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六月,蝉鸣撕开了盛夏的热浪,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已长至半人高,硕大的花盘追着日光转动,将广场染成一片明黄。陈砚站在合作社的了望塔上,手里握着望远镜,目光掠过连片的试验田——美洲区的玉米秆挺拔如剑,叶片在风中翻涌成绿浪;东北区引种的抗倒伏小麦正抽穗扬花,细碎的麦芒沾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陈城主,西北区的蔬菜大棚传来消息,第一批番茄和黄瓜已经成熟,戴维斯先生的光伏板供电稳定,棚内温度比露天低了五度,产量比预期高了三成!”林晚秋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上塔台,屏幕上是西北区农户采摘蔬菜的照片,红的番茄、绿的黄瓜堆成小山,农户们的笑容映在镜头里,格外鲜活。她指尖划过屏幕,又调出一份报表,“还有欧洲区的小麦粉订单,德国面包坊追加了五百吨,法国甜点店也发来新需求,想定制低筋小麦粉做马卡龙。”
陈砚放下望远镜,接过平板仔细翻看。报表里的数字一行行跳动,从西北区的蔬菜产量到欧洲区的面粉订单,每一组数据都藏着协作的成果。“让合作社的仓储组优先处理欧洲区的订单,低筋面粉的研磨参数让王师傅盯着,别出偏差。”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西北区的蔬菜先留一半给本地居民,剩下的通过冷链物流发往东北区和非洲区,东北区春播忙,非洲区雨季缺新鲜蔬菜,正好补上。”
林晚秋应声记录,转身去安排工作。陈砚重新举起望远镜,目光落在试验田西侧——那里是汤姆带领技术员搭建的玉米套种示范区,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大豆的藤蔓顺着玉米秆攀爬,既节省了土地,又能给土壤固氮。远远望去,绿得层次分明,透着勃勃生机。
“陈城主!快来看!”塔台下传来汤姆的喊声,他举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朝了望塔挥手,“我们在玉米地里发现了这个,像是以前农户留下的种植日记!”
陈砚快步走下塔台,汤姆已经翻开笔记本,纸页边缘有些破损,字迹却清晰可辨:“1998年夏,玉米遭了蚜虫,隔壁村的老张送来农药,才保住半亩地……2000年,跟县城合作社换了新种子,收成真比去年多了两袋……”字里行间满是对丰收的期盼,也藏着邻里间的互助温情。
“这不就是咱们现在做的事吗?”陈砚指尖拂过纸页,心里泛起暖意,“把这个笔记本送到文明博物馆展出吧,让大家知道,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协作’从来都是种地人最看重的事。”他转头对汤姆说,“玉米套种的技术数据整理好了吗?东北区的李建国昨天还打电话问,想在小麦收割后试种。”
汤姆立刻从背包里掏出一份文件夹:“都整理好了,里面标了不同土壤的种植密度和施肥周期,还有防病虫害的方法。我还拍了视频,李建国他们一看就懂。”他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对了!美洲区的农业大学想邀请苏城的技术员去讲课,主要讲抗倒伏小麦的培育技术,您看行吗?”
“当然行!”陈砚爽快答应,“让合作社的赵技术员带队,他经验丰富,还懂英语,跟那边沟通没问题。顺便让他带些小麦种子过去,让美洲区的学生也试试种植。”
两人正说着,一辆印着“全球医疗协作组”标志的救护车驶进合作社,车门打开,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抬着担架快步走来,担架上躺着一位面色苍白的老人。“陈城主,这是非洲区的农户,在移栽水稻时中暑了,还引发了旧疾,我们紧急送过来,想请苏城的医生帮忙诊治。”护送的护士急声说道。
陈砚立刻上前:“快送医疗站!让张医生亲自接诊,需要什么药品随时跟我提。”他看着救护车驶向医疗站,心里忽然想起卡伦——上次卡伦来苏城时提过,非洲区的医疗条件差,尤其是雨季,中暑、疟疾频发。“晚秋,你统计一下苏城医疗站的备用药品,挑些常用的抗疟药、退烧药,再准备些中暑药,明天跟蔬菜一起发往非洲区。”他对刚回来的林晚秋说,“再联系欧洲区的玛丽团长,问问他们能不能支援些医疗设备,比如听诊器、血压计,非洲区用得上。”
林晚秋刚记下,陈砚的手机就响了,是卡伦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卡伦站在稻田边,身后是绿油油的秧苗,远处的稻米加工厂已经初具雏形,工人们正在安装机器。“陈城主!加工厂的主体结构已经好了,王师傅说再过半个月就能试生产!”卡伦的声音里满是兴奋,他拿着手机转了个圈,让陈砚看加工厂的全貌,“还有,您寄来的秧苗成活率特别高,现在稻田里一片绿,阿米娜说,这是她见过最漂亮的稻田!”
