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鳞”合金的成功研发,如同为“南天门”即将出鞘的利剑锻造了坚不可摧的剑身。然而,万里深知,再锋利的剑,若没有精妙的剑法相匹配,也终究只是一块顽铁。在真实的宇宙战场上,敌人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任何战术失误都可能意味着文明的终结。他们需要一块磨刀石,一块能够模拟最残酷、最复杂战局,锤炼指挥艺术、战术配合以及新装备运用的磨刀石。
这块磨刀石,不能是代价高昂的实兵演习,更不能是纸上谈兵。它必须无限接近真实。
“‘龙鳞’赋予了‘玄鸟’更强的生存能力,但如何将这种生存能力转化为胜势,需要与之匹配的战术。”在“南天门”战略推演中心,万里对秦宇将军以及一众高级指挥官和“玄鸟”测试飞行员说道,“我们需要一个环境,能够模拟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敌人、各种战场态势,让我们在‘死亡’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
他的目光投向大厅中央那个巨大的、尚未启动的全息投影平台。
“这个环境,就是由‘伏羲’构建的——‘虚拟战场’。”
秦宇将军眉头微蹙:“虚拟演习我们一直在做,但现有的系统无法完全模拟太空战的复杂性,尤其是面对未知科技时的变量。”
“这次的‘虚拟战场’,将完全不同。”万里语气笃定,“它将深度整合‘火种’数据库中关于物理规则、能量效应、材料科学、乃至推测性外星科技的数据,并由‘伏羲’作为核心裁判和环境模拟器。其拟真度,将无限接近……现实。”
他开始了详细的阐述:
一、 物理引擎的颠覆:
“传统的虚拟系统,基于经典的牛顿力学和简化版的电磁学。”万里解释道,“而‘伏羲’构建的战场,底层规则将包含:
· 广义相对论效应: 在大质量天体附近(如模拟的木星战场),引力透镜效应、时间膨胀效应将被精确计算,影响传感器探测和武器弹道。
· 量子效应模拟: 不仅仅是量子雷达,还包括能量武器的量子隧穿效应、材料的量子级损伤模型。
· 高维时空扰动: 模拟可能存在的超光速航行技术产生的时空涟漪,以及其对常规传感器和通讯的干扰。
· 真实材料交互: 每一艘战舰、每一件武器,其材料属性(包括‘龙鳞’的动态响应特性)都将被精确建模。攻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血量’扣除,而是真实的能量传递、结构损伤、系统失效的过程。”
这意味着,在虚拟战场中,一艘战舰被击中引擎,可能不是掉血,而是真的失去动力;被特定频率的能量武器扫过,可能导致局部护盾过载甚至电子设备瘫痪。伤害是具体的、符合物理规律的,而非游戏化的数值。
二、 敌人的“灵魂”注入:
“敌人将不再是遵循固定行为树的AI。”万里继续道,“‘伏羲’将基于‘火种’数据库中关于不同文明科技树、行为模式、战术逻辑的残缺记录,结合我们自己对于‘观察者’及监听信号的分析,构建出多种具有‘战略性格’和‘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假想敌。”
他展示了几个初步设定的假想敌原型:
· 【收割者·清扫者型】: 基于“大筛选器”理论和“文明墓碑”信号推断。科技水平设定为1级文明顶峰至2级文明初期。战术风格:高效、冷酷、偏好使用大范围能量净化武器(如模拟恒星耀斑爆发)、空间封锁技术。目标明确:彻底清除目标区域内的“不稳定”文明痕迹。
· 【幽灵·隐匿猎手型】: 基于“观察者”的隐匿特性和量子雷达发现的高速隐形目标。科技侧重点:极致隐形、高机动、单体精准刺杀。战术风格:潜伏、侦查、伺机发动一击必杀的攻击,擅长电子战和心理威慑。
· 【蜂群·协同侵蚀型】: 基于某些文明可能发展的生物-机械融合科技或分布式AI。由无数小型、低成本单位组成,单个战斗力弱,但数量极其庞大,具备高效的协同算法和自适应编队能力。战术风格:浪潮式攻击、消耗战、通过数量淹没质量。
