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林顿决定不再等待司法程序,他启动了一项极端的“网络清除”行动,代号“净化”。
目的是通过网络攻击,彻底瘫痪或摧毁该数据中心,并尽可能获取其中的核心数据。
一场无声的 cyber war在虚拟空间打响。
阿格西雇佣的顶级黑客团队,利用一个未知的零日漏洞,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他们试图入侵服务器,篡改、窃取甚至直接格式化数据。
叶雨泽这边的网络安全团队,由一位代号“防火墙”的专家领导,早已严阵以待。
他们检测到攻击后,立即启动了多层防御和诱饵系统。
虚拟世界里,数据在加密通道中飞速转移,攻击流量被引向伪装的“蜜罐”服务器。
真正的核心数据库在攻击开始前的几分钟,已经按照预设的应急方案,自动分片转移至位于全球不同角落的备用节点。
攻击持续了数小时,东欧的那个数据中心表面上看遭受了重创,服务中断,部分外围数据丢失。
但“数字巴别塔”的核心数据和算法安然无恙。
“净化”行动失败了。但这次攻击也让叶雨泽方面暴露了其网络防御能力和组织严密性,让哈林顿更加确信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国家级别支持的专业对手。
“他们不是普通的商业间谍,哈林顿。”
他的技术顾问警告他,“他们的反应速度、防御策略和数据迁移能力,远超一般商业机构。我们可能卷入了一场更复杂的博弈。”
哈林顿面色阴沉:“我不管他们背后是谁。既然网络攻击不行,那就从物理上解决。找到他们的人,找到他们的据点,用最直接的方式!”
“净化”攻击虽然被挫败,但标志着冲突已经升级到了一个新的、更危险的层面。
对方开始使用非常规的网络攻击手段,下一步,物理层面的直接威胁可能接踵而至。
叶雨泽知道,加州这个经营了多年的大本营,已经不再安全。
它就像一个明亮的灯塔,吸引着所有敌人的目光。是时候再次“金蝉脱壳”了。
这一次的撤离,需要更加彻底,更加无声无息。
他们开始有条不紊地处理农场的资产。
地窝子体验营被“转让”给了一个由叶雨泽暗中控制的、表面上毫无关联的第三方文化公司。
农场的大部分土地和设施被分割出售,只保留了最小核心区域作为“私人住所”。
所有的敏感设备、数据存储器和实验材料,被分批、通过不同渠道运离米国。
一部分通过货轮混杂在普通农产品中运往南美陈浩的牧场,另一部分则通过更加隐秘的路线。
经第三方国家中转,最终目的地是军垦种业在西北某地新建的一个高度保密的地下生物安全实验室。
人员也开始分散转移。核心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通过各种“合理”的理由——
家庭原因、更好的工作机会、继续深造等——陆续离开了米国,大部分回到了国内,进入了军垦种业或其关联研究机构。
少数骨干则分散到了“种子方舟”计划在南美、东南亚的新支点。
叶雨泽和杨革勇本人,则策划了一场完美的“落幕演出”。
他们高调宣布,由于个人原因和世界旅行计划,将关闭加州的农场业务,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告别狂欢节”。
在媒体的镜头前,他们与游客、员工依依惜别,仿佛只是两个功成身退、准备享受人生的普通商人。
狂欢节结束后,两人驾驶着一辆经过改装的房车,开始了他们的“环美旅行”。
他们知道,这辆房车后面,一定跟着阿格西或者某些机构派出的“尾巴”。
他们的旅行路线漫无目的,时而出现在国家公园,时而在小镇停留。
跟踪者疲于奔命,却始终抓不到任何把柄。
几个月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跟踪车辆因为天气原因暂时失去目标。
并在下一个路口重新锁定那辆房车时,他们通过长焦镜头发现,驾驶室里坐着的,已经是两个戴着帽子、身形与叶杨二人相似,但完全陌生的亚裔面孔。
叶雨泽和杨革勇,早已利用这个雨夜和预先安排好的接应,金蝉脱壳,从一个小型私人机场乘坐飞机,经加勒比海地区,最终悄然抵达了咖啡王国。
当哈林顿接到目标跟丢的报告时,他愤怒地砸碎了桌上的咖啡杯。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败了,而且败得更加彻底。
叶雨泽和杨革勇就像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加州的农场只剩下一个空壳,所有的线索都断了。
半年后,咖啡王国,马托格罗索州。
