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娘与阿橹定亲那年,西湖的菱角结得格外密。”先生合上折扇,指尖在扇骨的螺钿上轻轻敲着,节奏像木桨划水的“哗啦”声,一下一下,把堂里的空气都搅得晃起来,“青石板路上晾着的菱角干堆成了小山,黄澄澄的,像撒了满地的碎金。连空气里都飘着甜津津的味,路过的孩童总要停下来,仰着脖子问‘谁家在煮菱角’。阿橹要跟着商船走远路,说是要挣够钱,就在三潭边盖间瓦房,房后种满菱角,让菱娘再也不用下水采菱,脚底下再也不沾泥。”
他说这话时,目光落在阿禾桌上的碎瓷片上,那上面沾着的菱角绿,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像还带着当年塘泥的湿气。
他顿了顿,喉结动了动,像咽了口茶:“临走前夜,两人在潭边的石壁下坐着,阿橹从怀里掏出块铜镜,镜面磨得能照见人影,连鬓角的碎发都看得清,背面刻着‘平安’二字,边缘还嵌着圈小小的菱花,是他攒了三个月工钱请银匠打的。”
堂里的风忽然静了,阿禾桌上的碎瓷片在灯光下泛着幽光——那是她前几日在三潭边捡到的,边缘沾着的菱角绿像层薄釉,此刻倒像镜面反射的光,晃得人眼晕。“阿橹说:‘这镜叫菱花镜,你想我时就照照,镜里的菱花不谢,我就会回来。’”先生的声音低了些,像怕惊扰了当年的月色,“菱娘没说话,只是从发间摘下朵刚开的红菱花,别在阿橹的衣襟上,花瓣的尖儿扎在他胸口,像句没说出口的‘早归’。”
邻座的老妇人叹了口气,银簪上的菱角玉在茶雾里晃。她年轻时也给出门的丈夫别过花,是老家的野菊,花瓣糙得像砂纸,却在他行囊里枯成了标本,如今还压在梳妆台的抽屉最底层,梗子上的倒刺仍能勾住绸缎。“男人走的头三年,每回出航都按时回来。”先生的声音又起,带着点船行波上的起伏,“春天带些南方的香料,豆蔻、沉香,用油纸包着,打开时满屋都香;夏天捎回海边的贝壳,白得像玉,里面藏着海浪的声音;秋天总不忘裹着包新炒的菱角,说是比西湖的甜——他哪知道,菱娘早把自家的菱角晒成了干,就等着他回来一起嚼。”
“菱娘就把这些东西都收在个樟木箱里,”先生的声音浸了点笑意,“箱底铺着晒干的菱叶,说是能驱虫,其实啊,是怕日子久了,忘了他身上的菱花香混着海盐的味。”
阿禾的指尖抚过碎瓷片,边缘的弧度果然像面小镜的轮廓,只是缺了个角,像被谁不小心摔的。她想起三潭东边的石壁,青苔底下确实有不少浅浅的凹痕,像被无数朵菱花压过的印子,深的地方能塞进半片花瓣。去年清淤时,她亲眼见几个匠人从泥里挖出过串朽坏的棉线,线上还粘着几片干硬的菱花瓣,颜色褪成了浅褐,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饱满,边缘的褶皱里卡着点细沙,是湖水留下的脚印。
“第四年开春,阿橹走时说要去趟远海,归期不定。”先生的声音沉了些,堂里的茶烟仿佛都凝住了,“那天的雾特别大,船开出去时像钻进了棉花堆,连桅杆都看不见。菱娘就在潭边的石壁上贴菱花,清晨采了带着露水的菱花,用糯米浆糊在石头上,一朵代表一天,说等贴满整面墙,他就该回来了。”
穿蓝布衫的姑娘还在断桥边坐着,手里的菱花环转了又转,线绳勒得指节发白,显出点青紫色。阿禾忽然看清她簪头的菱花刻着小字,借着堂外的灯笼光凑近了才辨出是“归”字,笔锋里藏着股执拗,像要刻进木头里去,连纹路都跟着使劲。
“那石壁朝东,能晒着第一缕太阳,菱花贴在上面,三天才会蔫。”先生说,“菱娘就每天揭下蔫了的,换上新的,石壁上总保持着九百九十九朵花——阿橹说过,九百九十九是长长久久的意思。路过的渔人常看见她在石壁前坐着,手里拿着那面菱花镜,镜里映着花,花上落着影,倒像把日子都浸在了镜里,泡得发涨。”
伙计端着铜壶走过,壶嘴的白汽里裹着桂花香,混着阿禾桌上炒莲子的焦香,成了种说不清的暖。他给阿禾添茶时,压低声音说:“我祖母见过菱娘,说她后来不怎么说话,就只是采菱、贴花、照镜子。有回起大潮,把石壁上的花冲掉了大半,她在雨里捡了一夜,天亮时抱着堆湿淋淋的菱花,坐在泥里哭,哭声比浪涛还响,连鱼鹰都惊得飞了。”
