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黑角楼的月芳菲

首页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校花的贴身狂少明末求生记无敌天下神武天帝我在现代留过学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带着淘宝去抗日许你盛世安宁谍海王牌崇祯本纪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黑角楼的月芳菲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文阅读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txt下载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1章 金陵疑案,扑朔迷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巳时,应天府的雪终于停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皇宫的红墙黄瓦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晕。奉天殿内,朱元璋正与朱棣及六部大臣商议南征云南后续的粮草调配事宜,殿外突然传来内侍的通报:“陛下,天幕开播了!”

众人闻言,纷纷停下议事,目光齐刷刷投向殿外的天空。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折子,起身走到殿门口,朱棣与大臣们紧随其后。只见天空中白光乍现,熟悉的天幕缓缓展开,这一次,它将披露朱棣进入金陵后如何依规继位,以及那些被野史扭曲的历史真相。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金陵城的全景。画面中,金川门缓缓打开,朱棣率领少量亲卫进入城内,街道两旁的百姓或跪地迎接,或远远观望,神色复杂。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事实上,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并未急于前往皇宫登基,而是只停留了一小会儿,便安排士兵全城搜捕建文朝的奸臣——这既是为了清除政敌,也是为了稳定金陵的秩序;同时,他还暗中派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以防后患。做完这些安排后,朱棣便率领部分兵力,退到了城外的龙潭驻扎。”】

【画面切换到龙潭的燕军大营。朱棣坐在营帐内,与朱能、邱福等将领商议。旁白继续说道:“朱棣此举,并非胆怯,而是在等待南京群臣的劝进。他深知自己是以‘靖难’为名起兵,本质上仍是‘反叛’身份,若贸然登基,定会遭到天下人非议。因此,他必须做好舆论铺垫与礼仪准备,让自己的继位显得名正言顺。”】

【镜头转向泗州城外的一处村落。朱棣身着便服,与当地的耆老们围坐在一起,神情庄重地指天誓日:“诸位父老乡亲,本王起兵,并非为了争夺皇位,而是为了诛杀方孝孺等奸臣,清君侧,靖国难!如今奸臣未除,建文帝下落不明,本王定当不负众望,还天下一个太平!”耆老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有的甚至跪地叩拜,称赞朱棣“仁厚”。旁白解释道:“朱棣对耆老宣誓,既是为了争取民间的支持,也是为了强化‘诛奸臣’的舆论导向,掩盖自己‘争皇位’的真实目的——这是他继位前舆论准备的重要一步。”】

【画面转为一座红墙绿瓦的古代庙宇,镜头从庙门缓缓向上移动,掠过朱漆立柱、飞檐斗拱,最终定格在庙顶的琉璃瓦上。字幕浮现:“为了让继位流程符合礼制,朱棣甚至做出了‘自绑’的举动——他将自己捆绑起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不得已才继承大统’的姿态。要知道,即便是历史上公认得国最正的刘秀、朱元璋,登基时也需遵循一整套流程与礼仪规制,更何况是朱棣这般‘反叛’出身的帝王?”】

【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嘲讽:“有人说朱棣‘急不可耐想登基’,甚至调侃他‘脑子被金川门夹扁了’,这显然是文人的臆想。朱棣的每一步动作,都严格遵循礼制,等待群臣劝进、做好舆论铺垫、完成礼仪准备,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继位合法化——他比谁都清楚,‘名正言顺’对一个帝王有多重要。”】

看到天幕上朱棣进入金陵后的一系列操作,奉天殿内的大臣们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王弼苦笑,这种东西也能拿上来当正史:“明知自己‘反叛’出身,却耐心等待群臣劝进,做好舆论与礼仪准备,既避免了天下人非议,又让继位显得名正言顺。相比之下,杨荣劝诫的故事,简直堪比殿下被高丽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曹国公李文忠也点头附和,对于这些野史,他的仇恨或许比朱棣还深:“是啊!汉高祖和陛下得国最正,登基时仍需遵循礼制,何况殿下?‘自绑’之举虽有作秀之嫌,却也体现了殿下对礼制的重视,这正是为了稳固民心,让天下人认可他的皇位。”

郭英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佩服:“之前听杨荣劝诫还以为殿下进入金陵后会直接登基,没想到竟如此谨慎。看来,殿下早就想好了继位的每一步,从搜捕奸臣、寻访建文帝,到退驻龙潭、争取耆老支持,环环相扣,实在高明。”

