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6章:唐使
高桓权微微颔首。
“我知道,王叔,那渊盖苏文已经跋扈至此,若是贸然反抗,你我二人,只会步了高恒的后尘。唯有让他放松警惕,我们才能暗中布局。“
“我身后虽有大唐支持,但是我也不会让大唐的兵马,贸然踏上高句丽的土地。”
“大唐有一句话,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我担忧的是,大唐就是这尊神。”
“如今大唐的目光,也只是落在了辽东两城上面而已,对于咱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高桓权仔细解释着,随后看向高宝藏。
“王叔在王城日久,加上父王临终之前,可有谋划?”
“王上临终之前,让我去了大谷郡,说大谷郡守温达可信,他手底下有几千郡兵可调用,此人忠心毋庸置疑,另外朝中还有侍郎金仁问、礼曹判书崔尚国,都是可以托付之人。”
高桓权眼眸微闪。
“那如此说来,我们并非全无胜算。”
高宝藏叹息一声:“但是在积蓄足够力量之前,殿下必须继续隐忍。”
“至于大唐要的辽东两城,眼下,也只能给了。”
高桓权神色一凛,最终沉重地点头:为了高句丽,为了报仇...我忍得。
只是......高桓权沉吟道:辽东两城可以给,但不能白给。”
“大唐想要隔岸观火,断然不能让让他们这般容易。”
“兵器粮草,总要 支持一些。”
“届时,就调遣温达前往边境,扩军训练。”
既然要借势,就不妨借个彻底。
高宝藏垂眸。
“殿下,想法是好的,只是盖苏文那边,不会轻易答应。”
“另外,温达在大谷郡,不可轻易调派他,眼下他没有入盖苏文的眼,无非就是几千郡兵,盖苏文并未放在眼中,一旦要调动,咱们的任何举动,盖苏文都会思索背后藏着的深意,因此,调动温达,实在不妥。”
高桓权微微一笑。
“北方边境西边,不仅仅有大唐,还有北边的靺鞨,粟末,契丹,白山等部。”
“若说边境不稳,这可是实话。”
“高句丽如今看似强盛,可是一旦内部出现动荡,边境这些狼子野心之辈,恐怕比大唐,更早觊觎咱们的边境。”
“王叔,您去找金仁问,让他明日上奏,就说边境不稳,建议请大唐协助练兵。”
“如此,盖苏文必然会反对。”
“总要想办法,先将平壤附近的八万兵马调走才行。”
“否则,这会一直都是悬在咱们头上的斩首刀,让人睡都睡不安稳。”
老臣明白了。高宝藏躬身,殿下果然成长了许多。
高桓权望着窗外,无奈一笑。
“在长安城这么久,就算学不会别的东西,总要学着动动脑子的。”
“不动脑子,跳进别人为你挖的坑,结果别人过来,你还要跟别人说声谢谢。”
说完,高桓权自嘲一笑。
斗不过实力强横的大唐,斗不过老狐狸长孙无忌,难不成回到平壤城之后,在自家地盘上,还不能跟盖苏文斗一斗吗?
高家好歹还是王族,占着名义呢。
高宝藏看着眼前这个与往日判若两人的侄子,心中既感欣慰又觉酸楚。
绝境之中做如此谋划,也证明,自己烧掉诏书,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高恒为此而死,只是,不得已必然是要有牺牲的。
殿下能作此想,先王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高宝藏深深一揖,老臣这就去安排。
当夜,金仁问府邸。
王爷的意思是...金仁问听完高宝藏的转述,沉吟道:要下官在朝会上提议请大唐协助练兵,实则是为了调走平壤周边的八万兵马?
正是。高宝藏压低声音,如今这八万兵马就像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剑。唯有以边境不稳为由,将主力调往北方,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另外,边境有大唐在营州的兵马,北方诸多部落虎视眈眈,随时会因为高句丽内部发生变化而南下撕咬一块肉,不得不防啊。”
金仁问会意:下官明白了。明日朝会,定当见机行事。
次日清晨,王宫之中,文武官员依序入殿,分列两侧。
这也是自高建武病重到薨逝之后的第一次正式的朝集。
宫殿之中,左侧以渊盖苏文为首,右侧则是高宝藏领着文官队列,一时之间,殿内气氛凝重。
“新王临朝——”
高桓权身着缟素,步履沉稳地自后殿走出,登上御阶,转身面向群臣,目光扫过下方,在渊盖苏文身上略微停顿,随即移开。
“参见殿下!”百官齐声躬身,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
“众卿平身。”高桓权抬手,声音清晰而平稳,“今日召集诸位,是为商议先王丧仪及…继位事宜。国不可一日无君,然孝道亦不可废。礼曹判书崔尚国。”
年迈的崔尚国应声出列:“臣在。”
“依制,新王登基大典当如何安排?丧仪与吉礼如何协调?”
崔尚国手持笏板,恭敬回禀:“回殿下,依祖制,新王当在先王灵前即位,告慰宗庙。百日内需一切从简,不行乐,不宴饮。待三月孝满,行登基典礼,昭告天下。”
高桓权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右侧:“王叔以为如何?”
