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御前问对
晨光微熹,丹凤门缓缓洞开,赵五青袍玉带,手持槐木笏板,随引班使臣步入大明宫含元殿。
御座高悬,九重丹墀之下,他看见宰相的紫袍、尚书的绯衣、御史的獬豸冠,如林而立。
而皇帝的目光,正穿过旒珠,落在他这个七品监丞身上。
雨过天晴,汴渠稳固的消息由八百里加急递送长安,不过三日,便已直达天听。这日清晨,赵五正在都水监衙署与周监丞核算此次抢险所耗工料,忽闻门外马蹄声疾,一名黄门内侍手持敕书,直入正堂。
“陛下有旨,宣都水监丞赵五,即刻入宫问对!”
堂内众人皆是一惊。皇帝亲召一个从七品官员入宫问对,实属殊荣。赵五心中亦是一凛,深知此番召见,既是机遇,亦是险关。他迅速整理衣冠,接过敕书,那内侍低声道:“赵监丞,陛下刚览罢汴渠抢险的详奏,龙颜甚慰,然亦问及漕运新策长远之规。您……需有所准备。” 此言暗示,皇帝所问,将不止于此次抗洪。
柳蓁蓁早已将官袍熏香备好,助他更换时,轻声叮嘱:“御前奏对,重在其诚。陛下睿智,不喜空言。但有所问,据实以对,切莫妄加揣测。” 赵五握了握她的手,颔首示意明白。
马车疾驰,穿过长安城宽阔的天街,直抵皇城承天门。验过鱼符、敕书,又有内侍引路,换乘宫中小舆,一路行至大明宫前。但见殿宇巍峨,飞檐如翼,汉白玉阶直通云端,皇家气象,庄严迫人。赵五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跟随引班使臣,步上含元殿前那漫长的龙尾道。
殿内,百官序立,绯紫青绿,依品级排列,肃穆无声。御香袅袅,金瓜斧钺熠熠生辉。皇帝李隆基端坐于御榻之上,虽隔着重旒,仍能感受到那审视的目光。宰相张说、李元纮等重臣立于御前左右。赵五依礼参拜,山呼万岁,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赵卿平身。”皇帝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汴渠抢险,卿临危不乱,调度有方,保全渠工民生,朕心甚慰。今日召卿前来,欲详闻其情,更欲听卿畅言漕运长远之策。”
(唐代皇帝召见官员问对是重要政务活动,含元殿是大明宫主殿,用于举行元日大朝会等重大典礼,场景极具仪式感。)
赵五再拜谢恩,随即起身,立于丹墀之下。他并未急于表功,而是先从此次暴雨成灾、水位暴涨的具体数据说起,继而详细陈述了如何依据老河工经验判断险情,如何当机立断改变策略,采用“导流坝分洪”与“后备泄水沟”相结合的新法(其原理暗合清代《回澜纪要》中“盘裹头”、“挑水坝”之精要),以及如何组织民夫、调配物资的具体过程。他言语朴实,数据详实,重点突出了石坚等老河工的经验与一线民夫的奋勇,而非个人之功。
皇帝听罢,微微颔首:“临机立断,转危为安,此乃干吏之才。 然朕闻卿在冯翊便行新法,今于都水监任上,更有全局之谋。我朝漕运,积弊已久,卿有何良策,可革故鼎新?”
此题正在要害。赵五心知,这是展示其系统思路的关键时刻。他略定心神,从容奏对,将其酝酿已久的《漕运革新疏》核心要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陛下明鉴。臣以为,革除漕运积弊,非止于疏浚一渠一河,乃需标本兼治,构建三大体系。”
“其一,疏浚养护体系。 借鉴汴渠经验,对汴渠、漕渠、渭水等主要航道,进行定期疏浚与险工段加固。推广‘分段承包,责任到人’之法,并设立专项养护基金,确保工程可持续。更可于上游险要处,广植林木,巩固水土,从源头减少泥沙淤积。” 此言暗合唐代“兴修水利”、“重视植被”的防灾思想。
“其二,仓储转运体系。 改革现行直运法,于洛阳、河阴、渭口等关键节点,设立大型中转仓。漕船分段运输,至中转仓即行交割,既可减少船只空返与长途风险,亦能平抑粮价,应对不时之需。此乃刘晏遗法之精髓,臣不过因地制宜,稍作损益。” 他巧妙引用前代能臣成法,增加说服力。
“其三,人才管理体系。 漕运之兴,首在得人。现行漕司胥吏,或世袭,或纳捐,多不谙水务。臣恳请设立漕务学堂,招募民间熟谙水性、船务之良家子,授以水文、算法、工程之学,择优授职。同时,提高漕工待遇,改征役为雇佣,使其安心效力,则效率自增,损耗自减。”
(唐代后期漕运改革中,刘晏推行的分段转运和仓储制度取得了显着成效,赵五的策略具有历史可行性。)
赵五奏对时,并未空谈道理,而是辅以具体数据对比,如新旧法下漕粮损耗率、运输时间、人力成本等,言之有物。他更直言当前弊病:“臣查旧档,漕粮自江南至长安,路途损耗往往高达三成,其中人为克扣、管理混乱所致者,恐十之五六。若新法得行,臣有信心,三年之内,可将损耗降至一成以下,年增抵京漕粮可达百万石之巨!”
