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催促着,让赶紧去正厅。
两个孩子在正厅门口相遇。
吉时已到,庄重的乐声响起。
李复和李韶两人也穿上一身淡雅的新衣,站在厅内,看着两个小小的身影在仆妇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那庄严的香案。
李睿走在前头,努力让自己不紧张,而赵硕则是紧紧跟在李睿身后半步的位置,亦步亦趋。
颜相时身着儒袍,面容清癯,坐在正厅主位上。
“拜师礼,始——”
李复率先上前,对着颜相时躬身一礼:“小儿顽劣,日后便有劳先生费心教导了。”
颜相时含笑还礼。
“殿下客气,老夫老夫定当尽心竭力。”
两个孩子上前按照指引,跪拜先师,叩首师长。
然后从身旁侍女端着的托盘上,双手捧起拜师茶,高高举过头顶,声音清脆:
“学生李睿,请老师用茶!”
颜相时笑容慈和,接过茶盏,象征性地饮了一口,然后放下。
赵硕同样,端起茶水,敬奉师。
“学生赵硕,请老师用茶。”
拜师茶饮毕,颜相时放下茶碗,伸手将两个孩子扶起来,温声说道:“起来吧。”
而后,颜相时身边的两个仆从各自捧着一个托盘,上置一管毛笔和一方砚台。
将两套笔砚郑重交给两个孩子,谆谆教诲:“今日赠你们两人笔砚,望你们从此勤勉向学,知书明理,修身立德,不负父母期望,亦不负韶华光阴。”
两个孩子双手接过,大声应和。
“是,老师,学生谨记。”
“礼成——”
随着司仪的高唱,厅内凝重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李复和李韶脸上露出了放松而喜悦的笑容,上前与颜相时寒暄致谢。
老赵躬身站在一旁,早已眼眶通红,强忍着不曾落泪。
李睿和赵硕开始每天跟着颜相时读书认字练字。
几日后,李泰的车驾来到了庄子上。
年前回到长安,如今,他要回到封地去了,临行之前,总要顺路来一趟的。
在宫中的时候便已经听说李睿正式拜颜相时为师,所以来的时候,也是带了不少礼物,专门给李睿的。
一番寒暄后,李泰命随从将礼物抬到厅中。
几只沉甸甸的礼箱打开,里面的物事琳琅满目,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
“王叔,婶婶,这是我从宫中挑出来,专门送给狸奴的。”
“上等的徽墨两匣,还有湖笔,至于纸张,庄子上的纸是最好的,小侄就不献丑了,另外,还有两方端砚,文房四宝,除却纸张之外,都齐全了。”
“另外,小侄还带来了两套书。”
“另外,小侄还带来了两套启蒙典籍,这是《仓颉篇》,这是《急就章》,都是宫里用的精校版本。”
“还有一些是小侄幼时读着觉得甚是有趣的杂家笔记和绘本图画,闲来翻翻,或能解闷。”
“待小侄到了扬州之后,定在当地好好搜罗些南边的奇珍异物、特产好书,一并给狸奴送来,也让他见识见识江南的风物。”
李复看着这份厚礼。
“青雀费心了,狸奴这会儿正在上课,得到中午,一会儿让他亲自谢谢你这位好兄长。”
李泰闻言,笑意盈盈:“王叔,自家人,就无须客气了,能赶上狸奴启蒙进学,也是一番运气,这点心意也算不得什么。”
“去年一年,小侄在扬州,对王叔这庄子上的风物,可是想念的紧,如今临行,只想着在王叔家多吃两道菜才行。”
李复闻言,哈哈大笑。
“放心放心,柳娘那边都准备着呢。”
李韶的脸上也挂着温婉的笑容。
“还是那句话,此番回扬州,路途遥远,多多保重,若是得闲,一定要经常写信回来,莫要像去年那般,一头扎进繁忙的事务当中,音讯稀疏,让长安这边的亲人担心。”
李泰嘿嘿一笑。
“婶婶放心,小侄知道了,这次回去,一定多写信。”
临近中午,李睿下课了,带着仆从来到了正厅这边。
厅堂外,春日暖阳正好,将庭院照得一片明亮。
李睿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廊下,看到李泰,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清脆地喊了一声:“青雀阿兄!”
