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种业“丰稷”系列的发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农业和生物科技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资本市场反应最为迅速,阿格西、拜耳等巨头股价应声下挫,而军垦种业及其关联公司的股票则一路飘红。
技术界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困惑和质疑——军垦种业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光合作用增效这样一个公认的“硬骨头”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的?
其技术路径看似独树一帜,细究之下却又与欧美顶尖实验室数年的前期积累有着微妙的、难以言说的“神似”。
阿格西生物科技内部,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负责技术安全的副总裁詹姆斯·哈林顿面对着董事会冰冷的质询。他之前提交的关于那家加州农场可疑活动的报告,曾被部分董事视为“过度紧张”和“可能影响公司开放形象”。
如今,这份报告成了最刺眼的讽刺。
“哈林顿,你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行动不够果断!”董事长声音低沉,“我们失去了先机,让对手站在了我们的肩膀上!我需要一个解释,更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哈林顿面色铁青:“先生们,我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商业间谍。他们极其狡猾,手段非常规,并且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公开身份作为掩护。”
“我们上次的行动……被他们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化解了。但这一次,我们不会再失手。”
他调出了一份新的行动计划,代号“深犁”。
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调查取证,而是全方位、多维度地针对叶雨泽的农场、其关联人员,以及军垦种业可能存在的其他海外触角进行深度监控和打击。
“深犁”行动获得了远超以往的资源和授权,甚至涉及与某些情报机构的“非正式合作”。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加州农场,表面的喧嚣之下,是更深沉的警惕。叶雨泽和杨革勇并没有因为上次的成功脱身而有丝毫松懈。
他们知道,暂时的风平浪静意味着更大的风暴在积蓄力量。
“阿格西这次丢了这么大脸,绝不会善罢甘休。”
叶雨泽在修复并升级了安全措施的“地窝子”指挥中心里,对杨革勇和几位核心成员说道:
“我们的模式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定点‘挖掘’的方式风险越来越高。”
丽莎·王在事件后已安全返回国内,进入了军垦种业的核心研究院,她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消化、发展“光合作用优化”技术的关键。
拉杰·帕特尔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选择离开了米国,接受了欧洲一家国际农业研究机构的职位,算是体面地离开了这个漩涡。
叶雨泽尊重他的选择,并暗中提供了一些“资助”,确保他平稳过渡。
“园丁”也功成身退,带回了更多的经验和人脉。
农场看似回到了纯粹的旅游业务,但叶雨泽和杨革勇的“棋盘”已经扩大到了全球。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分散、更灵活、更难追踪的网络。”
叶雨泽指着世界地图,“不再是单一据点向外辐射,而是多点交织,互为犄角。任何一个点暴露,都不会危及整体。”
杨革勇点点头:“就像当年咱们在西北搞的民兵哨所,点连成线,线构成网。”
“没错。”
叶雨泽的手指划过南美、非洲、东南亚,“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农业科研体系要么不完善,要么相对开放,正是我们下一阶段的‘沃土’。”
“而且,军垦种业的产品要走出去,也需要在这些地方进行本地化适配和推广,这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他们将这个新的战略命名为“种子方舟计划”。
寓意不仅仅是获取技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护、优化具有特殊性状(如抗逆、高产、特殊营养价值)的种质资源,并建立一个隐秘的、服务于军垦种业乃至国家战略的全球生物资源与情报网络。
