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寺不大,院落里种着几棵古松,青砖铺就的地面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山间的草木气息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绪安宁。
住持领着沈清辞走到一间偏房,推开房门:“施主暂且住在这里吧,里面有干净的布衣,你先换身衣裳,我让小和尚去给你准备些吃食和伤药。”
“多谢住持师父。”沈清辞躬身道谢,走进偏房。房间不大,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却收拾得十分干净。她拿起床上的布衣,是粗布材质,却柔软干净,比她身上这件破洞的衣裳好多了。
换衣裳时,沈清辞才发现身上的伤口比想象中更多——胳膊被树枝划了好几道血痕,膝盖也磕破了,脚底板的水泡磨破了,渗出的血水把袜子都浸湿了。她咬着牙,轻轻擦拭伤口,疼得额头直冒冷汗。
刚换好衣裳,小和尚就端着一碗粥和一碟咸菜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小布包:“施主,这是住持师父让我给你送的粥和伤药,你快趁热吃吧。”
沈清辞接过粥碗,碗里的粥是杂粮熬的,冒着热气,香气扑鼻。她端起碗,小口小口地喝着,温热的粥滑过喉咙,暖了她的胃,也暖了她的心。这是她自从离开青溪镇后,吃的第一顿热饭。
吃完粥,小和尚又帮她拿来一盆温水,让她清洗伤口。沈清辞打开布包,里面是一瓶药膏和一些干净的布条,药膏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应该是寺里僧人自己熬制的。她小心翼翼地将药膏涂在伤口上,清凉的感觉瞬间缓解了疼痛,然后用布条轻轻包扎好。
收拾好后,沈清辞走出偏房,想去谢谢住持。刚走到大殿门口,就看到住持正在打坐,她便站在门口,静静等候。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住持才缓缓睁开眼,看到沈清辞,笑着说:“施主身体好些了吗?”
“好多了,多谢住持师父的收留和照顾。”沈清辞躬身道,“不知住持师父能否告知,这静心寺附近可有城镇?我想找个地方落脚,找份活计。”
住持沉吟片刻,说道:“往东边走约莫一天的路程,有个云溪镇,比青溪镇大些,也更繁华,施主可以去那里看看。只是山路难走,施主身上还有伤,不如在寺里多住几日,等伤口好些了再出发。”
沈清辞心里一喜,连忙道谢:“多谢住持师父告知!若是方便,弟子想在寺里多住两日,等伤口好些了再走,不会给寺里添麻烦的。”
“施主不必客气,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能帮到施主,也是贫僧的缘分。”住持笑了笑,“寺里平日里也有些活计,比如打扫院落、清洗袈裟,施主若是不嫌弃,可以帮忙做些,也算是报答寺里的收留之恩。”
“弟子愿意!”沈清辞连忙答应,她知道不能白住,能帮寺里做些活计,心里也踏实些。
接下来的两天,沈清辞便在静心寺住了下来。她每天清晨起来,帮着小和尚打扫院落、挑水,上午跟着住持学习抄写佛经——住持说抄写佛经能让人静心,沈清辞也确实觉得,在抄写佛经时,心里的焦虑和不安会减轻许多。下午她就坐在院子里的古松下,翻看王掌柜借给她的药书,巩固自己的草药知识。
住持偶尔会和她聊几句,却从不多问她的过去,只是偶尔会说些人生道理,比如“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磨难,只要心怀善念,坚守本心,终会渡过难关”。这些话,像一股暖流,慢慢抚平了沈清辞心中的伤痛。
第三天清晨,沈清辞的伤口已经好了许多,能正常走路了。她收拾好自己的布包,走到大殿,向住持告别:“住持师父,弟子的伤口已经好多了,今日想启程去云溪镇。多谢您这几日的照顾,弟子永世不忘。”
住持递给她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个馒头和一小瓶伤药:“施主路上用吧。云溪镇虽繁华,但人心复杂,施主此去,一定要多加小心,保护好自己。若是遇到困难,也可再回静心寺来。”
沈清辞接过布包,眼眶瞬间红了,她深深鞠了一躬:“多谢住持师父!弟子若有机会,一定会回来探望您!”
说完,她背着布包,走出静心寺。清晨的阳光洒在山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沈清辞回头看了一眼静心寺,然后转身,朝着东边的云溪镇走去。
她知道,前方的路依旧充满未知,但她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和害怕。在静心寺的这几日,让她学会了平静地面对磨难,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她握紧了布包里的玉佩,心里默念着:爹,娘,兄长,我会好好活下去,努力变强,等我查清真相,一定会为你们报仇!
太阳渐渐升高,沈清辞的脚步也越来越坚定。她相信,只要她不放弃,终会到达云溪镇,找到新的落脚点,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
喜欢沈氏女自救录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沈氏女自救录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