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长的车灯彻底消失在长安街的车流中,庭院门口只剩下林枫以及稍后走出来的刘逢春部长等人。冬夜的寒风似乎此刻才真正吹到林枫身上,让他激荡的心潮稍微平复,但内袋那张名片的存在感,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
“林枫同志,”刘逢春走到他身边,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赞赏和一丝如释重负,“委员长对你印象很好。”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重的分量。
“全靠部长提携和信任。”林枫微微欠身,态度依旧恭敬。他深知,没有刘逢春的引荐和力挺,他绝无可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返回驻地的车上,车内异常安静。杨建业和何健显然还沉浸在刚才那震撼的一幕中,欲言又止。林枫闭目养神,没有主动开口。他需要消化,更需要思考。这份突如其来的“殊荣”,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无数双眼睛会因此更加聚焦在他身上,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第二天,林枫按原计划低调地结束了京城之行,返回江东。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那张名片的存在,甚至连对妻子沈明月,也只是简单说了句“汇报比较顺利,领导给予了肯定”。
然而,京城的风,总是吹得比想象中更快。林枫人还未回到省城,关于他得到委员长亲自接见并单独谈话的“小道消息”,已经在江东省某些特定的圈子里悄然流传。细节或许模糊,但核心信息——“林枫简在帝心”——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回到省政府办公室,林枫立刻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
秘书长杨建业汇报工作时,眼神中除了往日的恭敬,更多了几分近乎崇敬的光芒。几位副省长前来沟通工作,态度似乎也更为谦和谨慎。甚至连省委办公厅那边传来的消息,效率都似乎高了几分。
下午,林枫主动前往省委书记陈启明办公室,例行汇报京城之行的“官方”成果——与部委沟通的情况、争取到的政策意向等。他语气平和,重点突出工作层面,对委员长接见一事,只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有幸向委员长简要汇报了江东的改革探索,委员长鼓励我们继续大胆实践”,并未渲染任何细节。
陈启明认真地听着,手指习惯性地敲击着桌面。当林枫提到委员长时,他敲击的动作几不可察地停顿了一瞬,随即恢复如常。
“很好!”陈启明脸上露出笑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显得真诚几分,“委员长的肯定,是对我们江东省委省政府工作的最大鼓励!这说明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对了!枫林同志,你这次京城之行,成果丰硕,为全省争了光!”
他的表态热情而正面,但林枫能敏锐地感觉到,在那笑容之下,有一丝极其复杂的审视一闪而过。陈启明作为封疆大吏,政治智慧高超,他当然明白委员长那一句“小林”和一次单独散步意味着什么。这既是对林枫个人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这个省委书记领导下的江东班子的某种“背书”。但与此同时,林枫声望的急剧提升,必然也会微妙地影响省内原有的政治生态和权力平衡。
“都是在启明书记您的领导下取得的成果。”林枫再次强调,“下一步,我们政府这边一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争取到的政策支持尽快转化为发展实效。”
“嗯,放手去干,省委支持你。”陈启明大手一挥,姿态做得很足。
从省委大楼出来,林枫的心情并未放松。他清楚地知道,从现在开始,他必须比以前更加谨言慎行,更加如履薄冰。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他必须将这份“殊荣”带来的影响力,完全导向工作,用于推动改革,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成为个人炫耀或权力博弈的资本。
晚上回到家,沈明月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饭菜。她看着林枫,眼中带着询问,但没有直接开口。
林枫洗了手,坐在餐桌前,沉默了一下,才说道:“明月,京城的事情,外面可能会有一些传言。我们一切照旧,该做什么做什么,尤其是你那边,农业厅的工作要更加扎实,不能出任何纰漏。”
沈明月是何等聪慧之人,立刻明白了丈夫的顾虑和决心。她轻轻握住林枫的手,柔声道:“我知道。家里你放心。工作上,我只会比以前要求更严。”
看着妻子理解和支持的眼神,林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家庭的港湾,是他应对外面惊涛骇浪最重要的支撑。
随后几天,林枫的工作节奏更快,要求也更严。在省政府各类会议上,他绝口不提京城细节,话题始终围绕着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特别是那些进展相对滞后、困难较多的领域,比如北部农业市的产业振兴、部分环保欠账的整改落实等。他下去调研时,也更加深入,直接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推不动的地方去。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全省干部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委员长的接见是鼓励更是鞭策,江东省的发展,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而不是任何形式的“政治运气”。这份突如其来的“青云之阶”,并未让他飘飘然,反而让他脚下的步伐更加沉稳、坚定。他深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他必须用接下来更加卓越的政绩,来证明自己配得上那份信任,也配得上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期望。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当国委回首三十年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