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犹如木星一般,整个星球都是巨大风暴的火星,站在二楼观察廊的徐川深吸了口气,在指挥通讯频道中开口道。
“尘降工程,开始!”
当指令下的那一刻,耳麦中便迅速传递回了‘收到’的回复。
与此同时,那通过3d全息投影模拟出来的火星迅速扩大,大到就如同在近地轨道上看地球一样,火星的全貌展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当然,此时此刻的模拟火星已然被陨石和小行星撞击掀起的尘埃云完全笼罩住了,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地面标志。
天空也不再是原先的红色或蓝色,而是被厚厚的、灰黑与赤红交织的尘埃云严密地封锁,不透一丝天光,只有尘埃本身反射着地底岩浆或远方仍在燃烧的大地带来的暗红。
不仅如此,那撞击形成的烟尘混合着被汽化的海水和天空染成灰红色的同时,那远超出地上任何一场飓风的‘火星风暴’携带着漫天尘埃在天空中不断的席卷着。
热辐射、海啸、火山喷发、地震余波、狂风酸雨.....人类曾在各种末日电影中所拍摄过的任何一种毁灭性灾难几乎都能在此时此刻的火星上找到。
毫无疑问,在经历了数千颗陨石的撞击后,如今的火星已然是地狱般的存在,不适合任何一种已知的生命生存。
而人类移民所需要的稳定与生态环境更是无从谈起。
如果说等待它自然平复稳定下来,那么需要的时间是数年乃至数十年。
就如同在地球上六千五百万年前所经历过的那场恐龙大灭绝一样,小行星撞击引发全球大火,烟灰形成屏障,导致地球陷入长达整整四年的黑暗。
超过五年的时间地表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灰尘遮挡太阳光的时间更是长达15年,导致了地球变冷、食物链崩溃,恐龙灭绝。
如今的火星在数千颗小行星和陨石的撞击下,其环境和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地球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但相对地球来说,火星的重力更低,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也意味着那些伴随着撞击而产生的大量灰烬会更长久的漂浮在天空中。
如果说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灭绝恐龙的撞击产生的全球性尘埃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沉降到足够正常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话。
那么火星的全球性尘埃至少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做到这一步。
很显然,这并不符合徐川与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组委会的目标。
或许十几年的时间对于一颗星啊球的演化史来说短暂的如同一秒钟一样,但人类文明而言,十几年的时间足够人类整体更新换代一次了。
而需要等待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持续下一阶段的改造工程,很难确保这中间是否会发生什么变故。
尘降工程,便是基于此所提出来的快速恢复火星大气的方法和技术。
从理论上来说,它能够将原本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时间缩短到几个月到一年之内。
尽管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这的确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比如制造‘全球性尘雨’亦或者是在火星的大气层中撒播‘尘埃粘合剂’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快速的沉降大气中的灰尘。
当然,最大的难题依旧是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海量的人力物力与各种资源。
毕竟这是对一整颗星球进行全面的改造,而非人工降雨之类的小范围气候干扰。
......
