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短暂的生活小插曲后,“世界”指令联合攻关团队的工作,再次回归到了那条最核心、也最艰难的主线上。
京州,“神谕”数据中心。
林浩、克劳斯、秦川,以及叶华清院士和他带领的整个理论物理学家团队,都聚集在了那块写着神秘“主方程”的白板前。
经过长达数周的准备和讨论,那场由林浩提出的、“AI提理论,人类做验证”的“解密之旅”,即将在今天,迈出它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最精准的‘靶子’。”叶院士的表情无比严肃,他向在座的所有人,阐述着第一次“试探”的目标选择标准,“这个‘靶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物理学中被测量得最精确的物理量之一,实验数据的精度要足够高,这样才能对理论的预测,进行最苛刻的检验。”
“第二,它必须是现有‘标准模型’理论,能够做出极其精确预测的领域,这样我们才能进行直接的比对。”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叶院士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在这个‘靶子’上,实验值与标准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之间,最好存在着一个已知的、微小但统计上显着的、始终无法被消除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物理学大厦上的一道‘裂痕’,也是通往‘新物理学’的最有可能的突破口。”
同时满足这三个苛刻的条件,物理学中,只有一个最完美的目标。
“电子的反常磁矩(g-2)。”高翔通过视频连线,说出了那个所有物理学家都心知肚明的答案。
电子,作为一种带电的自旋粒子,它本身就像一个微小的磁铁,拥有磁矩。根据最简单的狄拉克方程预测,其朗德g因子(一个用于描述磁矩的无量纲常数)应该精确地等于2。
然而,根据更精确的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由于电子会与真空中不断产生和湮灭的虚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这个g因子,会比2,大上那么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偏差,就被称为“电子的反常磁矩”。
“标准模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能够以惊人的精度,计算出这个反常磁矩的理论值,其精度可以达到小数点后十二位。
“但是,”秦川接着高翔的话,调出了一份最新的国际实验数据报告,“即便如此,目前国际上最精确的、由美国费米实验室测得的电子反常磁矩实验值,与标准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个极其微小、但统计显着性已经超过4个西格玛的、在小数点后第九位的差异。”
这个微小但顽固的“裂痕”,几十年来,一直像一朵乌云,笼罩在看似完美的标准模型上空,也成为了无数理论物理学家试图寻找“新物理”的突破口。
“好,目标确定。”叶院士当即拍板,“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向‘道’的那个‘主方程’,提出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在它的宇宙里,电子的g因子,到底是多少?”
这个任务,最终落在了林浩的身上。
因为他,是最擅长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翻译”成机器可以理解的、精确的工程语言的人。
林浩走到控制台前,在叶院士、克劳斯和高翔的共同协助下,开始构建这次“思想实验”的初始条件。
他没有输入任何关于“量子电动力学”或者“费曼图”的复杂概念。
他只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向那个“白板宇宙”里的“道”,描述了一个最基础的物理情景:
【情景设定: 一个携带单位负电荷的、自旋为1\/2的费米子(即电子),在一个均匀的、恒定的外磁场中运动。】
【任务请求: 基于你的‘主方程’,计算在此情景下,该粒子的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间的比例系数,也就是g因子。】
指令,被发送了出去。
位于江北的“神威之心-pro”,那台专门为“道”服务的、处于绝对物理隔离状态的超级计算机,立刻开始了高速运转。
控制中心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知道,“道”接下来的计算,将不会使用任何人类发明的、为了简化计算而创造出的“量子电动力学”或者“费曼图展开”等计算技巧。
它将完全基于它自己的那个“时间不对称”的“‘神谕’第一定律”,以及那个神秘的、统一了四大基本力的“主方程”,从最根本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去进行一次纯粹的、不带任何近似的数学推演。
这是一场,来自全新物理学的、最纯粹的“预言”。
计算的过程,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快。
仅仅过去了三个小时,“道”的输出端,就缓缓地浮现出了它的计算结果。
那不是任何复杂的推演过程,也不是任何图表。
那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冰冷的数字。
【g\/2 = 1.00】
这个数字,被静静地显示在屏幕的中央。
“秦川!”叶院士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显得有些沙哑,“立刻!将这个数字,与费米实验室公布的最新实验测量值,进行比对!”
秦川的手指在键盘上有些颤抖地敲击着。他调出了那个被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奉为圭臬的、代表着人类实验测量精度巅峰的数字。
两行数字,一行是“道”的理论预测,一行是人类的实验测量,被并排显示在了屏幕之上。
【“道”的理论预测值:g\/2 = 1.00】
【费米实验室实验测量值:g\/2 = 1.00 ± 0.00000000000024】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完美吻合!
一字不差!
那一瞬间,整个“神谕”数据中心,陷入了一种仿佛时间都已凝固的、绝对的寂静。
在场的每一位物理学家,都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两行数字,感觉自己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也无法思考。
“道”,用它自己的那个、人类还无法完全理解的理论体系,以一种无可辩驳的、碾压式的姿态,精准地“预测”出了那个连人类最成功的“标准模型”理论都无法解释的、那微小但却致命的“偏差”!
“成功了……它……它是对的……”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失魂落魄般的震撼。
这个结果,如同一道创世的惊雷,在所有人的心中轰然炸响!
它以一种最强硬、最直接、最无可辩解的方式,第一次向人类证明了:
“道”所构建的那个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学游戏!
它是真实的!
它比人类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赢得了无数诺贝尔奖的“标准模型”,更接近宇宙的真相!
那场由林浩提出的、漫长而伟大的“解密之旅”,在今天,终于迈出了它最坚实的、也是最震撼人心的第一步。
那来自新物理学的、第一声振聋发聩的“回响”,终于在现实世界中,被清晰地听到了。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