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救灾杜如晦也面带微笑的附和着。
“如此一来,我朝既安内而示之以强,又攘外而怀之以柔。”
“高句丽军民对比其国内救灾不力、互相倾轧之状,再观我大唐军民同心、秩序井然之景,人心向背,不言自明!此消彼长之下,盖苏文与高桓权,恐怕更要寝食难安了。”
“朕就是要让他们睡不着觉!”李世民朗声说道:“让他们看看,咱们大唐,是如何在风雪之中屹立不倒,更是借着这股寒风,让大唐的影响,如同这雪花一般,无声无息地渗透进高句丽的每一寸土地!”
“此事,就由辅机你总揽协调,玄龄,克明,你们二人从旁协助,务必办得稳妥、漂亮!”
“臣等遵旨!”
在场三人的眼神之中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光芒。
离开两仪殿之后,三人多年的默契之下,并无多余的废话,只是交谈几句,交换一个眼神,便各自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
数日之后,营州都督府,张俭接到了来自长安的密旨和明发的公文。
仔细看过后,张俭的脸上亦是露出了与长孙无忌等人如出一辙的笑容。
“来人!”张俭沉声喝道,“擂鼓聚将!”
很快,都督府节堂内,将领云集。
张俭目光扫过麾下这些精兵强将,扬了扬手中的公文。
“诸位,陛下有旨,天降大雪,既是我大唐边民之困,亦是我等建功立业之机!”
“长安城那边,已经下达了部属,另外,会有诸多物资陆续送达营州,朝廷那边,会尽一切努力保障军中物资充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整个辽东都受了雪灾,军中有朝廷做保障,但是咱们边境的百姓们,就需要咱们去保护他们了。”
“边境诸多城池重镇,需要加强巡逻,不要觉得天气不好,咱们的兵就要窝在营地里。”
“朝廷保障咱们军中的物资都是从哪儿来的,咱们要清楚,吃的用的穿的,皆是来自百姓,因此百姓遭难,军中不可能坐视不理。”
“巡逻是一方面,要防范边境高句丽部众狗急跳墙。”
张俭不急不缓的说着。
“另外,咱们的兵士们,也要尽量配合地方官吏,到百姓们有需要的地方去,深入各个村镇,清雪通路,加固房屋,分发源源不断从后方运来的粮食和物资。”
“末将等明白!”众将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军令如山,整个营州军营都迅速行动起来。
精锐的斥候和巡逻队顶着凛冽的寒风和齐膝的深雪,轮番在边境巡查,军营中的将士们也并未闲着,开始有组织地清理营区周边通往主要城镇的道路。
乌骨城外,唐军士兵开始帮着百姓们清除屋顶上积压的雪被,检查房屋,用随军携带的木料加固摇摇欲坠的房梁。
干完活儿,百姓们也亲切的熬煮了驱寒的汤水,让军士们喝完再走。
家中虽没有多余的粮食,但是仍旧从口粮之中挤出一些,蒸了热乎乎的野菜团子,让兵士们吃上热乎的。
白岩城下的村庄里,军中的医官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为冻伤、生病的百姓诊治,分发驱寒的汤药。
通往各个城镇的道路上,士兵们喊着号子,一寸一寸地清理着被冰雪堵塞的道路,确保后勤补给线的畅通。
他们分发出去的物资,后方很快会补上来,因此,并不用担心营地之中的物资会短缺。
不到半个月,朝廷的第一批物资已经送来了,除却粮草之外,更多的是棉衣,是要保障士兵在外执行任务不被冻伤的。
“这是朝廷听说辽东遭了雪灾,特意拨调的物资,每户一份,排好队!”
在临时搭建的棚子旁边,兵士高声呼喊着。
“莫要着急,都有!”
平壤城内,高桓权也收到了大唐的国书,还有张俭送来的书信。
看着摆在面前的两份信件,高桓权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这段时间,高句丽的日子也不好过,连续降雪,雪灾的影响比所有人想象中的都要大。
可是面对国内的灾情,加上王城之中渊盖苏文的掣肘,宫中根本就拿出不什么办法。
而大唐送来的“好意”,是裹着蜜糖的毒药。
高句丽的边境地区,不管是官府还是军队,眼下都没有什么动静,百姓们在严寒之中苦苦挣扎,求救无门。
偶尔能够看到一些军队的调动,可是他们更多的是守卫重要的据点和那些官老爷们的宅邸。
对于普通百姓,根本就是漠不关心。
渐渐地,一种无声的比较在边境的高句丽百姓心中滋生。
“看看对岸……大唐的兵在帮他们的百姓修房子,发粮食……”
“咱们这边……唉……”
“听说大唐皇帝还特意从长安运了无数物资过来……”
“要是咱们也能……”
这些窃窃私语,如同雪原下的草籽,在绝望的土壤中悄悄孕育着绝望的情绪。
张俭站在营州的城楼上,望着对面隐约可见的、被愁云惨雾笼罩的高句丽土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这等满意也并非凭空而来,百骑司的探子已经将高句丽边境地区的民情动向源源不断的传回来。
等再过一阵子,传回来的消息,就是平壤王城的了。
“陛下此计,真乃神策也。”张俭心中暗赞。
王宫之中,高宝藏神色匆匆的求见高桓权。
侍从通禀之后,高宝藏步入殿中。
“王上。”高宝藏拱手行礼。
“王叔,无需多礼。”高桓权脸上一片愁云惨淡:“王叔是为了救灾的事情来的吧?”
