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新政扎根
长安户部衙门外的长队从晨雾排到晌午,农户们捧着新铸的银锭,脸上带着笑意 —— 推行 “一条鞭法” 三月有余,百姓们终于摸清了门道,“计亩征银” 比从前的苛捐杂税少了近三成,连最偏远的村落都主动派人来交粮银。
苏琬琬站在衙门口,看着属吏有条不紊地登记、收银,指尖划过账本上的数字,眼底满是欣慰:“摄政王,京畿各县的税银已收齐九成,比去年同期多了三万两,这些银子足够修缮漕渠、添置农具了。”
赵正接过账本,目光落在 “渭南” 二字上 —— 那里曾是张邦昌的旧封地,去年此时还在闹流民,如今却成了交粮银最积极的县。他转头对身后的赵江月说:“你去渭南看看,实地查查百姓对新政的看法,顺便看看漕渠修缮的进度。”
赵江月领命出发时,柳萱正从江南送来奏报。奏报里说,江南的医棚已增至五十处,西域粮种在苏州、杭州试种成功,亩产比旧粮多收两石,只是常州的旧贵沈万山仍在暗中阻挠,扣着农户的粮种不肯发放,还说 “赵正的新政长不了”。
“沈万山?” 赵正看着奏报,想起此人是江南首富,祖上曾是前朝太傅,在江南旧贵中还有些号召力。他对萨琳娜道:“派影卫去查沈万山的粮种囤积地,再让柳萱带些新粮种去常州,直接发给农户 —— 百姓要的是粮,不是听旧贵说闲话。”
柳萱接到命令时,正带着医女给苏州农户诊脉。她立刻挑选了三十石新粮种,往常州赶。刚到常州城外,就见十几个农户蹲在路边叹气,说沈万山扣了他们的粮种,还威胁 “敢要新粮种,就收回租田”。
“别怕。” 柳萱递过一袋粮种,指尖拂过袋上的 “范阳” 印记,“这是摄政王让人送来的,不收你们一文钱。沈万山扣粮种,是怕你们日子过好了,不再听他的话。你们先种粮,若他敢收回租田,摄政王自会为你们做主。”
农户们半信半疑地接过粮种,次日就下地耕种。沈万山派来的管家想阻拦,却被围上来的农户赶了回去 —— 谁也不愿错过能多收粮的机会。
三日后,萨琳娜的影卫查到沈万山的粮种囤积地在常州西郊的旧粮仓。赵正下令让慕容芷从潼关调一千轻骑,配合江南的地方官,将粮仓里的粮种全部没收,当众发放给农户。沈万山见大势已去,只能捧着田契去苏州府衙认罪,被削去所有特权,贬为庶民。
消息传到长安时,赵江月刚从渭南回来,手里攥着漕渠修缮的图纸:“父亲,渭南的漕渠已修好了一半,百姓们都主动来帮忙,说‘摄政王为咱们修渠,咱们也得出力’。还有,农户们说今年要多种两亩西域粮种,明年定能多交粮银。”
赵正接过图纸,见上面标注着漕渠的走向、水闸的位置,连百姓建议的 “便民码头” 都画了上去。他抬头望向窗外,长安的夕阳正洒在户部衙外的 “新政碑” 上,碑上 “保境安民、轻徭薄赋” 八个字在余晖中格外清晰。
当晚,摄政王府的议事厅里灯火通明。慕容芷汇报潼关的布防:“已将陇西降兵编入辅营,潼关防线比从前更稳固,回纥、吐蕃的商队也开始从潼关过,说‘走范阳的路,安全’。” 萨琳娜补充道:“江南、京畿的旧党余孽已基本肃清,各地官员都在主动推行新政,再无抵制之声。”
赵正看着众人,语气平静却有力:“新政扎根,民心归附,这才是天下安稳的根基。接下来,咱们要做的,是让这根基扎得更深 —— 修缮漕渠、推广粮种、兴办医棚,让百姓们不仅能吃饱,还能过得安稳。”
赵江月坐在一旁,手里捧着新拟的 “民生章程”,上面写着 “每县设一所医棚、一处义仓、一个农具坊”。他看着父亲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天下早已不是唐室的天下,而是属于每一个能吃饱饭、安稳生活的百姓 —— 而父亲,正是守护这份安稳的人。
夜色渐深,长安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户部衙外的灯笼还亮着,照着排队交粮银的最后几个农户。属吏笑着递过收条,农户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脚步轻快地往家走 —— 他们知道,明年的日子,定会比今年更好。
(第二百四十九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雪月大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