首先,他们需要新的“据点”。叶雨泽将目光投向了咖啡王国。
咖啡王国,全球农业大国,拥有广袤的亚马逊雨林和塞拉多草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同时也是转基因技术和农业资本激烈角逐的战场。
这里法律制度复杂,官员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既是风险之地,也是运作空间巨大的地方。
叶雨泽派出了他新的得力干将——一位名叫陈浩的年轻人。
陈浩是农学博士,精通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表面上看是一位雄心勃勃、试图在巴西农业领域创业的华裔青年。
他带着一笔“创业资金”,在咖啡王国马托格罗索州购买了一片中等规模的牧场,名义上是进行大豆和玉米的改良种植,并计划开展“生态农业旅游”。
这个名为“绿洲农业”的牧场,成为了“种子方舟”计划在南美的第一个支点。
陈浩的任务是多重的:利用商业活动融入当地,与农业研究所、大学建立联系。
暗中收集亚马逊地区特有作物的野生近缘种样本。
利用咖啡王国相对宽松的生物实验环境,进行一些在国内受限或过于敏感的辅助性试验。
同时,监控阿格西、嘉吉等巨头在拉美的研发动态。
数据传输方式也升级了。不再仅仅依赖隐写术和社交暗语,他们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分片和分布式存储,通过暗网路由进行加密传输,节点遍布全球,难以追踪源头和终点。
陈浩在咖啡王国的进展比预期的要快。
他凭借着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刻意经营的“环保”形象,很快与当地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保护组织搭上了关系。
这些部落世代生活在雨林中,掌握着大量未被现代科学记录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知识,其中一些品种表现出惊人的抗旱、抗洪或抗病虫害能力。
一天,陈浩从一个与外界接触较多的部落酋长那里,听到一个传说:
在雨林深处,有一个被称为“幽灵谷”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木薯。
这种木薯不仅产量极高,而且能在被水淹没数周后依然存活,其块根还带有一种独特的香气。
部落人称其为“幽灵木薯”,因其行踪飘忽,难以寻找。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浩立刻意识到,这种“幽灵木薯”可能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抗涝基因和特殊风味基因,对于改良在洪涝灾害频发地区的主粮作物,或者开发高端功能性食品,具有巨大潜力。
他将这个情报加密传回了加州总部。
叶雨泽和杨革勇对此极为重视。
“如果能拿到这种木薯的种质资源,无论是直接研究其基因,还是通过杂交导入其他作物,价值都不可估量。”
叶雨泽盯着卫星地图上那片郁郁葱葱、难以窥探的雨林区域,“但这比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拿数据要困难得多,也危险得多。”
杨革勇舔了舔嘴唇,眼中闪烁着当年穿越戈壁时的冒险光芒:
“雨林嘛,不就是树木密点的林子?当年老林子咱们也钻过。这事儿,得我亲自去一趟。”
叶雨泽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勇哥,你现在目标太大。阿格西的‘深犁’行动肯定在盯着你我的出入境记录。我们不能直接出面。”
他们决定启用一条新的“暗线”。
杨革勇通过过去在边境地区积累的复杂人脉,联系上了一支活跃在咖啡王国边境地区的国际科考向导队伍。
这支队伍由退役的特种士兵、生物学家和当地的丛林专家组成,专门承接一些正规科考队不愿或不能涉及的“高风险、高回报”野外探查任务。
他们信誉良好,且极度重视客户保密。
任务被委托给了这支代号“森林阴影”的队伍。他们的目标是潜入“幽灵谷”,获取“幽灵木薯”的活体样本和组织培养材料。
与此同时,陈浩在明处配合。他以支持部落保护和生态研究的名义,向那个部落捐赠了一批物资,并资助了几名部落青年到城市学习,进一步赢得了酋长的信任,间接获取了更多关于“幽灵谷”位置和危险性的模糊信息——那里毒虫猛兽遍布,地形复杂,还有有去无回的古老传说。
“森林阴影”小队出发了。他们携带了先进的卫星定位、无人侦察机和样本保存设备,深入了危机四伏的亚马逊雨林。
过程远比想象的艰险。他们遭遇了致命的毒蛇、成群的行军蚁、诡谲的沼泽,以及难以分辨方向的茂密植被。
卫星信号时断时续,传说中的“幽灵谷”仿佛真的在移动。更让他们心悸的是,在接近目标区域时,他们发现了一些不属于原始部落的现代痕迹——丢弃的能量棒包装纸、被刻意掩盖的脚印。
“除了我们,还有人在找‘幽灵木薯’。”队长“黑豹”通过加密卫星电话向总部汇报。
叶雨泽接到消息,心中一凛。是竞争对手?是生物勘探公司?还是……阿格西的人已经嗅到了什么?
