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办公室的灯光亮到深夜。林枫面前摊开着省发改委报送的《关于在全省推广转型升级经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及省财政厅编制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与绩效管理优化方案》。他看得极其仔细,不时用红笔在页边空白处写下批注。
杨建业秘书长轻手轻脚地送进来一杯新沏的浓茶,低声提醒:“林省长,时间不早了,您明天上午九点还要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林枫抬起头,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建业,你把这份发改的方案,明天一早就送回发改委,我的意见都在上面。告诉他们,思路可以,但切入点太大、太泛,缺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阶段的精准施策。让他们沉下去,分片区、分行业再做一轮深度调研,拿出更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子方案来。”
“好的,林省长。”杨建业接过文件,瞥见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心中暗凛,这位新省长对工作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财政这个方案,”林枫拿起另一份,“原则同意他们优化整合专项资金、强化绩效导向的思路。但具体到哪些资金整合、如何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特别是要处理好‘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保障基层基本需求’的关系,不能一刀切,避免好的初衷在执行中走样。也退回修改。”
“是。”杨建业记下要求,悄然退了出去。他意识到,林枫这是在以极高的标准,打磨着省政府未来施政的“工具”和“路线图”,既是在确立权威,也是在规避可能的风险。
第二天上午的省政府常务会议,是新班子第一次正式亮相。会议室里,各位副省长、秘书长以及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正襟危坐。林枫坐在主位,神态沉稳。
会议首先研究了几项常规议题,进展顺利。当进行到讨论《全省开发区优化整合与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时,分歧开始显现。这个方案由省商务厅牵头起草,其中一项核心内容是建议对全省各类开发区进行摸底评估,对部分规模小、效益差、同质化严重的开发区进行撤并整合,将资源向重点开发区倾斜。
分管工业的副省长胡文生(非林枫旧部,属于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首先提出异议:“林省长,各位同志,开发区的设立和发展有其历史背景,也是各地市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简单撤并,恐怕会挫伤地方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影响短期内的经济数据。我认为,优化整合是必要的,但方式方法要更稳妥,是否可以更多采用‘托管’、‘共建’等柔性方式?”
省商务厅厅长试图解释方案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集中力量培育高地。
这时,王健开口了,他作为工信厅长,对产业发展和园区载体关系有着深刻理解:“胡省长的话有一定道理,要考虑地方感受。但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全省各类开发区超过两百个,有的一个县就有两三个,确实存在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政策资源,也导致了招商引资时的内部恶性竞争。我认为,壮士断腕,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撤并整合的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要有合理的补偿和过渡机制,确保平稳,而且整合后释放出来的资源,必须确保用于更有效率的领域。”
王健的发言,既回应了胡文生的顾虑,又坚定地支持了方案的核心方向,并且提出了建设性的操作建议。
林枫静静听着双方的讨论,没有急于表态。等其他几位参会人员发表了看法后,他才缓缓开口:“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为江东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时代在变,发展阶段在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越来越紧,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开发区优化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文生同志担心影响地方积极性,这个顾虑是现实的。王健同志提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建立过渡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看这样,商务厅牵头,会同发改委、自然资源厅、工信厅等部门,根据大家刚才讨论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制定科学、透明的评估标准,到底哪些该留,哪些该并,要让人服气;二是设计好整合路径和保障措施,特别是被整合园区所在地的利益补偿和人员安置问题,要细致周到。修改后的方案,再报省政府研究。”
林枫的总结,一锤定音。他吸收了双方意见的合理成分,既坚持了“整合”这个大方向,又强调了方法和路径的稳妥,体现了作为省长的驾驭能力和平衡艺术。胡文生见状,也不再坚持,点头表示同意。
会议结束后,王健跟着林枫来到办公室。
“林省长,今天会上……”王健想解释一下自己发言的初衷。
林枫摆摆手,打断了他:“你刚才说得很好,有理有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开会,就要这样,准备充分,敢于发表意见。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起来,“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面对其他老同志,要尊重,道理讲透即可,不必过于针锋相对。团结很重要。”
“我明白了,林省长。”王健虚心接受。他知道,林枫这是在点拨他如何适应更高层级的政治生态。
下午,林枫按计划去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就在他与几位经济界的委员探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时,秘书匆匆走过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林枫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对在场的委员们歉然道:“各位委员,非常抱歉,省委那边有个紧急会议需要我参加,今天的座谈暂时到这里,大家的宝贵意见我们已经记录下来,报告修改时会认真研究吸纳。”
委员们表示理解。林枫匆匆离开,坐进车里,脸色沉了下来。秘书汇报:省委办公厅刚刚通知,一小时后召开临时省委常委会,议题是“研究加强全省能源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求省长和分管副省长、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列席。
这个议题来得突然,而且由省委直接部署,绕开了省政府前期的酝酿环节。林枫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陈启明书记开始展现其施政重点和领导风格的一个信号,也是对他这个省长的一次试探。
一小时后,常委会议室。陈启明坐在主位,神情严肃。会议直接开始,由省发改委主任孙为民汇报全省能源形势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储备情况。
孙为民汇报完后,陈启明直接接过话头,声音洪亮:“同志们,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骨架。我在西北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没有可靠的能源保障,没有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一切都是空谈!江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在这方面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所作为!”
他大手一挥:“我初步考虑,要启动‘江东省能源安全保障与基础设施攻坚三年行动计划’!要谋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关乎全局、支撑长远的重大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比如,跨区域输电通道、LNG接收站、原油储备基地,还有几个关键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能开工的尽快开工!”
他的话语充满了魄力和紧迫感,与林枫之前强调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路,在侧重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启明书记的考虑非常具有战略眼光,能源和基础设施确实是发展的基础前提。”林枫在陈启明讲话间隙,适时开口表态,“省政府坚决拥护省委的决策部署。接下来,我们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书记的指示要求,尽快拿出‘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政府层面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他的表态,完全符合组织程序,姿态端正。但他紧接着话锋微妙一转:“在谋划和推进这些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注重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二是要高度重视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论证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分析,确保有效投资,防范债务风险;三是要将生态环保要求贯穿始终,严守红线;四是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尽可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减轻财政压力。”
这几点补充,看似是技术性提醒,实则是在省委定下的大方向内,为省政府后续的具体操作划出了边界和原则,试图将可能出现的“大干快上”倾向,引导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轨道上。
陈启明看了林枫一眼,目光锐利,点了点头:“林枫同志考虑得很周全。这些原则是对的。具体方案,就请省政府牵头抓紧研究制定,报常委会审议。散会!”
会议结束,林枫走出会议室,心情并不轻松。他明白,陈启明已经亮出了他的“枪”,而自己作为省长,既要接招,又要在执行中把握好分寸。这第一次非正面但意味深长的交锋,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省政府工作,必将是在省委的强大意志与省长施政理念的不断碰撞与磨合中艰难前行。他需要更加谨慎,也更加智慧。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当国委回首三十年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