青雀声,朝着李睿这边看过来,便见到像个脱缰的小马驹一样冲进来的李睿。
起身迎上前,弯下腰,张开手臂。
“哎!我们的小学子下课了?快过来让阿兄瞧瞧,跟着颜先生读书,是不是更有学问了?”
李睿跑到李泰跟前,仰着小脑袋,眼睛亮晶晶的,用力点了点头。
“今天学了三字经,我都会背一些了!”语气里带着点儿小骄傲。
“哦?这么厉害!”李泰十分配合地露出惊讶和赞赏的表情,轻轻捏了捏李睿的小脸蛋,“看来阿兄带来的那些笔墨纸砚和书本,正好能派上用场了。”
李复两口子看着一旁这俩孩子互动,脸上笑意就没淡过。
李韶柔声道:“睿儿,你青雀阿兄特意给你带了许多礼物,还不快谢谢阿兄。”
李睿这才注意到旁边摆放的礼箱,看到那些精致的文房用品和色彩鲜艳的绘本,眼睛瞪得更大了,小嘴微张,显然是欢喜极了。他连忙像模像样地对着李泰拱手,奶声奶气却格外认真地说:“狸奴谢谢青雀阿兄!”
“不谢不谢,”李泰笑着将他扶起,“只要狸奴好好用功读书,就是最好的感谢了。”
“好了,你们俩也别腻歪着了,偏厅那边午饭已经准备好了,净手吃饭吧。”李复催促着。
李泰起身,牵起李睿的小手,一行人一同走进偏厅,侍女端来铜盆布巾,洗过手后,众人落座。
说说笑笑间,侍女们开始鱼贯而入,将一道道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菜肴摆上桌案。
炙烤得外焦里嫩、滋滋冒油的羊肋排,撒着孜然与胡麻,香气霸道,学了一上午的狸奴,这会儿早就饿了,闻到这香味,也是胃口大开。
庄子里池塘新捞上来的肥鱼做了清蒸,荠菜、菘菜清炒,最是爽口。
席间自然也少不了庄子上清酿的米酒。
下午李泰要远行,米酒最是合适。
李韶招呼着李泰,让他莫要客气,这一桌,都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看着这满桌合心意的菜肴,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嗯,还是这么好吃。”李泰笑道:“在扬州日思夜想的。”
“等明年,带个厨子过去,今年就让柳娘从宫中挑个合适的人手,好好培养一番。”李复笑道:“去年倒是没有留意这件事。”
李泰摆了摆手。
“实际上到了那边,忙起来的时候,都是凑合。”
“再者说,若是真专门从长安带了厨子过去,排场是有了,但传到御史耳朵里,或是让地方官员百姓看了,会怎么想?会觉得我这个魏王,不是去镇守一方、处理政务的,而是去贪图享受的。这……实在是不合适。”
李韶闻言反驳,语气里带着几分心疼。
“这有什么不合适?厨子在厨房里忙活他的,你在外头忙你的正事,互不耽误。无非就是一日三餐,吃得顺口、舒心些罢了。”
“好好的一个人,总不能为了避嫌,连饭都吃不好,饿着肚子处理公务吧?那样身体怎么熬得住?”