这些AI敌人,不仅拥有先进的科技装备,更拥有符合其文明逻辑的“思维”。它们会学习人类的战术,会设置陷阱,会针对“龙鳞”和“玄鸟”的弱点进行调整,甚至会模仿人类的心理战。
三、 战场环境的极致还原:
虚拟战场将不再是空荡荡的黑色背景板。
· 复杂引力环境: 模拟小行星带、星云、黑洞吸积盘边缘等复杂空间,引力异常将严重影响舰船机动和武器精度。
· 宇宙灾害: 随机的伽马射线暴、高能粒子流、星际尘埃云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
· 信息战环境: 强烈的恒星辐射干扰、敌方释放的电磁迷雾、量子通讯干扰等,将考验指挥系统的抗压和应变能力。
“这将是一个会‘呼吸’,充满恶意与机遇的真实宇宙一角。”万里总结道,“在这里,失败是常态,痛苦是导师。每一次‘死亡’,都必须换来对敌人、对战场、对我们自身更深刻的理解。”
命令下达,“伏羲”开始全力构建这个庞大的虚拟世界。庞大的算力被调用,海量的数据被整合、推演,一个基于真实物理规则和潜在威胁模型的数字宇宙,正在悄然成型。
第一批进入“虚拟战场”的,是精心挑选的“玄鸟”战机测试飞行员和战术指挥学院的精英学员。他们佩戴上新型的神经交互头盔(非植入式,安全性更高),连接入“伏羲”构建的虚拟空间。
第一次适应性训练,场景设定在近地轨道,对手是技术水平与人类当前公开水平相当的“传统太空军”。
当学员们驾驶着模拟的、性能参数与现有“鸾鸟”相当的战机进入战场时,他们立刻感受到了不同。不再是僵硬的锁定提示和血量条,雷达屏幕上充斥着真实的空间背景噪音,机动时能感受到模拟的惯性过载,武器开火后需要考虑能量管理和散热……虽然对手AI还很“规矩”,但战场的真实感已经远超以往任何模拟。
然而,这只是开胃菜。
几天后,第一次面对【蜂群·协同侵蚀型】假想敌的模拟战,在木星轨道附近的一片小行星带展开。
当学员们看到传感器上那如同蝗虫过境般、数以万计的红点从小行星带阴影中蜂拥而出时,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些小型单位速度极快,动作灵活,虽然单个火力弱小,但它们相互掩护,编织出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并且不断调整阵型,试图包围和分割人类战机编队。
战斗一开始就陷入了极度被动。传统的点对点攻击效率低下,范围武器又因为担心误伤友军和破坏小行星轨道而不敢轻易使用。通讯频道里充斥着学员们焦急的呼喊:
“太多了!打不过来!”
“它们在我周围绕!锁定困难!”
“3号机护盾过载!左引擎被击中……我失去动力了!”
“撤退!请求撤退!”
短短十五分钟,整个学员编队在“蜂群”悍不畏死的冲击和精妙的协同下,全军覆没。
当学员们脸色苍白地退出虚拟舱时,不少人还沉浸在那种被无数“虫子”淹没的无力感和恐惧中。战术复盘显示,他们犯了分散火力、缺乏有效范围打击手段、被敌人诱入不利地形等多重错误。
“感觉如何?”万里平静地看着这些备受打击的年轻人。
“太……太可怕了。”一名学员声音还有些发颤,“它们好像打不完,而且配合得太好了。”
“这就是未来我们可能面对的敌人之一。”万里语气严肃,“它们不会跟你讲骑士精神,不会给你公平对决的机会。它们会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方式,淹没你,摧毁你。”
“记住这种无力感,记住这种恐惧。然后,想办法战胜它。”
第一次惨败,像一盆冰水,浇醒了还带着些许骄傲情绪的学员们。他们开始疯狂地研究“蜂群”的行为模式,讨论新的战术,请求“伏羲”提供更多的数据分析支持。
虚拟战场,露出了它冰冷而残酷的一角。而这,仅仅是开始。
【悬念】:
学员们能否从惨败中吸取教训,找到对抗“蜂群”的有效战术?
接下来面对更强大的【幽灵猎手】或【收割者】,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虚拟战场”能否真正锤炼出能够守护文明的铁血雄师?
