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那通突如其来的电话,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彻底打破了何雨柱此行“寻根怀旧”的初衷。他深知,这场无法回避的会面,绝非简单的寒暄与汇报,而是“何记”在经历了海外征战与北方打压的惊涛骇浪后,与内地官方层面的一次关键性接触,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何记”未来在内地发展的政策空间和战略姿态。
次日清晨九点五十分,何雨柱独自一人,身着熨帖的深色中山装,准时出现在商务部那栋庄严肃穆的大楼前。他没有带任何随从,只拎着一个朴素的文件袋,神情平静,步履沉稳。经过严格的身份核验,他被一位年轻的秘书引至一间布置简洁却透着威严的小型会议室。
十点整,会议室门被推开,以李建国主任为首的三位官员走了进来。除了李主任面带惯常的、略显公式化的微笑外,另外两位——一位是政策研究司的副司长,姓王,面容严肃;另一位是市场体系建设司的处长,姓赵,目光锐利——都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简单的握手寒暄后,会谈直接进入正题。
“何老板,欢迎回京啊。”李主任作为主持人,率先开口,语气温和却带着距离感,“‘何记’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很快,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做出了贡献,部里领导都很关注。这次请你来,主要是想听听,你对当前餐饮行业发展,特别是像‘何记’这样的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平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深入的思考?另外,关于部里正在推动的‘中华美食走出去’联盟的筹备工作,也想听听你们作为市场一线企业的建议。”
问题看似开放、宏观,实则绵里藏针,既考察“何记”的战略格局,也试探其对于“联盟”这一官方主导平台的真实态度和合作底线。
何雨柱早有准备。他没有急于展示具体数据或业绩,而是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目光平和地扫过三位官员,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
“李主任,王司长,赵处长,感谢领导关心。‘何记’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离不开各级部门一直以来的指导。说到平衡国际国内市场,我认为核心在于‘根’与‘叶’的关系。”
他用手在空气中虚划了一下:“国内市场,是‘根’。食材的源头、手艺的传承、最懂我们的食客,都在这里。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叶子才能茂盛。国际市场,是‘叶’。叶子伸向阳光雨露,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反过来也能滋养树根。‘何记’在海外开店,不是为了移栽,而是为了嫁接,把中国的味道、中国的文化,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标准呈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把海外市场的需求、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的食材资源,反馈回国内,反哺我们的根。”
他顿了顿,见三位官员都在认真倾听,继续道:“所以,不是平衡,是融合,是循环。‘何记’在海外的每一分收益,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国内供应链的升级、厨师的培养、技术的研发上。我们在云南建火腿基地,在山东建海鲜冷链,就是要把根扎得更深。我们坚信,只有中国的‘根’强健了,长出来的‘叶子’在国际上才有竞争力,才不容易被风雨吹折。”
这番话,格局开阔,立意高远,巧妙地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既表明了“扎根国内”的决心,也论证了“走向国际”的必要性,听得李主任微微颔首,王副司长严肃的表情也略有松动。
“至于‘中华美食走出去联盟’,”何雨柱话锋一转,态度愈发诚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举措。中华美食走出去,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形成合力。‘何记’愿意积极参与,分享我们在国际化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训,比如如何适应不同市场的标准、如何做好本地化、如何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等等。”
但他话锋随即微微一收,语气变得谨慎而坚定:“不过,我们认为,联盟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联盟应该是‘服务平台’,而不是‘管理机关’;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要鼓励企业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在统一的品牌和文化大旗下,探索多元化的出海模式。联盟的价值,在于制定公共标准、提供信息服务、协调政策支持、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而不是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只有这样,联盟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这番关于联盟定位的阐述,清晰表明了“何记”的合作意愿,同时也划出了明确的红线——坚持企业自主权,反对过度行政干预。这既是对之前北方势力试图通过“联盟”进行“招安”的间接回应,也展现了何雨柱作为成熟企业家的原则和远见。
