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头三天惊险又成功的试供,李铁柱在纺织厂后勤科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王科长虽没明确表扬,但也没再挑刺,只是叮嘱了一句“继续保持”,这已是莫大的认可。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村里。
李铁柱“说话算话”、“当天结现钱”、“跟县里大厂做买卖”的名声,经过那些拿到钱的村民和那些后悔不迭的村民双重渲染,早已不再是秘密,成了河西村和靠山屯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谈资。
真金白银,永远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这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李铁柱还没推车出门,院门外就传来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和刻意压低的说话声。
他推开院门,愣住了。
只见自家院墙外,竟稀稀拉拉站了七八个村民!有挎着篮子的妇人,有拎着布袋的老汉,都是熟面孔,其中好几个正是前天坚决拒绝赊账给他的人。
此刻,他们脸上早已没了当时的冷漠和怀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期盼、讨好甚至几分尴尬的笑容。
“铁柱…起来啦?”站在最前面的王大娘,脸上堆着前所未有的热络笑容,抢先开口,声音都比平时柔和了八度。”
“…俺估摸着你该去送蛋了…俺家今儿一早收了六个蛋,都在这儿了,你看看,个个都是红皮儿的,新鲜着呢!”她说着,忙不迭地把篮子往前递,露出里面白生生的鸡蛋。
旁边的赵婶也不甘落后,赶紧把手里的布袋口敞开,语气急切:“俺家也有!俺家五个!俺特意挑的最大个的!都给你留着呢!铁柱,你可得多收俺家的啊!”
“还有俺的!俺四个!”
“俺家三个!刚下的!还温乎着呢!”
众人七嘴八舌,生怕说晚了李铁柱就不要了,纷纷把手里的鸡蛋往他眼前送。那场面,和几天前他上门求赊时无人问津的冷遇,形成了无比讽刺的对比。
李铁柱看着眼前这番景象,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有淡淡的嘲讽,有果然如此的了然,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他的信誉,立住了。
他没有立刻去接,只是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各位叔伯婶子,大家别急。蛋,俺收。还是老规矩,按个收,现钱结账。”
他顿了顿,清晰地报出价格:“品相好的,个头大的,俺按三分四一个收。一般的,三分二。破的、脏的、太小的,俺可不能要。”
这个价格,比他赊账时承诺的三分五略低,但比起供销社收购价和零卖,依然很有竞争力,而且关键是现钱!
众人一听,非但没有异议,反而更加踊跃。
“三分四!中!中!俺这蛋保准都是好的!” “俺的也是!你看这个头!”
“现钱好!现钱好啊!”
李铁柱不再多言,拿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和一杆秃头铅笔,开始挨个验货、过数、记账。
“王大娘,六个蛋,品相不错,三分四一个,两毛零四分。”
“赵婶,五个,这个有点小,算三分二吧,一毛六。”
“孙大爷,四个,挺好,一毛三毛六。”
他声音不大,却条理清晰,公平公道,既不刻意压价,也不胡乱抬价。
村民们围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他的动作和嘴皮子,听着他报出的钱数,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期待的笑容,不住地点头:“…对着哩!铁柱算账准没错!”
很快,院门口就排起了小队。后来听到风声的村民也陆续赶来,队伍越来越长。李铁柱忙而不乱,手脚麻利,俨然成了一个专业的“鸡蛋收购点”。
李母听到外面动静,也出来帮忙。看着儿子被村民们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听着那一声声“铁柱”、“铁柱兄弟”的亲热称呼,看着那些曾经冷漠的脸庞此刻堆满笑容,她心里百感交集,眼眶又有些发热,但脸上却带着自豪的光彩。她默默地帮着维持秩序,偶尔搭把手。
“铁柱他娘,你可真是养了个好儿子啊!”一个老汉对着李母竖起大拇指,“有本事!还厚道!”
“就是!比俺家那个强多了!天天就知道瞎晃悠!” “以后有啥事,尽管言语一声!”
恭维话像不要钱似的飘过来。李母嘴里谦虚着“哪有哪有”、“孩子瞎折腾”,但那微微挺起的胸膛和眼角的笑纹,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扬眉吐气。
收到差不多够一天的量,李铁柱便提高了声音道:“各位乡亲,今天的量差不多了!厂里就要这么多!剩下的,大家伙明天再送来!俺还这个价收!保证现钱!”
没卖上的虽然有些失望,但听到明天还收,也就安心了,纷纷说着“那俺明天早点来!”
“给俺留着地方啊铁柱!”
李铁柱开始按账本发钱。拿到现钱的村民,脸上笑开了花,仔细地把钱数了又数,揣进最稳妥的口袋,心满意足地离开。
人群渐渐散去。李铁柱看着筐里满满当当、品相上乘的鸡蛋,长长舒了口气。现在,他再也不用为货源发愁了,甚至有了挑选的余地。
一直蹲在旁边等着的大壮,这才凑过来,憨厚的脸上满是佩服:“铁柱兄弟,你可真行!这帮人…前几天还那样儿…现在…嘿!”
李铁柱笑了笑,没评价村民们的转变,只是说:“大壮哥,以后你这边的压力就小点了。主要帮俺盯着靠山屯那边就成,河西村这边,俺自己能收过来了。”
“哎!好嘞!”大壮点头,又压低声音问,“那…刀疤刘那边…咱还去不?”
李铁柱看着满筐的鸡蛋,沉吟了一下。黑市虽然风险大,但毕竟是一条现成的现金渠道,而且茶叶蛋的利润更高…
“去!为啥不去?”李铁柱眼神一冷,“但不用天天去。隔三差五去一趟,卖点茶叶蛋,顺便…看看情况。”
他心里清楚,和刀疤刘的账,还没完。但现在,他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腰杆更硬,心态也完全不同了。
他从收到的钱里数出相应的部分递给大壮:“这是你今天的跑腿费和之前垫的钱。”
又数出一些交给母亲:“娘,这是咱今天赚的差价,您收好。”
李母接过钱,感觉手里的分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沉、更踏实。
李铁柱推起装满鸡蛋的自行车,准备送往工厂。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苦苦哀求货源、提心吊胆的个体户小贩了。
他成了连接村庄与工厂的纽带,成了村民们眼中可靠的“鸡蛋收购小能手”。
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前路依旧漫长,但第一步,已然稳稳踏出。
喜欢激荡1985:从卖蛋到首富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激荡1985:从卖蛋到首富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