高宝藏出列,沉声道:“崔判书所言合乎礼法。然则…”他话锋一转,“如今边境不宁,国内初定,老臣以为,即位大典宜早不宜迟,三日后即位正合时宜。既可安定民心,亦可昭示我国传承有序,断绝外邦觊觎之心。”
“大对卢有何高见?”高桓权看向左侧首位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缓步出列,铠甲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他并未立即回答,反而环视众臣,方才开口:
“殿下,宝藏王与崔判书所言皆有道理,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国逢大丧,人心浮动。臣建议,三日后即位大典不但要办,更要办得隆重!要让四方皆知,我高句丽王统正统,国本稳固!”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连高宝藏都意外地看向渊盖苏文。
这可不像他!
渊盖苏文对众人的反应颇为满意,继续说道:“至于丧仪,可在即位后由礼曹择日补全。当务之急,是让新王早日正位,以安社稷。”
高桓权的脸色并不好看。
看似渊盖苏文在给他壮声势。
可是,他高桓权是从长安赶回来继位的。
一个在国丧期间大肆操办登基典礼的新君,难免会招致非议。
高桓权开口了。
“大对卢老成谋国,思虑周全。只是…”
高桓权的脸上露出几分哀戚。
“先王尸骨未寒,二弟又…若典礼过于隆重,恐惹物议。不若折中,三日后行即位礼,告祭宗庙,但仪仗从简,待三月后再补全典礼,众卿以为如何?”
渊盖苏文眯了眯眼,拱手应声。
“殿下仁孝,是臣考虑不周了。”
“既如此,”高桓权趁势定夺,“便依此议。崔判书,即位相关事宜由你全权负责,宝藏王从旁协助。”
“臣领旨。”崔尚国与高宝藏齐声应道。
高桓权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最后落在渊盖苏文身上:“大对卢。”
“臣在。”
“即位大典的安危,就交由你了。望你整肃王都,确保大典期间,万无一失。”
渊盖苏文嘴角微扬,躬身道:“臣,定不辱命。”
来日方长。
月余时间转眼即逝,高桓权一身王服端坐于王座之上,殿内百官肃立,气氛却与往日不同,所有人的目光都时不时瞥向殿外。
“宣——大唐使臣,鸿胪寺卿豆卢宽,入殿觐见!”
伴随着殿外仪仗的号角声,一名身着大唐官服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口。
豆卢宽手持国书,步履从容,脸上带着国使威仪,从容走进殿中。
而他身旁的,是张俭派遣的副将,虽其未着甲胄,但一身肃杀之气却难以完全掩盖。
殿内的高句丽官员们神色各异,渊盖苏文眯着眼睛,看着唐朝的官员。
“大唐使臣豆卢宽,奉大唐皇帝之命,参见辽东郡王。”
两人依礼躬身问候。
“使臣远来辛苦。”高桓权抬手,“赐座。”
殿中侍从搬来锦凳,豆卢宽谢恩后坐下,副将则立于其侧后方,目光如炬,扫视殿内。
“外臣此次前来,意为恭贺大王继位之喜。”豆卢宽开口,声音清朗:“大唐皇帝陛下特命外臣带来贺仪,并正式颁赐册封诏书。”
豆卢宽双手奉上以金线封缄的诏书,侍从连忙躬身上前接过,转呈高桓权。
高桓权起身,整理衣袍,双手接过诏书。
展开诏书,上面无非是“允文允武”、“克绍箕裘”、“永镇东藩”等套话,这些内容,早在自己父王受封辽东郡王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
有大唐的册封,他这个辽东郡王,在大唐那边就有了合法性。
高桓权的脸上露出笑容,合上诏书。
豆卢宽继续说着。
“其二,便是依照前约,厘清辽东疆界。”
“皇帝陛下有诏,高句丽既为新藩,当守信重诺。请大王履行世子之时于长安所应之事,交割辽东乌骨城、白岩城及周边百里之地。”
“并开放泊灼口为互市口岸,允许我朝驻军护卫商路。”
豆卢宽语气平和,内容却如同惊雷一般在殿中炸响。
虽然此事早已不是秘密,但由大唐使臣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依然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高桓权感到无数目光瞬间聚焦在自己身上,尤其是侧前方渊盖苏文那看似平静,实则锐利的注视。
高桓权深吸一口气,沉声回应着。
“大唐乃宗主上国,寡人既为高句丽之王,自当恪守承诺。只是……”
“两城交割,事关重大,涉及城中百姓安置、守军调度,非一日之功。且开放口岸,驻军护卫,具体章程也需详细拟定,以免日后滋生事端,伤了两国和气。”
既然事情不能改变,那就尽量拖一拖。
拖久了,才能有更好的应对之策。
而豆卢宽也早有预料,脸上带着微笑。
“大王所虑极是。我朝陛下亦不愿强人所难。具体细则,可由外臣与大王指派之重臣,于朝后详细商议。今日,只需大王在此国书之上用印,以示信守承诺之决心。”
豆卢宽再次取出一卷帛书,上面已然写好了条款,只等待高桓权用印。
先前,大唐手握的是身为世子的高桓权用因的契约书,如今,算是两国正式交涉,自然需要高桓权用国印了。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