王副司长推了推眼镜,突然问了一个具体而尖锐的问题:“何老板,我注意到‘何记’在海外定位相对高端,这是否与当前国内倡导的‘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所偏离?如何让更多普通百姓享受到‘何记’的品质?”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充满陷阱。何雨柱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王司长问到了点子上。‘何记’在海外的定位,是基于当地市场竞争环境和品牌策略的选择。但在国内,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立体多元的。”他拿出文件袋中的几张图表,“请看,这是我们‘何记味典’子品牌的数据,主打家庭厨房和便民超市,价格亲民,去年销售额增长百分之三十,覆盖了数百万家庭。我们还在探索社区食堂、线上预订等新模式,让‘何记’的味道以更便捷、更实惠的方式走进百姓家。高端体验与大众消费,如同宴席与家常菜,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努力在不同层面满足不同需求。”
回答有理有据,数据扎实,巧妙地化解了质疑。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气氛从最初的谨慎试探,逐渐转向务实深入的交流。何雨柱凭借其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清晰的发展思路和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三位官员的尊重。李主任最后总结时,语气明显亲切了许多:“何老板的思路很清晰,也很有启发性。‘何记’的发展经验,值得好好总结。联盟的事,部里会认真研究各方意见。希望‘何记’继续发挥优势,为行业发展多做贡献。”
会谈结束,何雨柱婉拒了共进午餐的邀请,礼貌告辞。走出商务部大楼,北京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带来一丝暖意。他知道,这第一关,算是平稳度过了。这次会面,至少向官方层面传递了“何记”理性、务实、有担当的正面形象,为后续争取更公平的发展环境打下了基础。
然而,就在他以为此次北京之行即将波澜不惊地结束时,一个完全在意料之外的插曲,将他此行的“寻根”主题,推向了一个更深的、也更私人化的层面。
当天晚上,何雨柱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四合院博物馆”筹备处的工作人员,说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些可能与何雨柱先生早年经历有关的物品和资料,邀请他是否有空前去一看。
四合院博物馆?何雨柱的心猛地一跳。那正是他从小长大的那片胡同区域,在拆迁改造中,有极少部分有历史价值的院落被保留下来,计划改造成博物馆。难道……那里还保留着与自家有关的东西?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他立刻答应下来。
次日,何雨柱和娄晓娥按照地址,找到了那个藏在高楼大厦缝隙中、刚刚完成修缮、尚未对外开放的小小四合院。虽然格局与他记忆中的家相去甚远,但那熟悉的灰砖、门墩、甚至院中那棵老枣树残存的根部,都瞬间唤醒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
筹备处的一位老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拿出一个樟木盒子:“何先生,我们在清理西厢房时,在房梁的暗格里发现了这个,里面有些旧账本、照片,还有一本手写的菜谱,扉页上写着‘何家’二字,我们推测可能与您家有关。”
何雨柱颤抖着打开盒子。里面是几本泛黄的、用毛笔小楷工整书写的流水账,记录着解放前一个小饭庄的日常收支;一张已经模糊的黑白全家福,上面是年轻时的父母和幼年的自己;最下面,是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线装的毛边纸册子,封面上用毛笔写着《何氏食单》。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何氏食单》,里面是用蝇头小楷记录的几十道家常菜的配方和做法,笔迹与他父亲极为相似!其中一道“烩三鲜”的旁边,还仔细备注着选料要点和火候诀窍,正是他小时候父亲手把手教过他的!
刹那间,时光倒流。何雨柱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一笔一划记录菜谱的身影;闻到了自家小厨房里熟悉的油烟味;听到了胡同里小伙伴的嬉闹声……泪水,不受控制地模糊了他的视线。他紧紧攥着那本薄薄的菜谱,仿佛握住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温度,握住了自己来时的路。
娄晓娥默默握住了他的手,眼中也闪着泪光。
老教授感慨道:“何先生,这就是文化的根脉啊。我们博物馆,就是想留住这些记忆。听说您现在的‘何记’做得很大,这本土菜谱,或许能帮您找回一些最初的味道。”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平复激动的心情,郑重地对老教授说:“谢谢您!这本菜谱,对我,对‘何记’,都太重要了!它提醒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最开始是为什么出发。”
离开四合院博物馆,何雨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意外的发现,远比任何商业谈判的成功,都更深刻地触动了他的内心。它让他真切地触摸到了“何记”味道的源头,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何记”的生命力,不在于门店开遍全球,而在于那口传承不息的老汤,那份对味道的敬畏与执着。
归乡的路,在即将结束之时,因这一本意外现世的菜谱,而有了最圆满的注脚。它不仅为何雨柱此次北上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更如同一声穿越时空的钟鸣,提醒着所有“何记”人,也提醒着何雨柱自己: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飞机起飞,舷窗外的北京城渐渐缩小。何雨柱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他的手中,依然轻轻握着那本《何氏食单》的复印件。他知道,这次归乡,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回归,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根”,重返香港的“何记”,必将以更沉稳、更坚韧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所有挑战。
而新的故事,也将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调中,继续书写。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