文臣队列中,李善长看着天幕上朱棣对耆老宣誓的画面,对着身边的宋濂叹道:“殿下的准备做得真是到位!‘诛奸臣’的口号既师出有名,又能争取民心,让百姓误以为他起兵是为了天下太平,而非争夺皇位——这般造势,实在难得。”

宋濂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礼制对帝王而言,确实至关重要。若是贸然登基,定会被冠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日后治理天下也会困难重重。殿下遵循礼制,等待劝进,正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让自己的皇位合法化。”

陈迪则看着天幕上的庙宇画面,轻声道:“‘自绑’之举虽看似夸张,却也符合礼制中帝王继位的惯例。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登基前也曾多次推辞群臣劝进,咱们的洪武陛下登基前也需祭天告祖,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天命所归’,而非个人野心。殿下此举,正是效仿先贤,让继位流程更具正统性。”

朱元璋站在殿门口,看着天幕上的内容,眼中满是欣慰。他对着身边的朱棣低声道:“老四,你做得对。帝王继位,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你能耐心等待劝进,做好舆论与礼仪准备,说明你已经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帝王了。”

朱棣躬身行礼:“父皇教诲,儿臣不敢忘。若是贸然登基,定会引发天下大乱,儿臣此举,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天幕画面一转,浮现出《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建文帝与方孝孺的一段文字,文字内容为:“在高资港战役前夕,朱允炆一边假借和朱棣和谈的名义,遣散所谓的被朱棣指明的奸臣,还有他们的亲族同事学生,当然也包括方孝孺的亲戚学生,朱允炆呢假装遣散他们,同时交代他们赶紧到周边募兵,不惜代价也要继续压榨兵力,继续和燕军斗争到底……无论后来如何,至少此时的朱棣达到了他的目的,顺利地过了江,下一步就是进城了,可这最后的一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的京城是由富商沈万三赞助与明朝政府一同修建的,城墙都是用花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成,十分坚固。而城内还有十余万军队,要想攻下谈何容易!城内的朱允炆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拒绝了逃往南方的决定,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坚守城池。这位方孝孺实在是个硬汉,当朱允炆怕守不住,向他询问如果城池失守该当如何时,他竟然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方孝孺虽是书生,一生未经刀兵,但大难临头却有铮铮傲骨,可佩!可叹!”】

【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严肃:“这段记载存在多处谬误,今日便逐一勘误,还原历史真相。首先是沈万三赞助修建金陵城墙的说法——根据《沈荣墓志铭》记载,朱元璋抵达金陵之前,沈万三的儿子沈荣已在元朝末年参与修建聚宝门(今中华门)的部分工程,而沈万三本人在当时早已去世多年。沈荣在洪武九年时已七十多岁,朱元璋建国时的年龄,甚至比沈荣还小——由此可见,沈万三根本不可能在明朝建国后赞助修建城墙,所谓‘沈万三赞助修城墙’,完全是后世野史的编造。”】

【画面中,《沈荣墓志铭》的拓片被放大,其中一段文字清晰可见:“荣父富(即沈万三),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佑,始徙苏……荣生于元大德十年,卒于明洪武九年,享年七十有一。”旁白解释道:“这段墓志铭明确指出,沈万三的儿子沈荣死于洪武九年,享年七十一岁,由此推算,沈万三至少在元朝末年便已去世。而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建立明朝,此时沈万三早已离世,怎会赞助修建明朝的城墙?所谓‘花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城墙’,确实是金陵城墙的特点,但与沈万三无关,完全是明朝政府组织修建的。”】

【“其次是金陵城内有十余万军队的说法,”旁白继续说道,“这更是无稽之谈。根据《明实录》记载,永乐朝全盛时期,全国精锐兵力也不过二十余万,且需分驻各地,一次性能调出的作战士兵仅十万出头。金陵内城面积有限,根本无法容纳十余万军队;更何况,建文朝经过灵璧、淮河、高资港等战役,精锐野战部队已损失殆尽,城内剩余的多是临时招募的壮丁,总数不足三万,且毫无战斗力——所谓‘十余万军队’,是明朝中期野史为了夸大建文朝的‘抵抗力度’,刻意编造出来的谎言,甚至被错误地录入《明史》,误导了后世。”】

【画面切换,展现金陵内城的俯瞰图。图中,内城街道狭窄,房屋密集,仅有几处空旷的广场与军营。旁白补充道:“从地理空间来看,金陵内城总面积不足三十平方公里,除去皇宫、官署、民居、商铺,剩余的空间根本无法容纳十余万军队驻扎。若是真有十余万军队,士兵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更不用说操练与作战了——这一说法,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地理常识。”】