伴随着徐川指令的下达,数百颗水冰陨石以一种远低于石陨石\/石铁陨石的撞击速度推进入了火星的大气层。
相对比之前用于撞击火星,产生能量牵引火星内核,速度高达上百千米每秒的石陨石\/石铁陨石来说,这些水冰陨石的速度仅有30km\/s级别,在太阳系正常的陨石飞行速度区间。
更关键的是,这些水冰陨石上早就安装了爆破装置,在它们进入火星大气层的时候就会被引爆,变成大大小小的各种碎片,然后在火星如今满是尘埃的大气中灼烧熔化成水汽。
而这些水汽将在大气层中以那些尘埃为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或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会沿途吸附、碰撞并捕获路径上大量的大气尘埃。
这场大雨,会为火星补充一定份量的水资源的同时,将火星的大气清洁干净,将尘埃牢牢“固定”在地表,防止其被再次吹起。
不仅如此,这些降水降雪所吸附的大气尘埃还能够在火星的表面铺上一层更容易耕种,或者说更容易建立生态环境的土壤。
毕竟相对比在坚硬的岩石泥土上开荒来说,在尘埃形成的细软泥土上开荒种植各种动植物,以及培养细菌、真菌等生态环境必备的生命要更加的容易。
当然,利用水冰陨石来制造全球性的人工降雨这并非清洁火星大气中尘埃的唯一方法。
利用化学手段,比如制造‘尘埃粘合剂’,向大气中喷洒一种或多种“粘合性”气溶胶或化学物质,如聚丙烯酰胺类的高分子聚合物、或硫酸、盐酸液滴等等。
这些物质作为“凝结核”,在火星低温下依然能保持液态或具有粘性,并且能与硅酸盐尘埃良好结合,吸附周围的尘埃。
亦或者或者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粘性薄膜,使尘埃在碰撞时更容易粘连而非弹开。
最终这些尘埃颗粒在布朗运动和中气流的带动下,与这些凝结核碰撞并粘附。就像滚雪球一样,颗粒越滚越大,直到重力最终赢得胜利,将它们拉向地面。
这个过程能显着加速微米级和亚微米级这些最难沉降的颗粒的清除。
只不过相对比利用陨石和小行星制造全球性的人工降雨来说,用这种方法的效率、耗资、时间等等都更低更大更长。
当然,用来作为补充方案还是可以的。
.....
伴随着一颗颗的水冰陨石进入火星的大气层,火星的大气变得浓厚起来,水蒸气急剧增加,这为形成大规模降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
而原本有因为撞击遍布整个星球的褐红色尘埃,颜色也在迅速降低。
奥林匹斯山、塔尔西斯高原、阿拉伯台地...火星地表的那些标志性地质结构开始重新在众人的眼眸中呈现。
伴随这些地貌特征的出现,火星,迎来了数十亿年来最彻底的寂静。
那因数千颗陨石撞击而被褐红色尘埃笼罩的天空,此刻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浑浊的琥珀色,来自太阳的恒星光艰难地穿透云层,给大地投下了一种病态的光晕。
然后,改变开始了。
最先感知到变化的是遍布全球的模拟传感器传递回来的温度。
在持续撞击带来的温室效应基础上,因为尘埃层的消失温度开始稳步、快速地上升。
极地冰盖、地下水层的汽化和数百颗水冰陨石的补充使得巨量的水资源汽化然后涌入已然浓厚的大气。
火星的相对湿度曲线以前所未有的斜率爬升,突破了理论上的饱和点。
最先出现异样的,是火星也是整个太阳系的最高峰,奥林帕斯山。
在高耸的峰顶尘暴的翻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厚重、更湿润的凝结——云。
不再是过去稀薄的水冰云,而是由无数过冷水滴和尘埃凝结核组成的、深灰色的积雨云。
它们如同苏醒的巨兽,从山峰的背风处翻滚着生长,迅速吞噬着天空的琥珀色。
紧随其后,第一滴雨,落在萨希斯高原一片新生的撞击熔岩上。
这并非如地球降水一般清澈的水珠,而是一滴浑浊的、带着泥浆,混杂着二氧化碳酸性雨滴。
它落在炽热的岩石上,“嗤”的一声,化作一缕白汽,留下一个深色的斑点。
紧接着,是第二滴,第十滴,第一百滴……雨滴越来越密,从稀疏的、试探性的鼓点,演变成一场席卷天地的倾盆暴雨。
这场雨,是火星的第一次全球性沐浴,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洗。
当持续了数周甚至数月的全球降水最终停歇,火星的面貌已被彻底改变。
曾经永恒的红褐色被一片湿润的深棕色和暗橙色所取代。
天空中,尘埃散尽,虽然依旧有厚厚的云层,但已能透出更多阳光,呈现出一种地球阴天时的灰白色调。
无数的新生湖泊、河流和海洋在低洼处熠熠生辉。
尽管水体依旧浑浊,但火星空气变得前所未有的湿润和清新,刺鼻的尘埃味被雨后泥土的腥味和淡淡的酸性气息所取代。
这场全球性的大雨大雪,是驭星工程最后的洗礼。
它洗去了数千颗小行星和陨石撞击带来的所有浮尘与混乱,将一个被“锻造”得热气腾腾、内核活跃的新火星,清晰地展现在人类文明面前。
.....
《大国院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大国院士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国院士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