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全会如期召开。在完成各项既定议程后,林枫做了总结讲话。他没有重复那些宏大的经济指标和产业规划,而是将话题引向了不久前那场工地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入思考。
“……同志们,我们北阳的Gdp在增长,高楼在拔地而起,这是硬实力的体现。但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更在于它的软实力,在于它是否能让人感到被尊重、有归属、有盼头。”林枫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回荡在会场,“推土机前进的轰鸣声,不应该掩盖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叹息声。”
他引用了大量信访数据和近期调研案例,指出当前民生诉求响应机制中存在的信息割裂、程序空转、责任虚化等问题。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干部不想干事,而是机制不畅,导致他们‘看不见’问题,或者‘看见了’却缺乏有效手段和足够动力去快速解决问题。”林枫话锋一转,提出了他深思熟虑的方案,“因此,我提议,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年’,核心抓手,就是建设并全面推行‘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和实施办法。”
他详细阐释了这个平台的构想:
一、一个平台,全域覆盖。 整合现有的市长热线、政府网站留言板、部门投诉电话等渠道,打造统一的“北阳民声呼应”信息化平台,联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并开发简易的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让群众反映问题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
二、首接负责,限时办结。 第一个接到诉求的单位或个人即为“首接责任人”,必须负责全程跟踪、协调督办,确保诉求“事事有回音”。根据问题类型,明确不同的办理时限,简单问题24小时内响应,复杂问题不超过7个工作日必须有阶段性答复。
三、数据赋能,未诉先办。 通过对平台积累的大量民生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定位高频投诉区域和共性难题,推动政府部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比如,某个片区反复出现下水道堵塞投诉,那就不是简单的疏通问题,可能需要启动片区管网的整体改造。
四、阳光运作,双向考评。 所有非涉密诉求的办理过程和结果,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在平台公开,接受群众评议。同时,将各部门、各地区的“民声呼应”办理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干部评估的重要依据。
林枫最后强调:“建立这个平台,不是为了追求‘零投诉’的虚假和谐,而是要搭建一座真诚沟通、高效解决问题的桥梁。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各级干部的眼睛更亮、耳朵更灵、手脚更勤,让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执法,都更能体现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这个系统性的方案,在全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直击当前基层治理的痛点,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更传递出市委聚焦民生、刀刃向内进行治理革命的决心。全会一致通过了相关决议。
决议的落实,远比提出方案要复杂。在随后召开的动员部署会上,林枫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他深知,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尤其是这种触及部门利益、改变工作惯性的改革。
果然,推进过程中,各种声音出现了:
有的部门担心增加工作量,“这以后岂不是要天天盯着手机回消息?”
有的担心权力被削弱,“原来我们部门自己处理的问题,现在要放到平台上公开,不好操作。”
还有的抱有侥幸心理,“估计又是一阵风,刮过去就算了。”
面对这些,林枫的态度异常坚决。他在一次协调推进会上拍了桌子:“如果哪个部门觉得服务群众是负担,觉得公开透明是麻烦,那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要考虑自己是否还适合待在这个位置上!‘民声呼应’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而且必须答好!”
他同时指示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将“民声呼应”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作为重点督查内容,每周简报,每月通报。
强有力的推动下,平台以惊人的速度搭建起来。首批试点在几个街道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展开。林枫不仅看宏观数据,更会随机点开平台上的具体案例,跟踪办理全过程。
一天晚上,他看到一个投诉:某老小区路灯长期不亮,老人夜间出行危险。投诉提交后,在区住建局和街道之间流转了三天,尚未解决,平台显示“正在协调中”。
林枫直接用平台内部的督办功能@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群众夜间出行安全是天大的事!请立即查明原因,24小时内必须让灯亮起来!如需市级协调,立即报告。”
书记亲自督办,效果立竿见竿。不到两小时,责任单位回复:因线路老化复杂,已安排应急抢险队连夜施工,保证天亮前修复。第二天,投诉人在平台上留下了“非常满意”的评价和一句“没想到这么管用,谢谢!”
这个小案例,通过内部通报传开,极大地震撼和教育了各级干部。大家真正明白了,市委是动真格的,这个平台连接着最高决策者的视线。
随着平台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北阳市民开始习惯用手机反映问题。从垃圾清运、噪音扰民,到政策咨询、办事遇阻,一件件“小事”被摆上台面,在制度的框架内高效流转、解决。虽然过程中仍有推诿扯皮,仍有办理不力被通报批评,但一种“闻风而动、接诉即办”的作风,正在北阳的干部队伍中逐渐形成。
沈明月也关注着这个平台的运行。一次晚饭时,她对林枫说:“你这个‘民声呼应’,在我们农业厅也引起了讨论。大家都在思考,我们出台的涉农政策,如何也能建立这样一个直达基层、快速反馈的通道。看来,你这次是放了一条鲶鱼,不仅搅动了北阳,可能还会刺激省直部门呢。”
林枫笑了笑,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菜:“制度的设计,终究是要带着温度的。冰冷的条文只有契合了人的需求,才能真正拥有生命力。”
窗外,北阳的夜景安宁而璀璨。林枫知道,“民声呼应”平台只是一个开始,要让制度的温暖持续传递,还需要更多不懈的努力。但听到平台上那一声声“已解决”、“很满意”的回响,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这座他倾注心血的城市,正在以一种更细腻、更人性化的方式,悄然生长。
喜欢当国委回首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当国委回首三十年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