【“最后是方孝孺‘劝建文帝死社稷’的说法,”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嘲讽,“根据《奉天靖难记》记载,建文帝在高资港战役后,早已惊慌失措,多次想要逃往南方,是方孝孺等人以‘坚守待援’为由,强行将他留在金陵。而所谓‘劝建文帝死社稷’,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完全是后世文人为了塑造方孝孺‘忠臣’形象,刻意编造的故事。”】

【画面中,《奉天靖难记》的一段文字被放大:“建文帝闻高资港兵败,大惧,欲弃城走。方孝孺、练子宁等固留之,曰:‘陛下当坚守京城,待四方援兵至,可复败燕军。’建文帝从之,遂命人加固城防,招募壮丁。”旁白解释道:“这段记载明确指出,建文帝想要弃城逃跑,是方孝孺等人强行挽留,而非方孝孺‘劝他死社稷’。所谓‘即使守不住,皇帝当死社稷’,完全是文人的臆想,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方孝孺之所以被后世吹捧,不过是因为他在朱棣登基后拒绝合作,被朱棣处死,文人便将他塑造成‘忠臣典范’,甚至不惜编造谎言,篡改历史。”】

【“更可笑的是,”旁白补充道,“《明朝那些事儿》中还提到‘朱棣连济南都攻不下,何况京城’,这也是错误的。朱棣之所以没有攻下济南,是因为他根本不需要攻坚,济南的战略地位也没那么重要,且当时朱棣的目标是快速南下,而非攻坚;而金陵城虽坚固,却因守城兵力不足,加上李景隆、谷王开门投降,燕军不费一兵一卒便进入城内——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这些谬误,充分说明作者当年明月在撰写时,并未仔细考证史料,而是随意引用野史,导致历史真相被严重扭曲。”】

天幕播放完对野史的勘误后,奉天殿内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指责野史的荒谬,为历史真相被扭曲而惋惜。

作为朱棣的老丈人,徐达气得脸色铁青,重重地拍了一下殿柱:“简直是岂有此理!沈万三早已去世,竟被说成是赞助修城墙;金陵城内明明只有几万壮丁,却被夸大成十余万军队;方孝孺一个废物,明明是强行挽留建文帝,却被塑造成‘劝死社稷’的忠臣——这些野史编撰者竟不惜篡改历史,误导后人,抹黑陛下与殿下,实在可恶!”

李文忠也怒不可遏:“就是!建文朝的野战精兵早已被殿下悉数歼灭在白沟河、藁城、灵璧等地,现在哪里来的十余万军队?撑死了几万人,这完全是谎言!还有方孝孺,明明是耽误了建文帝逃跑的时机,却被吹捧成‘忠臣’,这般颠倒黑白,实在让人不齿!”

郭英皱着眉头,语气沉重:“最可怕的是,这些谎言竟然还被作为正史,让后人误以为这就是真相。若是不加以纠正,再过几百年,恐怕没人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了。”

文臣队列中,李善长脸色尴尬,但又有一丝好奇——《明朝那些事儿》,天幕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这本书了,到底写了什么让天幕如此愤怒。

宋濂躬身行礼,语气诚恳:“陛下,臣以为。身为史官,本应辨别史料真伪,却受到野史影响,未能及时纠正,助纣为虐,一错再错。今日天幕勘误,让臣明白,对修史必须严谨,不可随意引用未经考证的史料。日后史官修订史书,需逐一核对官方史料,将野史中的谬误全部剔除。”

朱元璋站在殿门口,看着天幕消失的方向,脸色阴沉。他最痛恨的,就是有人篡改历史,混淆黑白,污蔑他和他的后继之君的名声。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端起茶杯,却没有喝,只是看着杯中漂浮的茶叶,语气沉重:“老四,今日天幕让咱明白,历史传承比咱们想象的还要艰难。野史谣言就像杂草,只要稍有不慎,就会疯狂生长,掩盖真相。若是咱们不加以清理,日后大明的历史,恐怕会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朱棣走到朱元璋身边,轻声道:“父皇,您不必过于担忧,咱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更何况,还有天幕,它能披露被掩盖的真相,让野史谣言不攻自破。”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是啊!天幕真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历史的真相,也能照出野史的荒谬。若是天幕能一直存在,或许大明真的可以万年。”