“那边水土与长安不同,吃的就更要注意了。这事儿,你得听婶婶的,先别等明年,先从咱们宅子里挑个厨子,带过去,虽然手艺比不上柳娘,但是在宅子里这么长时间,比起外头的厨子,也是有点本事的。”
这宅子里,厨房里哪怕是给柳娘打下手的,跟着一块去扬州,也总比没有好。
至于舍不舍得离开庄子上。
三倍的月例,还有什么不舍得。
李泰在扬州,最让长安亲人挂心的,便是他能否适应当地的水土饮食。毕竟在众人印象里,扬州虽好,但除了几样精巧糕点闻名之外,正儿八经的菜肴,似乎远不如长安这边种类繁多、滋味厚重,更担心他吃不惯当地偏甜、偏淡的口味,亏待了身子。
李泰心中暖流涌动,他不再坚持,笑着妥协道:
“是是是,婶婶教训的是,是小侄考虑不周了。那……那就依王叔和婶娘的意思,劳烦柳娘帮忙物色个人选,要求也不高,能做些家常的、合口的饭菜便好,也不必太过张扬。”
“这才对嘛。”李复笑道,“身体是根本,吃好了,才有力气为你阿耶分忧,治理好扬州。”
下午,李泰稍作休息,也就带着一行人踏上了返回扬州的路途。
李复一家三口,在门口目送着队伍离去。
这一去,怕不是又要等到过年才相见。
去年中秋节,李泰斗待在扬州,不曾回来.......
这孩子也是个犟种,认定了一件事,就拿出十二分的认真去做,非要做成了不可。
庄子上的书院,近几日气氛格外的热烈,甚至盖过了春日的暖意。
书院里巨大的告示牌矗立在书院中心广场最显眼的位置。
上面张贴着由书院山长亲自签发的倡议书。
要问书院的山长是谁?
当今太上皇陛下!
正月二十那日,李渊来了一趟庄子上的书院,顺带着在行宫住了几日。
书院是正月十八开学,正月二十有考试。
考试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李渊就在书院露面了,书院广而告之,山长的人选,便是当今太上皇陛下。
有太上皇这块金字招牌,书院的地位瞬间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李渊的墨迹酣畅淋漓,告示标题赫然醒目。
此刻,这位身份尊崇无比的山长,亲自签发了倡议书,其标题赫然醒目,如同战鼓擂响在每个人的心头:
“响应朝廷,奔赴西海,以我之学,开拓万里!”
告示旁,围满了身着各色学院服饰的学子。
他们有的穿着利落的短打,袖口还沾着些许墨渍或泥土,是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学生;有的则穿着儒衫,但眼神中同样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倡议书的内容,是号召书院中工学院、农学院、乃至医学院、算学院等各分院的优秀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一支特殊的“西进支援团”,前往新设立的西海都护府,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之中。
朝廷三年灭两国,置新都护府两处,而这两处都护府,要牢牢的掌握在大唐手中,彻底成为大唐版图中的一块,只是占据了还不够。
要经营,要开发,要同化。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庄子,也传到了长安城中。
年初太上皇正式就任书院山长一职,虽说年前就已经放出了风声,可是正式就职这一日,茶楼饭肆之中,仍旧是议论纷纷,是长安城最热门的话题。
而现在,朝廷需要书院的学子。
尤其是分院的那些,有正儿八经真才实干的。
更是让人震惊了。
原来,朝廷如今,如此重视百工百业........
以前被人看不起的杂学,如今,真的有了用武之地。
学以致用!
李复站在书院的阁楼之上,在窗前,俯视着中央广场,看着底下那攒动的人头和激昂的景象。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李复喃喃自语,嘴角微微扬起。
至此,书院才彻底成型。
不过,仅仅只是学生的一腔热血,这是不够的。
西海都护府地处辽阔,环境艰苦,基础薄弱,要将那里真正纳入大唐的有效治理,并开发出来,绝非易事。
书院的学生不怕吃苦,但是也不能让人家只吃苦。
书院要对前往西部的学生纳入奖励补贴机制,这个要跟朝廷的区分开。
也就是,他们要领两份,一份是朝廷给的,一份是书院给的。
他们可以投身西部,但是朝廷要保障他们的家人在当地能够衣食无忧。
这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肯定。
书院这边,培育出来的学生去西部发光发热了,对于书院的名誉,也是一种有效提升,所以,书院也不能就放任不管了。
总之,要让学生们,没有后顾之忧。
总而言之,还是那个道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