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向刘掌柜提出学针灸后,沈清辞便将更多心思扑在了医术上。每日清晨,她先将药铺的药材整理妥当,上午跟着刘掌柜学习针灸穴位图谱,下午则在刘掌柜的指导下,用银针在草药人上练习手法,晚上还会挑灯研读《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的篇章,常常读到深夜。
刘掌柜见她学得刻苦,也毫无保留。他不仅详细讲解人体三百六十多个穴位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还亲自示范进针、捻针、出针的手法,从“提插补泻”到“捻转补泻”,每一个细节都耐心指导。沈清辞学得认真,往往刘掌柜示范一遍,她便能记住七八分,再加上反复练习,没过多久,就已能准确找到常见穴位,手法也渐渐熟练起来。
这日上午,药铺里来了个老妇人,捂着肩膀喊疼,说是夜里睡觉受了凉,肩膀又酸又麻,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刘掌柜给老妇人把了脉,对沈清辞说:“阿辞,这是风寒湿痹症,用针灸治疗效果最好。你试试?”
沈清辞心里一紧,有些犹豫——这是她第一次给真人针灸,怕自己手法不当,伤到老妇人。
刘掌柜看出她的紧张,鼓励道:“别怕,我在旁边看着你。你先找准肩井、肩髃、曲池这几个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慢慢进针。”
沈清辞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她先让老妇人坐在椅子上,露出肩膀,然后用酒精棉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再拿起银针,凝神静气,缓缓将银针刺入肩井穴。进针时,她手腕微微用力,按照刘掌柜教的手法,轻轻捻转银针。
老妇人起初有些紧张,可随着银针刺入,只觉得肩膀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酸胀感,之前的疼痛感竟渐渐减轻了。“姑娘,你这针一扎,我肩膀好像没那么疼了!”老妇人惊喜地说。
沈清辞心里一喜,又在肩髃、曲池两个穴位分别下针,同样用捻转手法刺激穴位。半个时辰后,她按照刘掌柜的指示,慢慢将银针拔出,用酒精棉按压针孔。
老妇人活动了一下肩膀,笑着说:“真的不疼了!胳膊也能抬起来了!阿辞姑娘,你这针灸手艺真厉害!”
刘掌柜也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穴位找得准,手法也稳,比我当年学的时候进步快多了!”
得到刘掌柜和老妇人的认可,沈清辞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也更有信心了。从那以后,只要有适合针灸的病人,刘掌柜都会让沈清辞尝试,而沈清辞也没再让人失望,无论是治疗头痛、腰痛,还是风寒感冒,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随着针灸手艺越来越熟练,沈清辞在云溪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镇上的人来找她看病,连周边村子的人也慕名而来,回春堂的生意比之前红火了好几倍。刘掌柜乐得合不拢嘴,对沈清辞愈发倚重,甚至把药铺的账本也交给她打理。
这日傍晚,张老爷带着一个穿着官服的中年男人来到药铺,笑着对沈清辞说:“阿辞姑娘,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县里的王县令。他最近总头疼,吃药也不见好,我就带他来你这试试针灸。”
沈清辞连忙躬身行礼:“见过王县令。”
王县令看着沈清辞,有些惊讶:“张兄说的就是你这个小姑娘?你真会针灸?”
张老爷笑着说:“王县令,你可别小瞧她,我的命都是她救的!她的针灸手艺,比城里的老大夫都厉害!”
王县令半信半疑,坐下后,对沈清辞说:“那你试试吧,我这头疼的毛病,都快折磨我半个月了。”
沈清辞给王县令把了脉,又询问了症状,得知他是因为连日处理公务,熬夜劳累,导致肝火旺盛,引发的头痛。她便决定在百会、风池、太冲三个穴位进行针灸,以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她熟练地消毒、下针,手法轻柔却精准。王县令起初还很紧张,可随着银针刺入,只觉得头部传来一阵清凉感,之前的胀痛感渐渐消失。半个时辰后,沈清辞拔出银针,王县令活动了一下脖子,惊喜地说:“真不疼了!姑娘,你这手艺真是神了!”
沈清辞笑了笑:“县令大人过奖了,只是对症治疗而已。我再给您开一副清肝明目的方子,您回去按时喝,注意休息,头疼的毛病就不会再犯了。”
王县令连忙点头,接过方子,对沈清辞赞不绝口:“姑娘不仅医术高明,还这么年轻,真是难得!以后我身边要是有人不舒服,一定介绍来你这!”
等王县令和张老爷离开后,刘掌柜对沈清辞说:“阿辞,你现在可是咱们云溪镇的名人了!连县令都对你赞不绝口,以后咱们药铺的生意就更不用愁了!”
沈清辞笑了笑,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她的第一步。她现在接触到的人,从乡绅到县令,都是她积累人脉的机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结识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能为以后回到京城、救出母亲、查清真相打下基础。
晚上,沈清辞躺在小屋里,拿出母亲的信,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她在心里对母亲说:“娘,我现在越来越强了,我已经学会了针灸,还认识了县里的县令。您再等等我,用不了多久,我一定会想办法救您出来,为咱们家报仇!”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沈清辞的脸上,她的眼神坚定而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喜欢沈氏女自救录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沈氏女自救录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