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请命
灵州的晨光刚漫过漕渠,府衙外就传来整齐的脚步声。赵正推开窗,见数百名百姓捧着五谷,身后跟着洛阳、恒州的官员,正跪在门前请愿 —— 最前面的老丈举着万民书,声音洪亮:“赵王殿下!长安旧臣仍在暗中勾结,少帝年幼难掌朝纲,恳请您移驻长安,总领天下政务,护我中原百姓!”
萨琳娜匆匆进来禀报:“是长安的忠良老臣暗中联络各地官员,再联合百姓发起的请愿,连西苑的太后都派内侍递了密信,说‘长安安危,全赖赵王’。”
赵正接过密信,太后的字迹带着颤抖:“张邦昌余党未除,宦官魏忠贤的旧部仍在京畿禁军任职,若赵王不来,恐再生祸端。” 他望向窗外请愿的百姓,想起昨夜密议时苏琬琬的话 ——“民心不可逆,此时移驻长安,是顺天应人,非夺权”。
“传我令。” 赵正转身,对慕容芷道,“你率两万范阳军先行,清理长安周边的旧党据点,确保沿途安全;苏琬琬,将灵州的新政章程整理成册,带往长安,准备在京畿试点;柳萱,医疗营随我同行,长安流民还需安抚。”
三日后,赵正的队伍从灵州出发。沿途州县的百姓自发在官道旁送行,有的捧着热粥,有的递上绸缎,连吐蕃、回纥的降众都赶来,举着 “赵王千岁” 的木牌。赵江月跟在父亲身边,看着这万众归心的景象,忽然明白 —— 父亲的 “威望”,从不是靠兵权换来的,而是靠一次次护百姓于危难、解苍生之疾苦挣来的。
行至华州时,果然遇到魏忠贤旧部作乱 —— 一千余禁军残兵占据华州城门,声称 “只认天子诏,不认赵王令”。慕容芷刚要率军强攻,赵正却抬手阻止:“让阿古拉去说。”
阿古拉身着范阳军甲胄,策马至城门前,用回纥语和汉语双语喊话:“魏忠贤已死,张邦昌伏诛,你们若放下武器,赵王可免你们死罪,还能回乡与家人团聚;若顽抗,便是与天下百姓为敌!”
城门后的禁军本就无心作乱,听闻这话,纷纷扔下武器。为首的校尉跪在地上哭求:“我们也是被逼的,若不从,家人就会被旧党杀害。” 赵正让人查明实情,果然是旧党以家人要挟,当即下令:“派人护送你们的家人来长安,以后编入范阳军辅营,再不用受旧党胁迫。”
队伍抵达长安城外时,少帝与太后已率百官在承天门外等候。少帝快步上前,拉住赵正的衣袖:“赵王,朕盼你已久!长安的旧党日日作乱,朕实在无力应对。” 太后也含泪道:“恳请赵王留下,任摄政王,总领朝政,救救唐室,救救百姓。”
百官纷纷跪地,齐声请愿:“请赵王任摄政王!” 声音震彻长安,连城楼上的禁军都跟着高呼。赵正望着眼前的君臣百姓,终于点头:“臣愿任摄政王,但非为权位,只为平定旧党,推行新政,护天下安稳。”
当日午后,长安宫举行摄政王册封仪式。赵正身着九锡礼服,接过象征权力的摄政王金印,诏书中写道:“赵王赵正,忠勇仁厚,护社稷于危难,救苍生于水火,特封摄政王,总领全国军政,百官皆听其调度。”
册封结束后,赵正立刻召开朝会,下令:“慕容芷掌京畿禁军,清查魏忠贤旧部;苏琬琬任户部尚书,推行‘一条鞭法’新政;萨琳娜任皇城司使,监察百官动向;柳萱任太医院院判,负责长安及周边的民生医疗;江月,你随我在摄政王府学习理政,协助处理军政事务。”
深夜,摄政王府的书房里,烛火通明。赵正铺开天下舆图,身边围着核心成员。苏琬琬指着舆图上的江南:“江南的旧贵仍在抵制新政,囤积粮草,若不处理,恐影响全国税赋。” 慕容芷也道:“陇西节度使暗中联络旧党,似有异动。”
赵正指尖划过江南与陇西,眼底闪过锐利的光:“旧党不除,新政难行;藩镇不稳,天下难安。接下来,第一步清长安余孽,第二步平江南旧贵,第三步镇陇西藩镇。待这三步完成,天下就能真正安稳。”
(第二百四十六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雪月大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