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点’在动?”
张倩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林溪和苏晚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什么东西会“动”?是指位置在移动,还是状态在改变?这模糊的讯息非但没有带来 clarity,反而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顾临的深夜到访和隐晦警告,如同在宿舍里投下了一颗无声的炸弹。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暗流汹涌。林溪将那张写着电话号码的卡片塞进了书架最底层,仿佛那是什么不祥之物。她无法完全相信顾临,但也不敢轻易无视他的警告,尤其是在自身力量如此渺小的时候。
苏晚加强了对宿舍网络和周边电子信号的监控,试图捕捉任何异常,但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无论是“镜域”的残留波动,还是那神秘邮件发送者的踪迹,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方显然极其谨慎。
唯一的突破口,似乎依旧在张倩身上。但她之后的状态又变得极不稳定,时而昏睡,时而惊醒,再也无法提供关于“锚点”或“回响”的清晰信息,只是偶尔会惊恐地重复“它在看着我们”之类含糊的话语。
线索似乎再次中断。林溪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中打转,每次以为找到出口,却发现只是另一面冰冷的墙壁。
焦躁和无力感如同藤蔓般缠绕着她。她翻开姐姐林清失踪前送给她的最后一本笔记——一本看似普通的、关于量子物理前沿理论的科普读物。姐姐曾说,如果她对这个世界感到困惑,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藏着理解世界的“另一种语言”。
过去,林溪只是囫囵吞枣地看过,对那些艰深的术语一知半解。但此刻,在接触了“镜域”、“裂痕”、“规则”这些超自然概念后,她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起这本书。
姐姐的研究方向涉及现实的基本结构。她的失踪,以及她留下的这面作为“钥匙”和“门”的镜子,是否与她所研究的物理规律有关?书里会不会藏着什么?
她几乎是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注释,任何一个图表。苏晚也暂时放下了代码,拿起另一本姐姐留下的数学手稿,试图从逻辑和模型的角度寻找蛛丝马迹。
时间在静默的翻阅和偶尔的讨论中流逝。窗外天色由暗转明,又由明转暗。
“这里。”第三天下午,苏晚突然开口,打断了林溪的沉思。她指着数学手稿某一页边缘,一串用极细的笔迹写下的、看似是随机排列的希腊字母和数字符号。“这串符号的排列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数学公式或推导过程,像是随手涂鸦。但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有某种规律。”
林溪凑过去看,那些符号夹杂在复杂的微分方程之间,确实显得格格不入。她心中一动,立刻拿起那本科普读物,快速翻找起来。
果然!在书中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章节末尾的空白处,她也发现了类似的、用极细笔迹留下的符号标记!有些是希腊字母,有些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甚至还有几个类似镜子上那种神秘花纹的变体!
“这不是涂鸦!”林溪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这是姐姐留下的信息!一种……只有我或者像她一样的人才可能注意到的密码!”
两人立刻将所有发现的符号整理出来,抄录在一张白纸上。符号总数不多,但排列似乎毫无逻辑。
“可能是替换密码,或者基于某种特定算法的编码。”苏晚尝试了几种常见的密码学方法,但都无法解读出有意义的句子。
林溪凝视着那些熟悉的希腊字母和略显眼熟的花纹变体,脑中飞速运转。姐姐最擅长的领域……现实结构……“另一种语言”……镜子……规则……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苏晚!试试看用‘规则’的思路来解读!”林溪急切地说,“姐姐说过,这本书里藏着‘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能不是人类通用的密码学,而是……描述‘镜域’规则的语言!”
她指着其中一个类似镜子背面花纹变体的符号:“这个!在《美颜守则》的纸条背面,那个夹层附近,有一个非常相似的花纹!我当时没在意!”
苏晚眼中精光一闪,立刻调出之前拍摄的镜子高清照片,放大细节进行比对。果然,有几个符号与镜子上的雕花细节存在微妙的对应关系!
“假设这些符号代表‘镜域’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或‘规则单元’。”苏晚快速构建着模型,“那么这串密码,可能是在描述一个‘规则序列’或者一个‘坐标’!”
她们以镜子花纹作为基础参照,结合希腊字母在物理中常代表的含义(如λ代表波长,ψ代表波函数,w代表角速度等),尝试赋予这些符号特定的意义。过程极其艰难,如同在解读外星文字,很多含义只能靠猜测和逻辑推演。
“这个符号,形态稳定,带有‘锚定’的花纹特征,可能代表‘稳定’或‘固定’……”
“这个希腊字母θ,在物理中常代表角度,结合它旁边的箭头符号,可能意味着‘偏移’或‘转向’……”
“这个花纹变体,与镜柄宝石周围的纹路相似,可能指向‘能量核心’或‘源头’……”
她们不眠不休地工作了整整一夜,桌上堆满了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窗外晨曦微露时,一个极其简练、但似乎能读通的“句子”被拼凑了出来。
其核心含义,指向一个明确的指令和一个地点:
【稳定之锚,已偏移。循光之痕,溯源于始。地点:大学图书馆,南区,第四密集书库,索书号:b-113.14】。
“稳定之锚……”林溪喃喃道,心脏狂跳起来,“这指的是那个‘锚点’吗?姐姐说它‘已偏移’!这和倩倩听到的‘锚点在动’对上了!”