“加快速度,优先获取样本。如果遭遇,避免冲突,以撤离为首要目标。”叶雨泽下达指令。
经过近十天的艰难跋涉,“森林阴影”小队终于根据部落传说和陈浩提供的碎片信息,定位到了那个被浓雾笼罩的谷地。
在谷地中央一片相对开阔的湿地上,他们找到了目标——
一片生长着奇特紫色茎叶的木薯植株。它们的确半淹没在泥水中,却长势旺盛。
队员们迅速行动,采集了块根、茎叶样本,并进行了组织培养操作。
就在他们即将完成采集时,枪声打破了雨林的寂静!
一队穿着迷彩、装备精良的武装人员从树林中冲出,用葡萄牙语和英语混杂着喊话,要求他们放下样本。
“是雇佣兵!”
“黑豹”瞬间判断出对方的身份。交火瞬间爆发。“森林阴影”小队训练有素,且战且退,利用地形作为掩护。但对方人数占优,火力凶猛。
激战中,一名负责携带主要样本的队员中弹倒地。样本箱摔了出去。
“掩护我!”另一名队员“猴子”冒着弹雨冲过去,抢回了样本箱,但肩膀也被流弹击中。
小队被迫向雨林更深处撤退,依靠对丛林环境的熟悉和预先设定的撤离路线,最终甩掉了追兵,但付出了两人轻伤、一人重伤的代价。
万幸的是,核心样本大部分被保住了。
他们通过预设的接应点,艰难地将样本送出了雨林,由陈浩安排的另一条隐蔽渠道,迅速转移至一个安全的秘密实验室进行初步处理和基因测序。
后经情报分析,那支雇佣兵队伍很可能受雇于一家与阿格西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瑞士生物资源公司。
显然,“深犁”行动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亚马逊雨林。
“幽灵木薯”样本的获得,虽然过程惊险,但证明了“种子方舟”网络的有效性。然而,这次遭遇战也敲响了警钟——对手的反应速度和打击范围超出了预期。
叶雨泽意识到,单纯依靠物理层面的争夺和转移,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他决定将重心再次向“数字世界”倾斜,启动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数字巴别塔”。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构建一个能够预测、模拟甚至“逆向工程”生物性状的超级数字平台。
他们不再满足于获取现成的种质资源或技术图纸,而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自己“思考”和“设计”优良品种的虚拟实验室。
这个想法的灵感,部分来源于之前整合“光合作用优化”技术的经验。
他们将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公开数据库、非公开研究、实地采集)获取的海量基因数据、表型数据、环境数据进行清洗、标注、整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私有生物数据库。
然后,他们秘密招募了一批分散在世界各地、身份背景干净、且对现有学术体系或大公司垄断不满的天才程序员、生物信息学家和计算生物学家。
这些人通过加密网络连接,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协同工作,开发一套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
这套算法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与最终作物性状(如产量、抗逆性、营养成分)之间隐藏的、人类难以直观理解的深层关联和规律。
一旦模型训练成熟,理论上,研究人员只需输入目标性状(例如“需水量减少一半,产量提升20%,富含维生素A”),算法就能自动生成一系列可能实现该性状的基因编辑方案或杂交育种路径,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
这无异于要建造一座通往生物科技神域的“巴别塔”。其难度远超之前的任何一次行动,但其潜在价值也是颠覆性的。
为了给“数字巴别塔”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数据,叶雨泽的全球网络更加活跃地运作起来:
在非洲,一家由中方背景基金投资的“农业援助公司”,在为当地农民提供抗旱玉米种子的同时,也在系统性地收集当地传统作物品种的基因数据和生长数据。
在东欧,一个与军垦种业有“技术交流”的研究所,定期分享其对寒冷地区作物适应性研究的“非核心”数据。
陈浩的“绿洲农业”则专注于收集南美特有作物的根系微生物组数据,这与作物营养吸收和抗病性密切相关。
所有这些数据,都通过升级后的、更加隐秘的通道,汇入“数字巴别塔”的数据库。
然而,就在“数字巴别塔”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阿格西的“深犁”行动终于取得了突破。
他们通过长期监控和内部渗透,锁定了“数字巴别塔”项目的一个关键数据中转节点——位于东欧某国的一个小型云计算中心。
《大国军垦》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大国军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国军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