高宝藏点点头。
“王上,不能再等了。”高宝藏急切地进言,“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姿态,也要让百姓看到,王上没有忘记他们!否则,人心就真的全都跑到对岸去了!”
高桓权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何尝不知?可他手里有什么?钱?粮?还是听命于他的军队?
“王叔,并非是咱们不想救灾,可是国库空虚,仓廪不实。有限的资源还要优先保障军队,以防备.......”
“即便是下诏,物资调拨,可是大部分军队和粮草调配权根本不在咱们手里,其派系下的官员,阳奉阴违,对王令推三阻四,救灾物资层层盘剥,能到百姓手中的十不存一........”
“白山黑水冻死人,王城贵人暖如春。隔江唐军送炭来,谁知我家灶无尘?”高桓权痛心疾首的念着。
“王叔,这便是民间的歌谣。”
高宝藏听着高桓权念出那诛心的歌谣,脸色也瞬间苍白。他何尝没有听过这传言?只是亲耳从王上口中听到,更觉锥心之痛。
“王上,老臣知道难,比想象中更难!”高宝藏的声音带着哽咽,“可正因为难,我们才更不能什么都不做啊!哪怕……哪怕只是打开王室的内库,拿出一些金银绢帛,由老臣亲自带着王宫卫队,到受灾最重的城门口搭起粥棚,施上几天粥呢?至少要让百姓们知道,他们的王,心里是装着他们的!是在想办法的!”
“王上,我们必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哪怕是……是与虎谋皮!”他的目光意有所指地扫了一眼御案上那封来自张俭的密信。
高桓权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向高宝藏:“王叔!你……你是让朕,去接受大唐的‘好意’?那可是饮鸩止渴啊!”
“王上!”高宝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老臣岂不知这是毒药?可我们现在还有别的选择吗?眼睁睁看着百姓冻饿而死,看着民心尽失,然后等着渊盖苏文或者大唐任意一方来收拾残局吗?接受,我们或许还能借此获得一点喘息之机,或许还能在夹缝中为高句丽保留一丝元气!不接受,那就是坐以待毙啊!”
高宝藏重重地以头触地:“王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这千古骂名,老臣愿与王上,一同背负!”
一股巨大的悲凉和无力感几乎要将高桓权淹没。他这个王,当得何其窝囊!
良久,高桓权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颓然坐倒在王座上,声音沙哑得如同破旧的风箱:
“王叔……起来吧。”
闭上眼睛,两行热泪终于忍不住滑落。
“拟旨……不,拟一封密信给张俭吧……”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艰难地挤出来,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就说……高句丽王……恳请上国,看在……黎民百姓的份上,施以援手……”
说完这句话,他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瘫在椅子里,再也不愿动弹。
高宝藏深深叩首,心中亦是百味杂陈。
大对卢府邸。
渊盖苏文看着眼前呈上的密文。
边境民情不稳,民谣四散。
狠狠的将手中的密文撕的粉碎。
“混账!”
“高桓权与大唐勾结至此,谣言散播,动摇国本!”
渊盖苏文对着心腹怒吼着。
“加强边境管控,凡有妄议朝政、试图北逃者,以通敌论处,格杀勿论!”
“至于高桓权和高宝藏,这对胆小懦弱的废物叔侄........”
渊盖苏文眼中杀意骤现。
自从唐使豆卢宽离去之后,越来越多的事情似乎想要脱离盖苏文的掌控,这让盖苏文心里很是不舒服。
而眼下,一场雪灾,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
对岸的大唐没有明着挑衅,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在动摇高句丽的民心。
而高桓权和高宝藏,蜷缩在王宫之中,就像是阴冷的毒蛇一样,随时都想着要抓住自己的破绽,对自己动手。
眼下外患内忧,渊盖苏文原本不多的耐心,已经快要被消耗殆尽。
王宫中的探子也是不断的将消息送到大对卢府。
高宝藏去见了高桓权,两人与大唐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今更是想要接受大唐的好意。
什么好意?
单纯的只是物资吗?
还是说,张俭的军队,会全副武装的携带着物资,越过边境........
让大唐的军队在高句丽的百姓心里树立起形象,让他们看到,高句丽的军队,什么都不是!
至于救灾?
盖苏文在心里权衡着。
物资是有限的,如同大唐那样拿出军中的物资去赈济百姓,他们还没有那个能力.......
一旦军中的物资保障不及时,供应不上,那要面对的问题,就不是百姓的问题了。
渊盖苏文捏紧了拳头。
该死的大唐!
凭什么!他们占据着广袤肥沃的土地!物产丰饶!
而高句丽,却要偏安一隅!
早晚有一天!!!
渊盖苏文眼神发狠。
但是在此之前,高句丽需要真正的“上下一统”。
“高桓权……高宝藏……”渊盖苏文低声念着这两个名字,如同毒蛇吐信,“既然你们自己找死,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咱们的王上既然如此关心受灾的百姓,咱们就帮他一把。”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