“蜂群”的惨败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了第一批受训者的心里,也通过战报和复盘录像,震撼了整个“南天门”的指挥与作战体系。虚拟战场不再是高级的游戏,而是血淋淋的预演。失败带来的不是气馁,而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迸发出来的、近乎疯狂的求知与求胜欲。
训练强度陡然提升。受训者们泡在虚拟舱里的时间成倍增加,出来之后不是激烈地讨论战术,就是埋头研究“伏羲”提供的海量战斗数据和分析报告。食堂、走廊、甚至休息室,都成了临时战术研讨会。
一、 “蜂群”的破解:
面对无穷无尽的“蜂群”,学员们意识到,依靠个体战机的精准点杀效率太低,必须发展出更有效的体系化对抗手段。
· “网”与“锤”的配合: 他们开始尝试分组协作。由少量装备了强大传感器和电子战系统的战机作为“网”,负责在前方侦查、锁定“蜂群”的核心节点(如指挥单位或中继器),并释放区域性电磁干扰,扰乱其协同。而大部分装备了范围杀伤武器(如小型化聚变导弹、霰弹式磁轨炮)的战机则作为“锤”,在“网”的指引下,对密集的“蜂群”区域进行饱和式打击。
· 环境利用: 他们不再将小行星带视为障碍,而是开始学习利用其复杂地形。将“蜂群”引诱至狭窄的陨石通道,然后用预设的爆炸物或大型战舰的副炮进行覆盖;或者利用大型小行星作为掩护,规避“蜂群”的正面冲击,再从其侧翼或后方发动突袭。
· “斩首”战术: 在“伏羲”的辅助下,他们加强了对“蜂群”行为模式的分析,试图找出其潜在的指挥链路。一旦锁定疑似指挥单位,便不惜代价发动精锐小队进行“斩首”突击,瘫痪其整体协调性。
经过数十次失败的尝试和战术调整,一支由优秀学员组成的“玄鸟”中队,终于在一次模拟战中,成功运用“网锤战术”结合环境利用,以损失三分之一的代价,全歼了一个标准编制的“蜂群”攻击群!
当最后一只“蜂群”单位在爆炸中化为虚拟的数据碎片时,虚拟舱内响起了学员们压抑不住的欢呼。这不是游戏的胜利,这是在绝望中硬生生凿出一线生机的狂喜。他们证明了,“蜂群”并非不可战胜。
二、 “幽灵”的猎杀:
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幽灵·隐匿猎手型】假想敌,登场。
与“蜂群”的喧嚣截然不同,“幽灵”带来的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
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柯伊伯带边缘的一片虚空。一个标准的“玄鸟”巡逻中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失去联系。没有爆炸,没有激烈的交火信号,只有传感器上瞬间消失的光点,以及通讯频道里戛然而止的汇报。
恐慌在蔓延。剩余的飞行员拼命搜索,雷达上一片空白,光学传感器也捕捉不到任何异常。敌人就像真正的幽灵,隐匿在绝对的黑暗之中,随时可能从任何角度发动致命一击。
“保持阵型!启动主动量子雷达扫描!注意能量读数异常!”中队长声嘶力竭地喊道,但他的声音很快也消失在通讯静默中。
整个中队,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被无声无息地“抹除”。
退出虚拟舱后,参与这次模拟的飞行员们脸色惨白,许久说不出话。那种看不见敌人,却时刻感觉被死亡凝视的压迫感,比直面“蜂群”更加摧残意志。
“它们……它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名飞行员声音干涩地问道。
“极致的光学、雷达、热辐射隐形,加上对我们传感器和通讯频段的了解与干扰。”“伏羲”冷静地分析着战斗记录,“它们优先攻击指挥节点和通讯单元,制造混乱和恐惧。攻击方式很可能是高能粒子束或空间切割武器,瞬间破坏关键系统,避免长时间交火暴露自身。”
面对这样的敌人,传统的战术几乎失效。
· 被动探测与陷阱: 学员们开始尝试放弃主动雷达扫描(这反而容易暴露自身位置),转而依靠“巡天”空间站级别的远程被动传感器网络提供的大范围态势感知,以及在关键航道布设隐蔽的引力异常监测器和广域量子纠缠扰动传感器(模拟“烛照”雷达原理)。
· 随机机动与协同防御: 编队不再保持固定阵型,而是进行无规律的、高频率的随机机动,增加被锁定的难度。同时,战机之间保持极近的距离,一旦某架战机被攻击,周围战机立刻向攻击来源的可能方向进行覆盖式火力试探,逼“幽灵”现身。
· “饵雷”战术: 故意派出小股单位作为诱饵,吸引“幽灵”攻击,主力则隐藏在远处,利用诱饵单位被攻击瞬间暴露的蛛丝马迹,对“幽灵”可能藏身的区域进行毁灭性打击。
这是一场猫鼠游戏,考验的是耐心、直觉和对微弱信息的捕捉能力。失败依旧是主流,经常是整个编队在耗尽燃料和弹药后,被神出鬼没的“幽灵”逐一猎杀。但渐渐地,学员们开始能够偶尔捕捉到“幽灵”的踪迹,甚至成功击伤过一两次。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建立在无数次“死亡”的痛苦之上。