“第七年的秋天,湖上起了场大风暴。”先生的折扇“啪”地敲在桌面,惊得阿菱手里的醒木掉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商船队走得干干净净,没留下片帆影。消息传来那天,菱娘正在贴第两千五百五十五朵菱花,浆糊还没干,花就从石壁上滑了下来,落在水里,像只断了线的红蝴蝶,打着旋漂远了。”
断桥边的姑娘忽然站起身,将菱花环挂在石栏上,环口对着湖面的方向,像在给远方的人留个记号。阿禾想起行囊里的塔铃花干,去年在三潭边捡到时,花蒂上缠着根细麻线,想来是被谁系在石壁上的,风刮日晒成了干,却仍保持着绽放的形状,花瓣的纹路里还卡着点青苔,像谁的指纹。
“菱娘没哭,也没揭下石壁上的花。”先生的声音轻得像落雪,“只是每天照旧采菱、贴花,只是不再用糯米浆,改用自己的头发缠——她把梳掉的头发攒起来,搓成细绳,把菱花系在石壁的缝隙里,一根头发缠一朵花,说这样风就吹不掉了。”
邻座的老妇人用帕子按了按眼角,帕子上绣的菱花被泪浸得发深,像活了过来,花瓣的纹路都透着湿意。“有人说她疯了,可谁也没敢劝。”先生继续道,“直到第十年,菱娘再也没出现在菱塘。渔人说最后见她时,她正坐在石壁前,把那面菱花镜往石头缝里塞,镜背面的‘平安’二字被摩挲得发亮,边缘的菱花嵌片掉了好几块,像缺了牙的笑。”
阿禾捏起碎瓷片,对着灯光照,果然在最薄的地方看见点铜镜的锡光,像藏着粒星星。她忽然想起守室老先生说的,三潭的石壁里确实嵌着不少东西,有朽掉的木梳,梳齿断了一半,齿缝里还缠着几根灰白发丝;有磨坏的布鞋,鞋底的针脚磨平了,鞋头却补了又补;还有些说不清的碎铜烂铁,锈成了团,敲开来看,里面竟裹着片干花瓣——都是些被时光泡软的念想,硬不起来了。
“又过了许多年,场大水冲垮了那面石壁。”先生的声音里有了释然,像淤塞的河道终于通了,“泥水里滚出个桐木盒,盒盖缝里还卡着片干菱花,枯得像片老茶叶。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双绣了菱花的布鞋,鞋底纳着‘平安’二字,针脚密得能数出个数来,每针都像用了全身的力气,线尾藏得极巧,像怕被人看出心思,又像怕自己忘了。”
伙计又来添茶,壶盖碰撞的“叮当”声像串小铜铃。“后来才知道,”他笑着接话,露出两颗小虎牙,“那布鞋是菱娘亲手纳的,阿橹走时穿的那双磨破了底,她就照着样子做了双新的,鞋码比着他的脚量的,说等他回来正好能穿。鞋里还塞着片晒干的菱花,是当年阿橹别在她发间的那朵,枯成了褐色,却仍带着点香——我祖母说,她小时候还见过那片花,放在鼻尖闻,能闻见点湖水的腥甜。”
堂外忽然起了风,吹得窗棂的缠枝莲影晃个不停,像谁在外面摇着扇子。断桥边的姑娘已经走了,石栏上的菱花环还在,风过时转得像个小轮盘,花瓣上的露水洒在青石板上,晕出的湿痕渐渐连成了线,像谁写了半行的信,开头是“阿橹”,结尾还空着。
阿禾的行囊轻轻晃了晃,里面的塔铃花干蹭到了拓纸,发出沙沙的响,像菱娘的头发在石壁上摩擦的轻响,又像阿橹的船桨划过水面的声。她忽然想起行囊底层的碎瓷片,边缘沾着的菱角绿原是菱叶的汁液,当年菱花镜摔碎时,定是落在了菱叶堆里,才染了这抹青——就像有些牵挂,沾了谁的味,就再也洗不掉了。
“去年清淤,我们还从石壁根挖出过几片绣着菱花的布角。”伙计擦着桌子说,抹布在桌面上划出“沙沙”声,“青灰色的布,上面绣着绛色的菱,线脚里卡着点青苔,老太太们说那是菱娘的嫁妆布,被水浸得透了,摸起来软乎乎的,倒像块养了多年的软玉,捏着能感觉到点温乎气。”
阿禾把碎瓷片放进锦囊,和塔铃花干、拓纸挤在一起。锦囊的布面上绣着朵莲蓬,此刻倒像把菱花镜、木梳、布鞋都收在了一起,沉甸甸的。她忽然明白,为什么三潭的水总那么暖——里面泡着太多这样的故事,菱娘的花,阿橹的镜,石匠的铃,还有拓纸上的“与妻同游”,都在水里慢慢熬,熬成了西湖的魂,稠得化不开。
喜欢素心传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素心传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