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村的人都知道,村西头那口老塘有些古怪。塘水常年碧绿,哪怕连日大旱也不见浅下去半分,更奇的是塘底沉着面铜镜,月圆之夜会浮上来,照出些旁人看不见的东西。
最先发现这事的是阿秀。那年她才八岁,跟着瞎眼的奶奶生活。端午那天她去塘边洗衣,不慎将奶奶的银簪掉进水里。正要哭,却见水面泛起圈涟漪,一面巴掌大的铜镜慢悠悠浮上来,镜面映出银簪正躺在塘底的青石板上。
阿秀伸手去捞,指尖刚触到镜面,就听有人轻轻“咦”了一声。她抬头四顾,塘边只有棵歪脖子老柳树,树影里坐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正低头绣着什么。
“姐姐可见我的银簪?”阿秀怯生生地问。那姑娘抬起头,眉眼弯弯的,手里的绣绷上竟是片半开的荷花。“在第三块石板下呢。”姑娘声音像塘水一样清润,伸手往水里指了指。
阿秀果然在那里摸到了银簪。等她攥着银簪回头,树影里早已没了人影,只有片绣好的荷叶落在青石板上,针脚细密得像真的一般。
这事过了三年,阿秀长成个水灵的姑娘。这天她替人缝补衣裳,路过镜花塘时,见个货郎正蹲在塘边叹气。货郎姓周,挑着副旧担子,筐里的针头线脑摆得整整齐齐,只是愁眉不展的。
“周大哥这是咋了?”阿秀停下脚步。周货郎指了指水面:“我那面祖传的铜罗盘,刚才打水时掉进去了。那物件虽不值钱,却是我爹临终前给的念想。”
阿秀想起当年的铜镜,便说:“你别急,等月亮出来再说。”周货郎将信将疑,却也没别的法子,只好坐在柳树下等。
月上中天时,塘水突然亮起来。那面铜镜果然浮了上来,镜面里不单有罗盘,还映出个穿长衫的老者,正坐在灯下给罗盘上油。周货郎看得眼睛发直,喃喃道:“那是我爹……他还活着?”
话音刚落,铜镜“咚”地沉了下去。水面漂上来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正是那面铜罗盘,盘底还粘着张字条:“向北行三里,破庙檐下藏。”字迹娟秀,像是女子所书。
周货郎连夜往北走,果然在破庙里找到个布包,里面是件新棉袄,针脚和当年那片荷叶一模一样。
这事很快传开,有人说镜花塘里住了个绣娘精,专管帮人寻失物。村里的王二麻子动了歪心思,他听说古镜值钱,便趁夜带着渔网去捞。刚把网撒下去,就见水面翻起巨浪,渔网被什么东西扯得粉碎,塘底浮起些破旧的绣线,缠得他满身都是。
王二麻子吓得连滚带爬跑回家,从此再不敢靠近镜花塘。
转年开春,村里来了个教书先生,姓白,带着个瞎眼的老母亲。白先生租了村东头的空屋,平日里教孩子们念书,闲时就去塘边散步。阿秀常去送缝补好的衣裳,一来二去便熟了。
“阿秀姑娘可知这塘为何叫镜花塘?”白先生望着水面问。阿秀摇摇头,把刚绣好的荷包递给白母:“张奶奶,您摸摸这花样可还喜欢?”
白母笑着接过,指尖抚过上面的并蒂莲:“好孩子,手真巧。我儿说,这塘底的镜子能照见人心呢。”
这话传到周货郎耳朵里,他挑着担子来到塘边,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支银钗,样式和当年阿秀掉的那支很像。“若真能照见人心,就请告诉我,十年前在渡口救我的姑娘,如今在哪?”
水面泛起圈圈涟漪,铜镜慢慢浮上来。镜面里映出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正坐在柳树下绣花,旁边放着个药篓,里面是刚采的草药。周货郎突然红了眼眶——那药篓上,系着他当年送的红绳。
“是柳郎中!”围观的村民惊呼起来。村里的柳郎中住在后山,平日里采药救人,极少下山,谁也不知她竟有这般来历。
当晚,柳郎中背着药篓来到镜花塘。她走到柳树下,从怀里取出半块铜镜,与塘底浮起的那半正好合在一起。月光照在镜面上,映出二十年前的景象:年轻的柳郎中在渡口救起落水的周货郎,慌乱中弄丢了母亲留的银钗;瞎眼的白母年轻时,曾在这里用铜镜为村民照过丢失的孩子;而阿秀的奶奶,当年正是靠着这面镜子,在战乱中找到了失散的孙女。
“这镜子,原是面护心镜。”柳郎中轻抚着镜面,“当年我爹是铸镜匠,临终前说,凡心怀善念者,它自会相助。”
白先生牵着母亲的手站在塘边,轻声道:“我母亲的眼睛,原是能看见的。只因当年为救落入冰窟的孩童,才伤了眼。”
阿秀这才明白,为何奶奶总说镜花塘的水最养人。那些被镜子照见过的善心,早已顺着塘水流进了柳溪村的每一寸土地里。
后来,周货郎不再走南闯北,在村里开了家杂货铺,柜台上总摆着些绣线绸缎,说是给柳郎中备的。白先生的学堂里,多了个教女红的课,柳郎中每周都来教孩子们绣花,阿秀成了她最好的帮手。
每到月圆之夜,镜花塘的水面依旧会浮起铜镜。只是如今,再没人想着打捞,大家都说,就让它好好待在塘底,照着柳溪村的日升月落,照着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心事。
喜欢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