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访父:暖阁雪夜解心结
开武三年腊月,苏州明堂覆着薄雪。陈琅临窗校勘《漕运考》,案头摊着泛黄的寿州旧图 —— 当年与柴荣南征时所绘,边角孩童涂鸦依稀可辨。老仆入内通禀:“先生,公子回府了。”
陈恪风尘仆仆,官袍染雪,踏入暖阁便长跪于地:“父亲。” 他未提中枢任命,只呈上后勤预案,声音带着挣扎:“伐宋在即,陛下委臣掌后勤,可每当想起宫门前战死的文卫,想起您被软禁的岁月……”
陈琅搁下笔,摩挲着案上铜炉添入沉香。这铜炉是陈恪七岁时以工程废料铸成,造型拙朴却被他珍藏多年。“恪儿,你看这裂痕,” 他指着炉身,“当年你为加固炉膛,特意嵌了层铁筋,虽失美观,却能经久耐用。为政之道亦是如此,空谈道义若护不得百姓周全,不过是空中楼阁;看似权变之举若能安邦定国,方为治国根本。”
他将旧图推至陈恪面前,指尖点在 “寿州粮窖” 处:“还记得吗?那年寿州被围,百姓易子而食,你攥着半块麦饼说‘若天下一统该多好’。如今柴熙诲虽以非常手段登位,但燕云百姓得免契丹掳掠,江南赋税尽免 —— 你操持后勤,不是为皇权稳固,是为当年寿州饥民,为黄河两岸嗷嗷待哺的流民。”
陈恪凝视图上稚拙笔迹,幼时誓言涌上心头,眼眶微热:“可他软禁父亲,篡夺顺王之位……”
“软禁是制衡之术,夺位乃时局所迫。” 陈琅打断他,取出一卷《黄河流民册》,字迹工整记录着流民姓名籍贯,“燕朝推行均税法后,河南流民三成已安居;反观汴梁,士族囤粮,每日饿殍枕藉于黄河之畔。你说,是虚名正统重要,还是天下苍生的活路重要?”
雪愈下愈急,陈恪捧着流民册,指尖抚过密密麻麻的姓名,心结渐解。他猛然起身,郑重行礼:“父亲教诲,孩儿铭记于心。” 陈琅欣慰一笑,递上南征漕运图:“此图或对你调度粮草有益。记住,后勤不是冰冷的账目,是将士的铠甲、百姓的炊烟。”
次日拂晓,陈恪拜别父亲,策马北上。陈琅立于廊下,目送儿子远去,喃喃自语:“恪儿,你终将走出比为父更广阔的天地。” 庭院红梅落雪,血色与素白交织,恰似往昔战火与今日希望的映照。
二、燕京调粮:朝市司内定仓廪
开武四年正月,燕京朝市司议事厅内烛火通明。陈恪端坐主位,《天下粮仓清册》摊开于案,各州粮官围坐长桌,面露难色 —— 要在月余内筹措 50 万石粮草运往黄河西岸,谈何容易?青州以 “冬春缺粮” 推脱,徐州称 “漕运梗阻”,推诿之声此起彼伏。
“青州义仓现存 12 万石,徐州疏浚后的汴河可通千石巨舟,诸君莫要欺瞒!” 陈恪将清册重重掷于案上,目光如炬,“黄河东岸流民饥肠辘辘,前线将士枕戈待旦,若因延误军机致伐宋失利,谁能担此罪责?”
见青州粮官欲辩解,陈恪即刻展开预案:“经查,各州义仓余粮共计 87 万石,抽调 50 万石后仍可保地方无虞。确有困难者,可向内库支取银钱采买,或由邻州调拨,朝市司自会派遣漕运船队协助。”
他转身立于巨幅漕运舆图前,指节叩击地图:“青州粮船走渤海航道,自登州入海转黄河漕运;徐、扬之粮溯汴水而上,经陈留、浚仪直抵濮阳仓;关中漕舟沿汉水南下,与湖广船队于襄阳合流,再转长江航道。” 言罢环视众人,神色肃然,“各转运枢纽设三名主事监运,以烽火为号,每日一报。若有延误,先夺印停职,再彻查严办!”
