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停办,是因英宗大丧,名正言顺。今年若再因“没钱”而一切从简,传递出的信号将是朝廷窘迫、天子吝啬、前景黯淡。
这只会加剧人心的不安,与他在河北、在朝堂推行的种种艰难改革,所需要的稳定大环境,背道而驰!
“朕……才是问题所在。”赵顼望着窗外,喃喃自语。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愤怒,源于一种过于刚直、缺乏弹性的“苦行僧”式思维。
仿佛只有时时刻刻绷紧神经,节衣缩食,才叫励精图治。
但真正的雄主,既要懂得“俭”,也要懂得何时需要“奢”。这个“奢”,不是为个人享乐,而是为了一种更大的政治目标——凝聚人心、展示气象、稳定秩序。这十五万贯,若能用好,其产生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或许远超同样数目的赈灾款。因为它是投资于“信心”和“稳定”这种更宝贵的资产。
他缓缓关上了窗,回到御案前。再次拿起那份预算奏章时,眼神已变得平静而深邃。
他提起朱笔,在奏章上批阅,不再是愤怒的驳斥,而是沉稳的御批:
“准奏。着三司、少府监、开封府会同办理。务求与民同乐,彰显太平气象,然亦须杜绝奢靡,注重实效。钦此。”
写罢,他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他不仅批准了这笔“巨额”开销,更在批示中定下了“与民同乐,杜绝奢靡”的调子。这既满足了各方期待,又给操办者戴上了“注重实效”的紧箍咒。
“来人。”
“奴婢在。”
“传旨中书,朕之上元节贺词,要着重提及去岁不易,今岁维艰,然君臣一心,与民更始,共期丰稔之意。”
他要借这个庆典的机会,将官方的叙事融入进去,将其转化为一次凝聚人心的政治动员。
内侍领命而去。赵顼再次走到窗边,看着宣德楼下越来越多的红色,目光已然不同。
这不再只是虚耗钱财的灯彩,而是点燃希望、温暖人心的火焰。
他明白了,一个成功的改革者,不仅要能砸碎旧世界的坛坛罐罐,更要懂得如何为一个新时代,营造出充满希望和吸引力的场景。
熙宁二年的这个上元节,将是他学习这门更高阶的治国之术的第一课。
熙宁二年正月初七,人日。汴京城内年味渐浓,但宫闱之内,却仍萦绕着一层因国事艰难和新政严厉而带来的无形压抑。
清晨,一列仪仗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车驾,在皇城司精锐的护卫下,悄然出了宫城,直抵汴京皇家寺院——大相国寺。此举虽非正式銮驾,但仍引得沿途百姓纷纷驻足围观,窃窃私语。
因为人们看到,车驾中不仅有官家赵顼,更有曹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皇后,以及颇受敬重的曹贤妃等后宫几乎所有核心成员。这是新君登基以来,后宫首次如此整齐地在年节期间公开露面。
在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梵音低沉。赵顼亲自搀扶着曹太皇太后,率先敬香,随后是高太后、向皇后等依次行礼。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赵顼的神情不再是平日在朝堂上的锐利与冷峻,而是带着一份罕见的温和与恭谨。
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彰显孝道与家庭和睦:皇帝率领全家女眷祈福,展示了皇室的团结与孝道,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能有效软化赵顼因改革而显得“不近人情”的形象。
赋予新政“合法性”:在佛祖面前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无形中将他的熙宁新政与“上天佑护”、“祖宗福德”联系起来,增加了政策的正当性。
安抚后宫情绪:亲自陪伴并让后宫长辈处于仪式中心,是对她们的一种尊重和情感慰藉,巧妙地化解了因宗室待遇、内廷用度紧缩等问题可能产生的怨气。
祈福仪式结束后,赵顼并未立即起驾回宫,而是在寺内方丈及众高僧的陪同下,于相国寺山门前,对闻讯而来、越聚越多的汴京百姓,宣布了两项决定。
他目光扫过在场民众,声音清朗而沉稳:
“太皇太后、太后、皇后慈悯,感念去岁不易,今岁维艰,特于朕前屡言,当体恤万民。”
“朕承慈谕,决意如下:”
“一、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与民同乐,汴京城自正月十四至十六,弛禁三夜,金吾不禁,与民同乐!”
“二、为祈天下安康,自明日起,以曹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皇后三位之名义,于此大相国寺及城内诸要点,设棚施粥七日,以济贫弱,为万民祈福!”
此言一出,人群先是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官家圣明!”“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千岁!”的呼声此起彼伏。
这一系列组合拳,其政治智慧达到了新的高度:
精准的“恩出自上”:赵顼将弛禁和施粥这两项大得民心的善政,明确归于三位后宫长辈的“慈谕”。
这既彰显了后宫的仁德(让曹太皇太后等人倍感尊荣),又将最终的决策权和恩典的颁布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完美地处理了皇权与后宫的关系。
化解“政治机器”印象:赵顼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过去一年给人的印象过于冷硬,尤其是缺席宗室年宴、严厉整顿内廷等事,已让许多人感到压力。他主动利用新年契机,通过展现家庭温情和推行惠民政策,为自己和新政“升温”,注入人情味。
这显示了他不再是一个只会推行政策的“机器”,而是一个懂得刚柔并济、注重人心向背的成熟政治家。
将庆典与慈善结合:他没有单纯地搞狂欢,而是将“与民同乐”的庆典和“赈济贫弱”的慈善结合起来,赋予了上元节更深层的道德意义和政治内涵,使其成为一场展示皇家仁德、缓解社会矛盾、凝聚民心的政治仪式。
对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欢乐和救济。
对后宫:曹太皇太后等人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参与感,心中积郁的些许不快烟消云散。
对士大夫:看到了一个既锐意改革又懂得“仁政”的皇帝,减少了对其“刻薄”的担忧。
对赵顼自己:成功改善了个人形象,为后续更艰难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民心资本和政治弹性。
当赵顼搀扶着曹太皇太后登上车驾时,太皇太后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低声道:“官家今日,甚好。”
高太后和向皇后的脸上,也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她们感受到了皇帝的尊重,也看到了百姓的拥戴,作为皇室成员,这种价值认同感是无可替代的。
车驾缓缓启动,驶回皇城。赵顼坐在车中,听着车外隐约传来的百姓欢呼声,脸上露出了熙宁二年以来第一个真正轻松而深沉的笑容。
他明白,治国如同烹小鲜,既需要猛火攻坚,也需要文火慢炖,更需要懂得何时添加“人情味”这味最重要的调料。今天的举动,就是一次成功的“文火慢炖”。
这道从相国寺燃起的暖意,随着“弛禁三日”和“施粥七日”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了整个汴京城,极大地冲淡了去年以来的肃杀之气,为即将到来的熙宁二年,打下了一个既有原则又不失温度的基调。
赵顼的统治艺术,在这一天,真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宋神宗的新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