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潍县有个赵老憨。四十来岁,手巧,专画年画。别人画的门神瞪着眼,他画的门神能瞅见睫毛根,可生意就是不温不火——他太轴,一分钱一分货,从不糊弄人。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街上人挤人,老憨的摊子前却冷冷清清。眼看天要黑,来了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头发梳得溜光,手里攥个布包。
“小伙子,能画张‘胖娃娃抱鲤鱼’不?”老太太声音软乎乎的。
老憨赶紧点头:“能!您等着,保准画得俊!”
墨磨得浓,笔走得快。没半个时辰,胖娃娃的红肚兜、鲤鱼的金鳞片就活灵活现。老太太看得直笑,掏出铜板递过来:“小伙子手巧,心更实。这画我收了,再送你样东西。”
说着从布包里摸出个小瓷瓶,塞给老憨:“这里头是‘醒画水’,往后画完年画,滴一滴在画角,保准你生意好。但记住,一天只能滴三幅,多了要出乱子。”
老憨刚要道谢,老太太转身就没了影。他瞅着瓷瓶里亮晶晶的水,犯嘀咕:“这玩意儿,真能管用?”
第二天一早,老憨试着在年画角滴了滴“醒画水”。刚摆上摊子,就有个掌柜的凑过来:“哎?你这胖娃娃咋像要从纸上跳下来?鲤鱼鳞都闪着光!”
话音刚落,一群人围上来。没到中午,三幅年画全卖光了。老憨又惊又喜,赶紧把瓷瓶藏进抽屉。
打那以后,老憨的年画成了香饽饽。有人从十里地外赶来,就为抢一张他的画。他赚了钱,没忘老太太的话,每天都留两幅便宜的年画,给买不起的穷苦人。
可老憨的媳妇王翠花不乐意了。翠花性子急,见生意好,就想多赚点。
这天晚上,老憨睡得沉。翠花摸出瓷瓶,对着一摞刚画好的年画,“哗啦啦”倒了大半瓶。她寻思:滴得越多,画越活,卖得越贵,钱来得越快!
第二天一早,摊子刚摆开,就出了怪事。
先是那幅“门神秦琼”,手里的锏“哐当”一声掉在纸上,接着秦琼从画里探出头,皱着眉喊:“哎!这咋这么呛?我的盔甲都要糊住了!”
围观的人吓得直往后退,有人喊:“年画活了!成精了!”
更乱的还在后头。“胖娃娃抱鲤鱼”里的娃娃,抱着鲤鱼就往画外爬,鲤鱼尾巴一甩,溅了围观人一脸墨汁;“福禄寿三星”里的寿星,拐杖一拄,从画里走出来,嘴里还念叨:“不行不行,这灵气太杂,我这老骨头受不住!”
街上顿时乱成一锅粥。有人往家跑,有人吓得哭,还有人想伸手去抓娃娃,结果被鲤鱼尾巴抽了手背。
老憨赶来时,脸都白了。他赶紧把活过来的神仙、娃娃往画里塞,可刚塞回去,他们又钻出来。翠花站在一旁,吓得直哆嗦:“老憨,我...我就是想多赚点钱,没成想会这样...”
正乱着,穿蓝布衫的老太太又来了。她叹口气,从怀里摸出个小刷子,蘸了点清水,往年画身上一扫。神奇的是,那些活过来的人物,立马钻回画里,年画又恢复了原样。
“你这媳妇啊,”老太太看着翠花,“贪心不足蛇吞象。‘醒画水’是让年画有灵气,不是让你胡来的。多了,灵气就成了妖气,不乱才怪!”
翠花红着眼眶:“大娘,我知道错了,再也不贪多了。”
老太太又看向老憨:“小伙子,你实诚,这是好事。但做生意也得管管家里人,别让贪心坏了本分。”
老憨赶紧点头:“大娘,我记住了。往后我一定看好媳妇,再也不犯这错。”
老太太笑了,把瓷瓶递给老憨:“这‘醒画水’还剩点,你要是还想用,就按我说的做。要是不想用,就把它埋在院子里的桃树下,往后还画你的实心年画。”
老憨想了想,把瓷瓶还给老太太:“大娘,我还是画实心年画吧。靠旁门左道赚的钱,花着不踏实。”
老太太点点头:“好!你是个明白人。往后啊,你的年画,就算没有‘醒画水’,也会有人买。”说完,老太太又没了影。
打那以后,老憨再也不用“醒画水”,还是按原来的法子画年画。奇怪的是,来买画的人还是不少。有人问老憨:“你这画没以前活了,咋还来这么多人?”
老憨笑着说:“咱的画,墨是好墨,纸是好纸,画里的心意是真的。看着舒心,比啥都强。”
翠花也改了性子,每天帮着老憨磨墨、铺纸,再也不提贪多的事。夫妻俩还在摊子旁摆了个小炉子,冬天给路过的人倒碗热水,夏天给人递把扇子。
日子久了,老憨的年画不仅潍县有名,连邻县的人都来买。有人说,老憨的年画里有股子暖劲,贴在墙上,心里都亮堂。
后来,有人问老憨,那个蓝布衫老太太到底是谁。老憨总是笑着说:“谁知道呢?许是个路过的神仙,也许是个爱年画的老行家。不过不管是谁,她都教我一个理:做人做事,都得守着本分,别贪多,别忘本。”
这话,潍县的人都记在了心里。往后不管做啥生意,都学着老憨的样子,凭良心,守本分。渐渐地,潍县的生意都做得红火,还出了名,人们都叫它“实心城”。而赵老憨和他的实心年画,也成了潍县最有名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喜欢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