三、 指挥层的锤炼:
虚拟战场不仅锤炼飞行员,更在磨砺着指挥官的神经。
秦宇将军和几位高级指挥官也亲自进入了虚拟战场,担任舰队司令的角色。他们面对的,是【收割者·清扫者型】假想敌发动的、模拟摧毁地球的灭绝级攻击。
巨大的“清扫者”母舰在同步轨道上展开,释放出足以偏转小行星轨道的引力场,并向地球发射足以汽化大陆架的地核扰动器。指挥官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所有可用的太空力量——从“鸾鸟”、“玄鸟”战机,到“巡天”空间站及其防御节点,甚至还在图纸上的“青龙”平台概念型号——进行绝望的阻击。
他们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残酷的抉择:是集中力量攻击母舰,还是分兵拦截射向地球的毁灭性武器?是牺牲一部分舰队为另一部分创造机会,还是保全力量等待渺茫的转机?每一个决策都关乎亿万生灵的虚拟存亡,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超任何一场实兵演习。
一次推演中,一位资深指挥官因为无法承受“目睹”模拟地球上数座城市被粒子束抹除的“惨状”,精神近乎崩溃,被迫提前退出。虚拟战场的残酷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压力下,新的战术思想、应急指挥流程、多兵种协同规范被一点点摸索、建立、优化。指挥官们开始学会在绝望中保持冷静,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判断,甚至开始思考一些非常规的、近乎赌博的反击策略。
虚拟战场,这个由“伏羲”构建的数字炼狱,正以其冷酷无情的方式,淬炼着人类文明未来防线的每一块骨肉、每一根神经。痛苦是这里的货币,而成长,是唯一被允许的收获。
【悬念】:
面对神出鬼没的“幽灵”,学员们能否找到稳定有效的反制手段?
指挥官们又能否在“收割者”的灭世压力下,找到一线生机?
虚拟战场的极限在哪里?它是否会成为孕育出对抗真正威胁的“战争艺术”的摇篮?
虚拟战场的淬炼进入了最残酷、也最关键的阶段。学员们和指挥官们在无数次“死亡”中积累的经验,开始如同高压下形成的钻石,逐渐显露出其锐利而坚韧的本质。
一、 “幽灵”现形:
面对【幽灵·隐匿猎手型】,单纯的防御和被动反应已证明不足以取胜。受训者们开始将之前对抗“蜂群”时磨练出的协同性与对抗“幽灵”所需的极致敏锐结合起来,发展出了一套更为积极的猎杀战术。
· “共鸣探测”网络: 他们不再依赖单一平台的传感器。一个中队,甚至多个中队,在“伏羲”的统一调度下,将其搭载的量子雷达、引力波探头、高敏度磁力仪等不同模式的传感器数据实时共享、融合。当一个“幽灵”在某个区域活动时,即使它能完美规避某一种探测方式,但其质量移动引起的微引力波动、其能量系统运行产生的微弱磁场畸变、其隐形力场与宇宙背景辐射的细微相互作用……这些多维度、微弱到极致的信号,在“伏羲”构建的“共鸣探测网络”中被交叉验证、放大,最终勾勒出“幽灵”那模糊却确实存在的轮廓。
· “区域饱和”打击: 一旦通过“共鸣探测”大致锁定“幽灵”可能存在的空域,不再追求精确瞄准。装备了范围武器的战机,会立刻对该区域进行无差别、高密度的火力覆盖,如同用霰弹枪射击阴影。高能粒子团、预制破片弹、甚至小当量的空间震荡炸弹,被疯狂地倾泻到目标区域。目的不是直接命中,而是通过制造一个极度危险、能量紊乱的“禁区”,逼迫“幽灵”进行大幅度的机动规避,从而暴露其行踪,或者直接将其卷入范围攻击的余波中。
· “自杀式”标记: 在极端情况下,学员们甚至演练了由少量战机充当“自杀式标记单元”的战术。这些战机携带大功率的、难以被完全屏蔽的主动信标或特殊涂料弹,在发现“幽灵”踪迹的瞬间,不顾自身安危地冲近,发射信标或涂料,为后续的主力打击部队提供清晰无比的瞄准点。
代价是惨重的。在演练这些战术的过程中,“阵亡率”高得吓人。但效果也是显着的。越来越多的“幽灵”在发动攻击前就被发现、被驱赶、甚至被击伤。学员们开始从猎物,逐渐转变为能与猎手周旋、甚至反咬一口的刺猬。
二、 “收割”下的挣扎:
在战略指挥层面,与【收割者·清扫者型】的对抗更是将指挥官的意志和智慧逼到了极限。
一次推演中,面对“清扫者”母舰释放的、足以偏转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引力场,一位年轻的参谋官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堪称疯狂的方案——“引力共振反制”。
“根据‘伏羲’模拟,敌引力场并非完美均匀,存在极其细微的、由其内部能量核心周期性波动引起的谐振频率。”参谋官指着复杂的数据图谱,“如果我们能精确计算出这个频率,并集中我们所有‘巡天’级平台以及大型战舰的推进器功率,在特定时间、特定方位,以相同频率进行短时、超高功率的推力喷射,理论上可以在局部引发引力场的共振失调,短暂撕裂其防御,为我方突击力量创造出一个攻击窗口!”