粮官们见其部署周密、态度强硬,再不敢推诿。三日后,青州首支运粮船队自登州港启航,玄色 “大燕转运” 旗帜猎猎作响。陈恪亲至濮阳仓督运,望着粮船靠岸、粮仓渐满,对身旁郎中叹道:“这仓廪中堆积的,何止是粮草,更是一统天下的根基。”
三、军器督造:铁火坊中提效率
正月下旬,燕京军器局锻造坊内火星四溅。陈恪戴着手套蹲在连发火弩生产线旁,目睹工匠手工装填:每支弩需嵌入 5 颗铁丸、三次填充火药,日产量不过 50 支,与每月万支的目标相去甚远。
“魏监正,” 陈恪起身提议,“将装弹、填药、校准工序拆分,设专人专岗。装弹组负责铁丸装填,填药组预配火药包,校准组调试弩机 —— 如此流水作业,效率至少提升一倍。” 他还命工匠打造铁丸模具,单次可浇铸 20 颗,较手工打磨快逾十倍。
魏铁山起初担忧质量受影响,试产后却惊喜发现:改良后的连发火弩日产量飙升至 400 支,炸膛率从 5% 骤降至 1%。“陈督军不愧精通工程之术,此策远胜闭门造车!” 魏铁山手持新弩,赞叹不已。
陈恪又在工坊设质检台,立下严苛标准:弩箭需穿透百米外三层皮甲,轰天雷必须在指定范围精准爆破,不合格者当场熔毁,涉事工匠扣罚薪俸。“火器关乎将士性命,容不得丝毫差错。” 他激励众人,“待伐宋功成,陛下定会论功行赏,让诸位的功绩名垂青史。”
二月末,军器局铜钟长鸣宣告完工。十万支涂着桐油的连发火弩如林列阵,五千具刻着饕餮纹的轰天雷整齐码放,玄铁冷光映着残阳。每箱火器均附《操演要略》,图文并茂标注射程、装填技法,更以朱笔圈出十二项使用禁忌。这些凝结着匠作智慧与实战经验的手册,皆是陈恪参照工部典籍改良而成,只为让火器在战场上发挥最大威力。
四、转运立司:驿站标枪通军情
三月朔日,“大元帅府转运司” 牌匾高悬于中枢衙署之侧。陈恪将转运司分设 “粮运”“器运”“驿传” 三队,更创 “标枪传信法”:黄河沿岸每十里设驿站,以红、黑、白三色标枪为号 —— 红色示 “急粮”,黑色示 “急器”,白色示 “急报”。驿卒见标枪即可提前筹备,军情传递效率较文书快三倍有余。
“濮阳驿站急报,乙字军轰天雷告罄,需补充 2000 具!” 驿传主事持标枪令牌禀报。陈恪当即下令:“器运队速从滑州仓调拨,启用快马拖车,务必两日内送达!” 这种改良马车装有棉垫减震,既能保护火器,又能日行百里,较普通车辆快上一倍。
转运司效能立竿见影:三月中旬,丙字军淮南告急,粮运队三日运粮抵达;丁字军突火弩故障,器运队携匠抢修,两日排除隐患。柴熙诲视察时,见墙上物资调度表详细记录着每批物资的流转轨迹,不禁感慨:“有恪弟统筹后勤,朕伐宋之战如虎添翼!”
陈恪躬身行礼:“臣当竭尽所能。” 望着窗外忙碌的驿卒,父亲 “后勤系天下安危” 的教诲犹在耳畔。他深知,这座运转有序的转运司,不仅是伐宋之战的坚实后盾,更是通往天下一统的稳固桥梁。
黄河西岸,二十万神机军严阵以待,连发火弩蓄势待发,轰天雷堆积如山。陈恪侍立柴熙诲身侧,望着滔滔河水沉声道:“陛下,后勤已备,请旨渡河!” 柴熙诲紧握其手,目光坚定:“明日破晓,挥师汴梁,定鼎中原!”
夜幕笼罩,转运司灯火未熄,驿卒往来如织传递最后指令。黄河浪涛声与驿站标枪敲击声交织,似是一曲激昂战歌 —— 在坚实后勤保障下,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已然箭在弦上。
喜欢大周皇商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周皇商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