朱元璋的话音落下,奉天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殿外风吹过宫灯的轻微声响。朱棣垂手立于龙椅之侧,望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父亲从乞丐到帝王,一生征战无数,晚年最牵挂的,莫过于大明江山的传承与历史的清白。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想与您商议。今日天幕勘误方孝孺与沈万三的谬误时,儿臣便想到,日后儿臣百年之后,那帮文臣笔下,恐怕也不会给儿臣什么好形象。毕竟儿臣是以靖难之名起兵,虽说是清君侧,可在文人眼中,终究是‘以下犯上’。他们若想抹黑儿臣,怕是会编造出各种离奇的故事,就像……就像后世有人传李世民霸占弟妹杨氏那般荒谬。”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微一挑,放下手中的茶杯,沉声道:“你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虽说开创了贞观之治,可文人对他的非议从未断过。至于霸占弟妹杨氏的说法,咱也曾听史官提过几句,说是把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杨氏纳入后宫,还与她生了孩子。这事你怎么看?”

朱棣走到殿中,目光落在殿外的阳光里,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儿臣以为,这多半是后世文人的编造。先不说李世民身为帝王,若真有此事,定会在正史中留下记载,可《旧唐书》《新唐书》中,虽提及齐王妃杨氏曾入宫,但从未说过李世民将她纳为妃嫔,更没有生子的记载。再说,李世民登基后,重用魏徵等谏臣,若真有霸占弟媳这等违背伦理之事,魏徵等人怎会不直言劝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后世之人常把李世民的大小杨妃与齐王妃杨氏混为一谈。大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为李世民生下吴王李恪;小杨妃出身弘农杨氏,生平记载不多;而齐王妃杨氏是李元吉的妻子,三者本是不同之人,却被文人故意混淆,编造出‘李世民霸占弟媳’的谣言,无非是想借此抹黑李世民的形象,凸显他‘得位不正’。”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认同:“你说得有道理。文人最擅长的,就是用这种似是而非的故事抹黑帝王。他们不管史实如何,只要能迎合自己的立场,便能随意编造。就像建文朝的文人,为了维护朱允炆的‘仁君’形象,不惜掩盖他压榨百姓、屠戮藩王的事实;日后你的朝堂上,若有文人不满你的政策,也定会用同样的手段抹黑你。”

朱棣想起天幕中披露的野史谬误,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忧虑:“儿臣正是担心此事。今日天幕能勘误方孝孺与沈万三的谣言,可日后天幕若不再出现,那些文人编造的谎言,又该如何澄清?比如他们若说儿臣登基后残杀忠良、荒淫无道,后世之人看不到真相,岂不是会把这些谎言当成史实?”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朱棣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带着几分宽慰:“你也不必过于担忧。咱当年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文人也说咱‘出身微贱’‘杀戮过重’,可咱用休养生息、严惩贪官的实绩,让百姓安居乐业,久而久之,那些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你若想让后世对你有公正的评价,关键还是在于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心中有杆秤,只要你是个好皇帝,文人的抹黑便掀不起大浪。”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不死医圣手失忆后我发现自己在柯学世界向风柳如云小说免费阅读全文狂妄医妃驾到,摄政王心头宠进化武器你同境无敌?等我八面齐聚哭什么超级仙王在都市末世大佬穿成炮灰女知青天才小农女:学霸军少宠上瘾穆玄凌仙末日乐园咸鱼她养的纸片人是星际boss火影:我春野樱会算命!重生九零辣妻追夫签到千年,从凡尘仆役到仙界至尊万古杀帝第一宠婚:老公,坏坏坏!直播算命,苏观主她又停更了夺舍反派魔修让你炼得肌肉霸道?萌学园,因为怕死每天都在自保
经典收藏神医娘亲:团宠萌娃太抢手我在秦朝当神棍汉末烽烟之苍龙再起大明1642他逃她追,王妃逐渐黑化一碗火腿泡面,我竟黄袍加身!?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策马大明回到三国做皇帝:我刘禅称霸世界塑晋天灾年,我囤养了古代女将军承明之治此刻,万代帝王,奉我为神!我只想安静地当赘婿三国之制霸寰宇大夏憨婿穿越红楼之军功封王贞观荣耀大唐神级太子三国之大楚天下
最近更新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侯府杂役秒变大佬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天问:大秦末路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三国:一代谋圣陈渡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风波亭外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三国:我在三国支教扶苏已死,秦匠当立大夏九皇子与紫微汉末狂王吕布:开局狂虐刘备梁朝九皇子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黑角楼的月芳菲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txt下载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最新章节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