的石子,起初,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
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它却在全球的物理学界,引发了一场剧烈的、两极分化的争议。
一部分嗅觉敏锐的、主攻数学物理方向的年轻学者,在看到论文中那个闻所未闻的数学框架时,立刻为其逻辑上的优美和简洁而惊叹不已,开始尝试进行复现。
但更多的主流理论物理学家,在看到其最终那个与费米实验室数据“完美吻合”的、堪称“狂妄”的结论,以及那个没有任何具体人名、只有一个模糊代号的“匿名”署名后,则纷纷对其嗤之以鼻。
“又一个想搞个大新闻的。连一个具体的名字都不敢留,背后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能为这篇文章负责的顶尖学者。”
“我敢打赌,这又是一次数值上的巧合。每年都有无数这样的论文出现,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project woRLd?听起来就像某个业余爱好者组织的名字,哗众取宠。”
一时间,在各大物理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这篇来自东方的论文,普遍被定性为一篇**“数学上过于精巧,但缺乏足够物理洞察的‘民科’杰作”**。
……
意大利,米兰。
罗西教授的办公室里,苏晓月正通过全息视频,跟她的前导师,聊着“新地平线”欧洲分部的最新业务进展。
在公事谈完后,苏晓月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和自豪,用一种闲聊的口吻说道:“教授,顺便跟您分享一个好消息。我们国内的团队,最近在基础物理领域,可能……取得了一项非常重大的突破。”
“哦?是吗?”罗西教授礼貌性地笑了笑,“是林浩他们又搞出了什么新合金?”
“不,这一次不是材料学。”苏晓-月说道,“具体的我也不太懂,但我建议您,可以关注一下arxiv上最新挂出来的一篇关于‘电子反常磁矩’的论文。或许……会有惊喜。”
罗西教授口头上答应了下来,但内心,却并没有真的在意。
在他看来,林浩、陈默、高翔这群人,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材料学家和工程师。但是,纯粹的、最顶尖的理论物理,特别是粒子物理领域,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着极高的门槛和壁垒。材料学家去挑战标准模型?这听起来,就像一个最优秀的外科医生,突然宣称自己解决了黎曼猜想一样,听起来总有些……“外行”。
出于对苏晓月的尊重,他还是找到了那篇论文,并在给老朋友霍夫曼教授发送的日常邮件中,随手将链接附了上去,并附言:“赫尔穆特,看看这篇来自东方的‘神秘论文’,署名很有趣,结论更大胆。”
德国,慕尼黑。
霍夫曼教授的反应,与罗西如出一辙。他甚至没有亲自去看,只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手下一个最得意的、以思维敏锐和挑剔着称的博士生。
“去看看这篇文章,弗雷德,”他吩咐道,“找出里面的错误和逻辑漏洞,写一份简短的评述报告给我。”
“好的,教授。”那位名叫弗雷德的、一向骄傲的博士生,自信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然而,几个小时后,霍夫曼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敲响了。
弗雷德脸色苍白地站在门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还显示着那篇论文的pdF。
“教授……”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我……我可能需要您的帮助。”
“怎么了?错误太明显,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批评吗?”霍夫曼笑着问道。
“不……不是。”弗雷德摇了摇头,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我……我看不懂它的数学。但我可以确定,从它最基础的假设出发,到最终结果的每一步推导,都是……都是自洽的。我……我找不到任何错误。”
这个反馈,让霍夫曼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水平。能让他说出“找不到任何错误”这句话,事情,可能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这个意外的反馈,终于引起了两位物理学大佬的警觉。
当天晚上,罗西和霍夫曼,这两位曾经的“学术宿敌”、如今惺惺相惜的挚友,召开了紧急的视频通话。
“看来,我们都小看它了。”霍夫曼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是的,”罗西也点了点头,“我们亲自来看看。我倒要看看,这个故弄玄虚的‘project woRLd’,到底是什么来头。”
夜深了。
两位都已经年过六旬、在各自领域功成名就的物理学巨擘,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一样,开始对着那篇论文,进行最原始、最艰苦的、逐行逐句的推演和验算。
他们的表情,也在这场通宵达旦的“会审”中,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从最初的、带着审视和挑剔的“找错”,变成了中途的、眉头紧锁的“学习”,最终,当黎明的曙光,透过窗户照亮他们疲惫而又亢奋的脸庞时,那种表情,已经化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刻的震撼与敬畏。
他们发现,这篇论文中使用的那个全新的数学框架,根本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任何一种量子场论计算技巧。它仿佛是从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在俯瞰着整个复杂的量子电动力学。它以一种近乎于“作弊”的、匪夷所思的方式,优雅地绕过了所有传统计算中,那些需要处理无数个复杂费曼图的、如同噩梦般的循环积分,最终,直达了问题的核心。
其逻辑之完美,思想之深刻,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赫尔穆特……”罗西的声音沙哑,他看着视频中同样一脸震撼的老友,“这……这不是人类能写出来的东西……”
“我同意。”霍夫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的震惊都吐出来,“这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我们不知道的、像爱德华·威滕那样的、神级的数学物理学家。”
他提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这……到底是谁?”
罗西看着那个神秘的、不透露任何信息的“project woRLd collaboration”署名,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在他的印象中,整个华夏,乃至整个世界,都没有哪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的风格,与这篇论文相符。
他完全没有,也不可能,将这篇足以颠覆整个粒子物理学研究范式的神作,与他印象中那个,一直在勤勤恳恳地搞着合金、玩着工程、甚至还跑去米兰访问学习(公费恋爱)的、自己的前学生苏晓月的男朋友——林浩,联系在一起。
《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