殿内一片寂静。这番奏对,系统性强,且直指核心利益环节,触动极大。一些保守官员已面露不豫之色,尤其是几位身着绯袍、疑似与旧漕运利益相关的户部、工部官员,相互交换着眼神。
果然,赵五话音刚落,一位户部侍郎便出班反驳:“陛下!赵监丞所言,看似有理,然工程浩大,所费不赀!中转仓建设、航道疏浚,需钱几何?增设机构、招募学员,又需增加多少俸禄开支?如今国库并非充盈,恐难支撑如此巨役!且骤然更张,必致旧有漕务人员失业,激起变故,谁人承担?”
另一工部郎中亦接口道:“漕运关乎国脉,贵在平稳。赵监丞年少锐进,其心可嘉,然其所策,多涉更张,风险不小。一旦有失,恐误军国大事!臣以为,当以渐进改良为上,不可轻言巨变。”
面对质疑,赵五不慌不忙,早有准备。他拱手道:“二位大人所虑,俱是实情。然治疾如治水,重症需下猛药。” 他转向户部侍郎,“大人言费用,然可知每年因漕运损耗、效率低下,虚耗之国帑,十倍于初期投入? 新法虽先期投入,然其效长远,如健康血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至于人员安置,可择优留用,并给予转岗之机,并非一概弃之。”
他又对工部郎中道:“大人求稳,乃老成谋国之言。然当今漕运,已是千疮百孔,如同朽木,小修小补,恐难挽倾颓之势。 臣之策,虽有风险,然步步为营,先于关键节点试点,如汴渠一般,见效后再推而广之,并非鲁莽全盘推翻。”
双方辩论激烈,赵五虽品级低微,但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且占住了“为国开源节流”的理,一时竟不落下风。端坐御座的皇帝始终静听,未露声色,但手指偶尔轻叩御座的细微动作,显示其正在深思。
此时,一向以清正刚直着称的御史李栖筠出列表态:“陛下,臣观赵五所陈,条理分明,切中时弊。漕运之弊,确已非改不可。其法虽需投入,然若能收长远之效,利大于弊。臣以为,可择其要点,先行试点,以观后效。” 他的支持,分量极重。
(唐代御史台官员的谏言对皇帝决策有重要影响,清流官员的支持往往是政策推行关键。)
最终,皇帝缓缓开口,声震大殿:“漕运事,关乎国本。赵五所言,非无的放矢。积弊既深,当思变革。” 他目光扫过群臣,“然兹事体大,不可不慎。着令:汴渠新法,既已见效,可敕令都水监,会同户部、工部,详议赵五所奏漕运新策,于漕渠、渭水择一二险段先行试点,核定预算,拟定细则,再行奏报。 赵五。”
“臣在。”
“朕命你暂署都水监丞,加‘知漕运革新事’衔,全力参与此事。 望卿勉力为之,勿负朕望。”
“臣,遵旨!定当鞠躬尽瘁,以报陛下!” 赵五深深叩拜。这一任命,虽未升品阶,却赋予了其专项事权,无疑是对其能力的极大认可,也为后续改革打开了通道。
退朝之时,百官鱼贯而出。赵五能感受到背后投来的各种目光——有赞赏,有嫉妒,有审视,亦有冰冷的敌意。他知道,今日御前之对,只是开始。真正的漕运革新,即将拉开序幕,其路途,必是荆棘遍布,波澜丛生。
(第二十九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雪月大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