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驿馆书房内灯烛明亮。阮郁并未就寝,而是坐在书案前,面前摊开着那册从清源书肆购得的《西泠吟草》。他已经反复翻阅了数遍,目光长久地停留在署名“苏小小”的那几首诗上。
《听雨》:“竹斋闻夜雨,苔径暗生凉。滴滴空阶下,心随流水长。”
《苔痕》:“漠漠复青青,侵阶入户庭。朝来看不足,犹带露华清。”
《夏日偶成》:“蝉噪林逾静,风荷送远香。北窗高卧客,清梦到羲皇。”
诗句确实如梅溪散人所言,清浅如水,不事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用典,只是白描般的勾勒,却自有一种动人的韵味。那雨夜的微凉与心绪的流动,那苔痕的生机与晨露的清润,那夏日的喧闹与内心的静谧……都被她捕捉得极其精准,仿佛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
阮郁自幼接受最顶尖的教育,身边往来皆是文坛巨擘、翰林清贵,眼界不可谓不高。他见过雄浑壮阔,见过沉郁顿挫,见过险怪奇崛,也见过秾丽精巧。但像苏小小这般,将目光完全投向自身周边的细微景物与内心瞬间感受,并能将其提炼得如此纯净、透澈的诗风,确实少见。
它不宏大,甚至可以说格局不大,但那份敏锐的感知力,那份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灵性,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安宁与自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这让他想起南朝某些隐逸诗人的作品,但苏小小的诗更添了几分属于少女的清新与未经世事的纯粹。
“北窗高卧客,清梦到羲皇……”他低声吟诵着最后一句,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能写出这样诗句的女子,内心该是何等澄澈与超然?她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已构建的精神家园里,外界的名利纷扰,于她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让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已。身为相府公子,他从小就被教导要胸怀天下,要洞察时局,要权衡利弊。他的世界是广阔的,也是复杂的,充满了算计与博弈。他几乎已经忘记了,单纯地欣赏一片苔痕、聆听一夜雨声、做一个清梦是什么感觉。
苏小小的诗,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深处某个被遗忘的、渴望简单与宁静的角落。这种感觉很微妙,带着一丝淡淡的怅惘,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不仅仅是才情的吸引,更像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的吸引。
他合上诗册,揉了揉眉心。窗外传来打更的梆子声,夜已深沉。
玄墨悄无声息地进来换茶,见他仍未休息,低声道:“公子,京城有信至。”说着奉上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
阮郁接过,拆开一看,是父亲身边一位幕僚的笔迹。信中除了例行问候,主要提及了两件事:一是京中近来因边关粮饷之事,各方势力角力加剧,阮相处境微妙,让他安心在江南,勿要过早回京卷入漩涡;二是隐晦地提醒他,安国公似乎有意在年底前敲定其嫡孙女与阮家的婚事,让他有所准备。
阮郁看完,将信纸就着烛火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橘红色的火焰在他深邃的眸子里跳跃,映不出丝毫情绪。
京城的纷争,家族的期望,未来的联姻……这些才是他真实的世界,沉重而无法摆脱。钱塘的湖山,终究只是一场短暂的梦。而那个诗如其人、清灵超然的苏小小,更像是这场梦境中一个格外清晰的幻影。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深吸了一口夏夜微凉的空气。心中的那点因诗而起的涟漪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审视。
苏小小的才情与品性,经过多方印证,确实值得肯定。她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值得欣赏,但也仅止于欣赏。他不可能,也不会允许自已,因为一点好奇与欣赏,就偏离既定的轨道。
只是……那“弦外之音”,那“沉潜”背后的世界,依旧像是一个未解的谜题,萦绕在他心头。
或许,在离开钱塘之前,想办法亲耳听一曲她的琵琶,亲眼见一见她本人,解开这个谜题,也算不虚此行?这个念头悄然浮现,但旋即被他压下。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他吹熄了灯,室内陷入黑暗。唯有窗外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
喜欢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