陈浩的“绿洲农业”牧场规模扩大了一倍。
在牧场深处,一个依托天然洞穴改建的、更加隐蔽和先进的地下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
这里,汇聚着从全球网络传来的数据,继续进行着“数字巴别塔”的模型训练,同时也利用南美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展着新的实地验证研究。
叶雨泽和杨革勇站在牧场的了望塔上,看着远处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塞拉多草原。
这里没有加州农场的喧嚣与作秀,只有一种更加原始、更加辽阔的寂静。
“这里,才是真正的地窝子。”
杨革勇深吸一口带着青草和泥土气息的空气,说道。
叶雨泽点点头:“是啊,更深,更隐蔽,也更接近我们需要的‘种子’。”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数字巴别塔”的最新进展报告。
模型在预测某些作物的抗旱性方面,准确率已经超过了80%。
“阿格西不会停止,其他的巨头也会加入围剿。”
叶雨泽平静地说,“但我们已经在他们的围墙之外,建立起了新的阵地。从美洲到非洲,从雨林到草原,‘种子方舟’已经启航。”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地窝子’,生根发芽,连成一片他们无法摧毁的森林。”
杨革勇咧嘴一笑,拍了拍身边经过改造、更适合野外行动的装备箱:“这回,咱们挖的坑,可是遍布全球了!”
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广袤的南美大地上,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这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新土地融为一体。
加州的传奇已成为过去,而属于“种子方舟”的、更加隐秘也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以夷之技制夷,以全球之资源滋养华夏之禾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
咖啡王国马托格罗索州的“绿洲农业”牧场,地下十五米。
这里与加州农场“地窝子”的简陋截然不同。
经过精心设计和巨额投入,一个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地下生物与信息要塞已经成型。
空气经过多层过滤,恒温恒湿,背景是服务器集群低沉的嗡鸣与液冷系统细微的流水声。
巨大的屏幕上,无数的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模型、环境参数和算法迭代日志如同瀑布般流淌。
这里,就是“数字巴别塔”计划在南美的新核心节点,代号“主根服务器”。
叶雨泽站在中央控制台前,凝视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准确率曲线——那是AI模型对一系列南美本地作物抗病性状的预测表现,已经稳定在85%以上。
这意味着一件事:“数字巴别塔”不再仅仅是一个数据仓库和分析工具,它开始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创造力”。
“老杨,你看这里。”
叶雨泽指着一段被AI高亮标注的基因片段,“模型推断,这个来自某种野生巴西坚果的片段,可能与大豆对一种新型锈病的抗性有关。这是我们之前所有实验室研究和文献中都未曾注意到的关联。”
杨革勇凑过来看了看那串如同天书般的碱基字母,耸耸肩:
“看不懂。你就说,这玩意儿能让咱们的大豆少打药、多结荚不?”
“理论上,可以。而且如果模型正确,其抗性可能比现有任何商业品种都更持久。”
叶雨泽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只是一个开始。‘巴别塔’正在帮助我们‘阅读’自然亿万年进化写就的、我们尚未理解的‘代码’。”
陈浩从旁边的组织培养室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培养皿,里面是几株嫩绿的幼苗。
“老板,根据AI预测的第三种基因编辑方案,我们做的第一批验证性大豆组培苗,在模拟锈病环境下,存活率比对照组高了70%!这太惊人了!”
