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伯父出任祭酒,主持学宫事宜,定能够吸引天下名儒与有志学子前来!”
李响大喜,亲自为蔡邕斟满酒杯,笑道:“学宫选址、营造之事,本侯会即刻安排,所需钱粮,皆由州牧府与商盟公库支应。伯父可先拟定章程,广发檄文,招揽贤才。”
“老夫明日便开始着手!”蔡邕毫不犹豫地应下,脑中已开始思索学宫规制与招募人选。
一旁的甄逸与糜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钦佩。
他们作为商人,虽家财万贯,但在士人眼中终究低了一等。
李响此举,不仅是在收揽寒士之心,更是在构建一套可能超越现有格局的人才体系。
若能成功,冀州的潜力将不可估量。
两人心中对李响的评价,不禁又拔高了一层。
一旁的蔡琰却是非常开心,她好久没有见过自己父亲如此开心了。
……
数日后,由蔡邕亲自执笔,以“前议郎、大儒蔡邕”及“大汉神武侯、冀州牧李响”共同署名的《招贤纳士,共建冀州学宫檄》便从邺城发出,通过昌衍商盟日益通畅的网络,迅速传向大汉各州郡。
檄文中,蔡邕以其斐然文采,阐述了设立学宫、破格取士的宗旨,承诺将为学子提供住宿、膳食,并明确优秀者将直通仕途。同时,也诚邀各地通晓经典、律法、算数、工巧乃至农桑水利的贤达前来讲学、任职。
这道檄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在整个士人阶层引起了巨大反响。
“冀州?那个刚被黄巾蹂躏之地?神武侯竟有如此气魄?”
“蔡伯喈先生出任祭酒?他可是海内大儒,若能听他讲学,幸甚至哉!”
“不论出身,唯才是举?还可授官?这……这可是前所未有之机遇!”
“寒窗十载,终见一线曙光!收拾行囊,速往邺城!”
各地的寒门学子闻讯,许多人心动不已,尤其是那些苦于没有门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更是将冀州视为了希望的所在。
不少人当即变卖田产、筹措盘缠,毅然北上。
一些因党锢之祸或不满朝局而隐居的名士,在得知蔡邕出山以及李响的承诺后,也动了心思。
毕竟,一个能容得下蔡邕,并愿意推行如此新政的州牧,或许值得他们出山一试。
……
月余之间,邺城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除了往来不绝的商队,城内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身着儒衫、背负书箱的年轻人。
他们风尘仆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城内的客栈、酒肆时常能听到他们讨论经义、争辩时政的声音。
州牧府早已划出城东一片宽敞的土地,开始兴建学宫舍馆。
蔡邕每日忙碌,接待前来咨询的学子,面试有意前来讲学的士人,与李响派来的属官商议学宫规制、课程设置。
李响也兑现承诺,从商盟公库中拨出大笔钱粮,用于学宫建设和供应学子日常。
他还亲自接见了几批率先抵达的、颇具才名的士子,如颍川来的几位青年才俊,以及河北本地一些素有清名的隐士,与他们纵论天下,考察其才学,并当场授予了一些人郡县文学掾、功曹史之类的职位,引得士林震动来投者愈众。
这一日,李响与蔡邕并肩站在正在施工的学宫地基前,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
蔡邕抚须感叹:“不过月余,应者云集,邺城文风渐盛。侯爷,此学宫若成,恐不止是冀州之幸啊。”
李响目光深邃,望着远方络绎不绝的人流,缓声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欲安天下,需聚天下之心,用天下之才。这学宫便是开始啊。”
喜欢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