这个方案风险极高。且不说计算和时机的把握能否做到完美,一旦失败,所有参与共振反制的单位都会因能量过载和暴露位置而成为活靶子。
秦宇将军盯着星图上那艘如同死神般的“清扫者”母舰,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虚拟地球的存亡,就在他一念之间。
“批准执行‘共振’方案。”他最终沉声道,声音嘶哑,“所有单位,按照预定坐标和时间节点,执行命令!突击编队,准备突击!”
推演进入白热化。庞大的舰队开始冒险机动,能量读数飙升。在付出了三艘“巡天”模拟平台和大量护卫舰被击毁的代价后,“共振”成功了!“清扫者”母舰的引力护盾出现了一个短暂但确实存在的裂隙!
“突击编队,冲锋!”命令下达。
残余的“玄鸟”战机如同决死的飞蛾,冲向那唯一的生机……
尽管这次推演最终仍以人类舰队全军覆没、地球遭受重创告终(突击编队未能彻底摧毁母舰核心),但他们成功证明了,即便是面对“收割者”这样的庞然大物,人类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只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就能狠狠地从敌人身上咬下一块肉!这种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远比一次简单的“胜利”更有价值。
三、 新装备的熔炉:
虚拟战场也成为了检验和优化新装备的绝佳平台。披挂了“龙鳞”原型数据的“玄鸟”战机被投入战场。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面对“蜂群”的小威力武器持续攻击时,“龙鳞”的动态响应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能量被高效导流,微小撞击被缓冲吸收,甚至出现了一些浅表损伤在战斗间隙缓慢修复的情况,极大地提升了战机的持续作战能力。
面对“幽灵”的高能粒子束狙击,“龙鳞”虽然无法完全抵挡,但其抗过载和能量冲刷的能力,使得战机不至于被一击秒杀,往往能争取到宝贵的数秒钟时间进行规避或反击,生存率显着提升。
甚至在对抗“收割者”的范围性能量武器余波时,“龙鳞”也表现出了比传统材料优秀得多的抵抗能力。
同时,装备了试验性量子雷达、小型化聚变导弹、定向能武器的虚拟型号,也在战场上进行着残酷的优胜劣汰。哪些武器系统实用,哪些还需要改进,在虚拟战场的血与火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反馈。
四、 极限与未来:
随着受训者们水平的提升,“伏羲”开始不断提升假想敌的AI强度和科技水平,并引入更多极端战场环境——如超新星爆发残骸区的强辐射干扰、双星系统的复杂引力博弈、以及基于“古老回响”信号破译出的某些难以理解的科技造物(如局部时间流速异常场、维度跌落陷阱等)。
虚拟战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战术训练平台,它正在演变成一个探索未来战争形态、验证前沿科技、甚至进行战略级“思想实验”的超级实验室。在这里,人类以数据的形式,提前支付着可能在未来用鲜血才能换来的经验教训。
万里站在推演中心的主控台前,看着屏幕上那些在虚拟星海中浴血奋战的、由数据和意识构成的“将士”们,目光深邃。
“在这里流的每一滴‘血’,都是为了在未来,少流一滴真正的血。”
“虚拟的战火,终将照亮我们前进的航路……”
【本章完】
【后续悬念】:
经过虚拟战场残酷淬炼的指挥官和飞行员,在现实中将展现出何等战力?
“龙鳞”合金与新式武器何时能大规模列装?虚拟战场中摸索出的战术,在面对真正的“观察者”或其它地外威胁时,能发挥出几成效果?
喜欢我的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我的南天门计划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