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坐在集团总部的多媒体教室里,感觉浑身不自在。
这是他第一次踏入总部大楼。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冷气开得十足的中央空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氛,与车间里那股熟悉的机油、金属和汗水混合的味道截然不同。他身边坐着的不再是穿着工装的工友,而是各个分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大多穿着挺括的衬衫,有些人手腕上还戴着看起来价格不菲的手表。
他下意识地掸了掸自己那件洗得有些发旧,但已经是最好的一件的poLo衫袖口,仿佛上面沾了看不见的灰尘。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像一层透明的薄膜,将他与这个环境隔离开来。
“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一门艺术。”讲台上,来自知名培训机构的高级讲师王老师,正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讲述着。ppt上展示着复杂的模型和英文缩写,什么“Swot分析”、“pdcA循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强子努力地听着,笔记做得飞快,但很多概念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他熟悉每一台机器的脾气,能听出轴承转动时最细微的异响,能闭着眼睛拆装复杂的传动结构,但“组织行为学”、“激励机制”、“企业愿景”这些词汇,让他感到一阵阵头晕。
“我们要懂得赋能团队,打破部门墙,打造敏捷型组织……”王老师侃侃而谈。
强子身边的几位管理者频频点头,相互交换着心领神会的眼神。强子却皱起了眉头。他想起自己推行产线改革时,老张等人的抵触。那时候,他可不懂什么“赋能”,他靠的是一个个地谈心,一次次地亲自示范,甚至陪着他们一起加班,用汗水和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才慢慢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些高大上的词汇,能解决老张觉得“改了就没法偷闲抽烟”的实际问题吗?
课间休息,其他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股市、球赛,或者交换着名片。强子独自一人走到茶水间,接了一杯咖啡,浓郁的香味让他稍微放松了一些。他看着窗外楼下如同火柴盒般大小的厂房,那里才是他熟悉的世界。
“不适应?”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强子回头,是王老师。他有些窘迫地点点头:“王老师,您讲的很好,就是……有些东西,感觉离我们车间有点远。”
王老师笑了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问道:“我听说,你前段时间推行了一项产线改革,效果很不错?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
提到这个,强子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放下咖啡杯,比划着开始讲述:“我们原来那个流程啊,存在几个问题……”他从物料搬运的路线不合理,讲到工位之间等待时间的浪费,再到如何重新设计流程,如何说服老师傅,如何用一次成功的快速换模证明新方法的优越性……
他讲得具体、生动,全是车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细节,没有用一个管理学术语。
王老师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等强子讲完,他拍了拍强子的肩膀,眼中带着欣赏:“你看,你刚才说的这一切,其实已经包含了流程优化(process optimization)、消除浪费(muda)、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和用数据说话(data-driven decision)这些管理学的核心理念。你只是用了你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做到了。”
强子愣住了。
王老师继续说:“管理理论,是从成千上万个像你这样的实践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不是束缚你的条条框框,而是给你提供更多工具和视角,让你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更快地找到方向,能用更系统的方法去解决,而不仅仅是靠个人魅力和辛苦付出。”
他指了指教室:“你觉得他们天生就懂这些吗?不,他们只是比你更早接触这些‘黑话’。但你拥有的,是最宝贵的、扎在泥土里的实战经验。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经验,和墙上的理论连接起来。”
下午的课程,强子听得格外认真。当王老师讲到“五个为什么”分析法时,他立刻联想到自己排查机器故障时的情景,不正是要一层层问下去,直到找到根本原因吗?当讲到“情境领导力”时,他明白了对待像老张这样的技术骨干和对待新入职的年轻员工,确实应该用不同的沟通和管理方式。
那些原本漂浮在空中的词汇,突然之间像找到了降落的地点,一个个稳稳地落在了他熟悉的车间地面上,生根发芽。
下课铃响,强子收拾好笔记,感觉笔记本沉甸甸的。他走出总部大楼,傍晚的热风扑面而来,却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清醒。
他回头望了望那座气派的玻璃幕墙大楼,又看了看前方熟悉的厂区。他知道,自己还是那个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强子,但他的工具箱里,今天多了一套名为“管理”的新工具。
这个世界,确实和他想象的不一样。它更复杂,但也更有趣。他深吸一口气,大步向自己的车间走去,心里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明天早会的全新构想。
喜欢螺丝人生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螺丝人生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