陈砚看着屏幕里的稻田,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试生产时一定要让王师傅把好关,有问题随时跟我视频。对了,我们明天会寄些药品和新鲜蔬菜过去,你们注意查收。”
“太感谢了!”卡伦激动地说,“阿米娜还让我跟您说,她种的向日葵已经开花了,等花籽成熟,就寄给苏城的念念和小宇,让他们明年种。”
挂了电话,陈砚忍不住笑了——从苏城的向日葵种子,到非洲的向日葵花籽,这一来一回,不仅是种子的传递,更是情谊的延续。他抬头看向天空,阳光正好,风里带着麦香和花香,让人心里格外踏实。
下午,陈砚去木工坊看望林爷爷。木工坊里凉快,刨木声此起彼伏,几个年轻木工正围着一块大木头讨论,林爷爷则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刻刀,专注地雕琢着什么。“爷爷,德国那边有消息吗?”陈砚走过去,轻声问道。
林爷爷抬起头,眼里满是笑意,他放下刻刀,拿起身边的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把精致的木梳,梳背上刻着苏城的稻田和德国的樱花,两种图案交织在一起,格外和谐。“玛丽团长昨天发视频说,工作室已经准备好了,还特意给我留了靠窗的位置,能看到院子里的樱花树。”他拿起木梳递给陈砚,“这是我给德国木作师傅准备的礼物,让他们看看,咱们苏城的木作不仅有传统手艺,还能融进去自各地的特色。”
陈砚接过木梳,指尖触到细腻的木纹,心里满是感动:“爷爷,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等您从德国回来,咱们就举办‘全球木作技艺大赛’,让各地的匠人都来交流学习。”
林爷爷点点头,又拿起刻刀:“我也是这么想的,到时候我要好好跟年轻人们讲讲,木作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的传承,只有互相交流,才能把技艺传得更远。”
正说着,合作社的厨师匆匆跑进来:“陈城主,林爷爷,德国面包坊的汉森先生来了,他说带来了新做的全麦面包,想请你们尝尝!”
陈砚和林爷爷跟着厨师来到食堂,汉森正站在餐桌旁,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全麦面包,看到他们进来,立刻热情地迎上去:“陈城主,林爷爷,这是我用苏城的小麦粉做的全麦面包,还加了些向日葵籽,你们尝尝!”他说着,用刀把面包切开,麦香混合着向日葵籽的香味立刻散开,让人垂涎欲滴。
陈砚拿起一块面包,咬了一口,口感松软,麦香浓郁,还有淡淡的向日葵籽香味。“好吃!比上次的更有味道!”他忍不住称赞道。
汉森笑得眼睛都眯了:“这多亏了苏城的小麦粉好!我这次来,除了送面包,还想跟您商量,能不能长期供应低筋小麦粉,法国的甜点店也想要,需求量很大。”
“没问题!”陈砚爽快答应,“我们的小麦马上就要收割了,到时候会专门研磨低筋小麦粉,保证满足你们的需求。”
汉森高兴得拍手:“太好了!我就知道您会答应!等小麦收割时,我还要来苏城,看看你们的收割场面,肯定很壮观!”
傍晚,陈砚回到家,念念和小宇正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什么。“爸爸,你看!这是阿米娜姐姐的向日葵田,这是咱们的试验田,还有德国的樱花树!”念念看到陈砚,立刻举起画纸跑过来,纸上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趣。
小宇也举起画纸:“爸爸,我画的是卡伦叔叔的稻米加工厂,还有汤姆叔叔的玉米地,等明年,我还要画全球各地的田野,让所有地方都长满庄稼!”
陈砚蹲下身,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心里满是欣慰。他抬头看向院子里的向日葵,花盘已经开始饱满,再过不久,就能收获花籽了。他想起非洲的阿米娜,想起德国的玛丽,想起全球各地的伙伴们,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等秋天丰收时,在苏城举办“全球丰收节”,邀请各地的伙伴来参加,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写“全球丰收节”的计划。他在文档里写道:“丰收节期间,举办农产品展、木作展、美食节,让各地的伙伴展示自己的成果;组织大家去试验田参观,交流种植技术;还要让念念和小宇他们表演节目,让孩子们也感受协作的快乐……”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期待,每一个计划都藏着对未来的憧憬。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桌上,温柔而明亮。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计划,忽然想起了汤姆发现的那本种植日记,想起了日记里写的“邻里互助,才能丰收”。他知道,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苏城还是全球各地,“协作”永远是丰收的关键,也是人类文明复苏的希望。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通讯塔。信号指示灯规律地闪烁着,将苏城的消息传向全球,也将全球的情谊带回苏城。风里带着夜的清凉,还有田野里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平静。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满是信心——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丰收的期待,在盛夏的田野里,默默耕耘,等待着秋天的硕果累累。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把“全球丰收节”的计划发给了全球联络群,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的回复。非洲区的卡伦说,要带阿米娜一起过来,还会带来非洲的特色农产品;欧洲区的玛丽团长说,会组织木作师傅来参加木作展,还会带来德国的面包和法国的甜点;美洲区的汤姆说,要带玉米和大豆的种子,跟苏城的伙伴们交流种植技术;东北区的李建国说,会带新收获的小麦,让大家尝尝东北小麦的味道……
看着群里的消息,陈砚忍不住笑了。他走到广场上,看着阳光下的向日葵,花盘正朝着东方,仿佛在迎接新的希望。他知道,这个夏天,他们会在田野里继续耕耘;这个秋天,他们会在苏城一起丰收;而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协作的情谊,让人类文明的种子,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