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秋收安民
秋阳洒在渭南的田野上,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农户们握着新制的镰刀,笑声在田埂间回荡。赵江月蹲在田边,看着老农剥开稻壳,露出饱满的米粒,眼底满是欣喜:“张老丈,这西域粮种果然没让人失望,比去年的旧粮多收了不少吧?”
老农笑得皱纹挤在一起,手里的稻穗晃了晃:“可不是嘛!往年一亩地顶多收两石,今年足足收了三石五!多亏了摄政王送来的粮种,还有苏大人修的漕渠,浇水方便多了,不然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不远处,苏琬琬正带着属吏清点粮食,账册上的数字不断刷新:“渭南全县秋收粮米共二十万石,除了农户自存,还能上交国库五万石,足够支撑京畿过冬了。” 她抬头望向赵江月,语气里满是赞许,“你之前提议在田间修引水渠,真是帮了大忙,不然这秋收哪能这么顺利。”
赵江月挠了挠头,想起父亲说的 “理政要接地气”,如今才算真正明白 —— 新政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要落在田间地头,帮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他刚要开口,就见斥候匆匆赶来,神色焦急:“赵校尉,渭河南岸的堤坝裂了个口子,雨水一冲,怕是要淹了东边的村落!”
赵江月心里一紧,立刻让人去通知附近的驻军,自己则带着属吏往南岸赶。刚到堤坝,就见河水正从裂口处涌出来,岸边的农户们慌得直跺脚。“大家别慌!” 赵江月站上土坡,高声道,“先把麻袋装满沙土,堵缺口!驻军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咱们先守住,别让水漫进田里!”
农户们闻言,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扛麻袋,有的填沙土,赵江月也挽起袖子,跟着搬起沙袋。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却没停下 —— 这田里的稻穗是百姓一年的指望,绝不能让水给淹了。
傍晚时分,驻军终于赶到,缺口被成功堵住。赵江月坐在堤坝上,望着保住的稻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做得好。”
回头一看,赵正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一件披风。“父亲?您怎么来了?” 赵江月惊讶道。
“听说堤坝出了问题,放心不下。” 赵正递过披风,帮他披上,“你能临危不乱,组织百姓抢险,比从前沉稳多了。” 他望向远处的田野,语气平缓,“理政就像守堤坝,既要防大灾,也要顾小患,稍有疏忽,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赵江月点头,心里越发明白父亲的用心 —— 从前总觉得治理是朝堂上的事,如今才知,每一处堤坝、每一块田地,都连着百姓的生计,连着天下的安稳。
次日清晨,柳萱带着医疗营赶到渭南。她见不少农户在抢险时受了伤,立刻在村头搭起临时医棚,熬制治跌打损伤的草药:“大家放心,这些药敷上几天就好,不耽误后续的晒粮。” 她还让人给农户们分发预防风寒的汤药,叮嘱道,“秋凉了,别淋了雨就着凉,身子骨要紧。”
与此同时,长安的摄政王府里,萨琳娜正汇报边境的消息:“回纥可汗派使者来长安,说想与咱们开通商路,还愿送质子来,以示诚意。吐蕃那边,赞普也派人来求和,承诺不再犯境。”
赵正接过使者送来的国书,嘴角露出笑意:“商路可以开通,质子也可接纳,但必须约法三章 —— 不扰边境百姓,不与旧党勾结,按时缴纳商税。” 他转头对慕容芷道,“你派一队轻骑去边境接应使者,务必保证安全,也让他们看看咱们范阳军的军威。”
慕容芷领命而去,甲胄在晨光中闪着冷光 —— 如今的边境,早已不是从前的战乱之地,商队往来不绝,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无数将士用血汗换来的安稳。
秋收结束后,渭南百姓自发在漕渠边立起一块新碑,上面刻着 “摄政王赵公,兴农治水,恩及万民”。赵江月看着石碑,忽然对赵正说:“父亲,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新政也扎了根,您做的这些,比任何帝位都重要。”
赵正望着石碑上的字迹,语气平静却坚定:“我要的从不是帝位,而是这天下再也没有流民,再也没有战乱,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安稳过日子。” 他抬头望向远方的长安,秋阳正好,宫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平和 —— 唐室的余晖仍在,却早已被这新生的安稳所覆盖,而属于这片土地的新未来,正随着秋收的喜悦,缓缓展开。
(第二百五十章 完)
《雪月大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雪月大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