“循光之痕,溯源于始……”苏晚沉思,“‘光之痕’可能指某种能量轨迹,或者……特定的光线条件?‘源于始’指向源头。图书馆,b区密集书库,那个索书号……”
她立刻在图书馆线上系统查询这个索书号。
结果显示——《视错觉与认知边界:人类视觉系统的局限性研究》,作者:陈明远教授。出版年份:1998年。馆藏状态:在库,但位于闭架密集书库,需预约调阅。
陈明远教授?林溪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1998年出版,关于视错觉和认知边界……”苏晚快速检索着这位教授的信息,“陈明远,认知科学领域的先驱,已于五年前退休。他后期的研究……涉及了一些颇具争议的领域,比如集体潜意识与感知阈值的交互影响,曾被主流学界认为是‘过于靠近玄学’。”
一个研究认知边界和视觉局限的退休教授,在近二十年前出版的着作,竟然被姐姐用隐藏的密码指向,并且与“稳定之锚”相关联?
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
“我们必须去找到这本书!”林溪站起身,眼中燃烧着找到方向的火焰。这是姐姐跨越时空留下的、明确无误的指引!
“需要预约,而且密集书库需要工作人员入库提取,我们无法自行翻阅。”苏晚提醒道,“过程可能会留下记录。”
“顾临可能也在监控图书馆的异常访问记录……”林溪想到了这一点,但随即下定决心,“管不了那么多了!这是姐姐留下的线索,我必须去!我们可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比如课程论文需要参考早期文献。”
两人迅速商议了一个计划,由林溪以历史系学生研究“中世纪视觉符号学”为由,预约调阅这本书。苏晚则负责在外部策应,监控可能出现的异常。
当天下午,林溪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学校那座宏伟而安静的图书馆。办理预约手续时,工作人员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只是告知她闭架书库的书籍需要等待半小时左右。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林溪坐在阅览区的座位上,感觉每一秒都像是被拉长了。她不时环顾四周,总觉得暗处有眼睛在盯着自己,是顾临?还是别的什么?
终于,工作人员将一个贴着索书号标签、积着薄灰的深蓝色书册递到了她手中。
书很旧,封面是那种老式的硬壳装帧,纸张泛黄,散发着樟脑和旧纸张混合的气味。
林溪深吸一口气,拿着书走到一个靠窗的、相对僻静的位置坐下。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
扉页之后,是目录和常规的章节内容。她快速浏览着,书中的内容确实是关于视错觉和认知科学的,虽然角度独特,但看起来似乎……很正常?
难道姐姐的密码指向的,仅仅是这本书的知识内容?不对,肯定有什么特别之处!
她想起密码中的“循光之痕”,开始仔细检查书的物理状态。她轻轻捻动书页,对着窗户的光线查看是否有水印或夹层。没有。她检查书脊和封皮内侧,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以为是自己解读错误时,她的指尖在翻过某一页时,感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异样的阻力。
不是书页粘合,更像是……某种极其细微的能量涟漪?
她屏住呼吸,再次翻回那一页。那是书中介绍一种特殊“光影栅格”视错觉的插图页。插图上印刷着密集的黑白线条。
她尝试着,将书页微微倾斜,让下午的阳光以某个特定的角度照射在那些黑白线条上。
奇迹发生了。
在特定的光线角度下,那些原本杂乱的黑白线条,竟然因为光影的相互作用和视觉暂留效应,在她的视网膜上,叠加、重构成了另一幅完全不同的、散发着微弱莹蓝光泽的图案!
那图案,并非印刷上去的,而是由光线“编织”而成的、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能量结构图!
其形态,与她之前感知到的、那个空间“凹陷”处的隐形拓扑结构,惊人地相似!但更加完整,更加稳定,核心处还有一个清晰的光点标记,仿佛在指示着什么。
而在图案的下方,由同样原理构成的、散发着微光的字迹缓缓浮现:
【初始锚点校准图。密钥:林溪。触碰以验证。】
林溪的呼吸在这一刻停止了。
她看着那悬浮在书页之上、由光线构成的虚幻图案,以及那个清晰无比地写着她自己名字的提示。
姐姐不仅预见到了她会找到这里,甚至……为她准备了专属的“密钥”!
她颤抖着,伸出食指,缓缓地、坚定地,点向了那个散发着莹蓝光泽的能量结构图的核心。
喜欢镜域:无序宣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镜域:无序宣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