成果是喜人的,但风险也与日俱增。他们能感觉到,无形的搜索网正在收紧。
阿格西的“深犁”行动在失去加州目标后,将重心转向了全球范围内的异常生物数据流动和资源采集活动。
哈林顿坚信,叶雨泽团队必然依赖一个庞大的网络,而这个网络只要活动,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他们加强了对国际学术数据库访问模式的监控,追踪特定生物样本的跨国流动,甚至开始分析一些偏远地区(如亚马逊流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卫星图像,寻找可能存在的、非法的野外实验田。
一天,陈浩接到一个来自圣保罗“合作伙伴”的警告电话。
对方在咖啡王国环保部门有内线,透露有人正在匿名举报“绿洲农业”,指控其以农业开发为名,非法采集和出口受保护的亚马逊遗传资源,并可能进行未经批准的生物实验。
“他们还没有实质证据,但调查程序可能很快启动。”
陈浩向叶雨泽汇报,面色凝重,“一旦官方介入,哪怕只是例行检查,我们的地下设施也很难完全瞒过去。”
叶雨泽沉默片刻,下达指令:“启动‘根系分散’协议。将‘巴别塔’的核心数据库和算法模型,同步备份到我们在西非和东南亚的节点。”
所有关键的实体样本,尤其是‘幽灵木薯’的后代,立刻开始分株,准备向备用地点转移。陈浩,你准备好应对官方的文件,所有表面手续必须完美无瑕。”
“明白!”陈浩点头,立刻去安排。
杨革勇摩挲着下巴:“看来,阿格西的狗鼻子,还是闻到味儿了。咱们是不是得给他们找点别的事情忙活忙活?”
叶雨泽微微一笑:“没错。不能总是被动防御。是时候给我们的老朋友哈林顿先生,送上一份‘惊喜’了。”
叶雨泽所谓的“惊喜”,是一项极其大胆的反击计划,代号“镜影”。
计划的核心是“反向数据注入”。叶雨泽的团队,利用“数字巴别塔”强大的模拟能力,结合他们手中掌握的、关于阿格西等公司部分技术弱点和研究路径的信息,精心伪造了一系列“研究数据”和“内部通讯片段”。
这些数据被设计得极具诱惑力:它们似乎指向一种能够“革命性”降低氮肥使用量,同时小幅提升产量的玉米新性状的“意外发现”。
数据看起来足够真实,但又隐含了几个极其隐蔽、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逻辑陷阱和实验设计“瑕疵”。
如果对方信以为真,投入大量资源跟进,最终要么一无所获,浪费巨额研发经费,要么会沿着错误路径走下去,直到很久以后才会发现基础假设的谬误,从而贻误战机。
这些伪造的数据,通过几个精心选择的、看似与叶雨泽团队毫无关联的“中立”科研论坛和预印本服务器账号进行“泄露”。
泄露方式模仿了内部研究员不满公司政策或无意间犯错的场景,显得非常自然。
同时,叶雨泽还动用了一些商业层面的干扰手段。
他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网络,悄悄收购了几家与阿格西存在种子销售竞争关系的南美本地小型种业公司的少量股权。
然后利用这些渠道,向市场有限度地投放了一批由军垦种业早期技术生产的、成本极低的“基础改良”大豆种子。
这些种子性能并不突出,但价格极具杀伤力,主要在阿格西市场占有率不高的边缘区域销售,目的并非盈利,而是扰乱阿格西的定价体系和市场布局,牵扯其精力。
这些组合拳,短期内或许无法对阿格西造成致命打击,但就像往一台精密机器里撒进几粒沙子,虽然细小,却足以引发持续的磨损和噪音。
果不其然,哈林顿的团队很快监测到了那些“泄露”的数据。
经过初步分析,其潜在的巨大价值让阿格西的科学家们兴奋不已,但也有人提出了谨慎的质疑。
哈林顿处于两难境地:不跟进,万一错过重大机遇怎么办?
跟进,又担心是陷阱。
最终,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下,他决定成立一个秘密项目组,对这条技术路径进行“快速验证”。
这正中了叶雨泽的下怀,阿格西的一部分研发资源被成功地引向了歧途。
而在市场上,那些低价种子的出现,也引起了阿格西销售部门的注意。
虽然量不大,但这种“不讲武德”的竞争方式让他们感到恼火和困惑,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人力进行调查和应对。
叶雨泽的这次主动出击,成功地在阿格西的内部制造了混乱,为自己这边的转移和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大国军垦》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大国军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国军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