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覆盖了田野,村庄显得静谧而安详。伊拉从县里学习归来,仿佛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迅速重新融入了红星生产队熟悉的生活节奏。但细细观察,又能发现她身上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她的眼神更加沉静,言谈间偶尔会冒出几个新名词,思考问题时角度也更开阔了些。
她没有大肆宣扬学习班的见闻,而是将那份新鲜感和收获默默藏在心里,转化为更具体的行动。系统的警告言犹在耳,她深知“沉淀”的重要性。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新的光环,而是将已有的基础夯实,并将外出学到的新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工作中。
冬闲时节,是农村开展“冬学”扫盲和文化活动的时候。往年,生产队也会组织社员学习认字、读报纸,但效果一般,社员们积极性不高。
伊拉这次参加县学习班,听了一位文化馆老师关于“如何开展生动有效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讲座,很受启发。她找到张建军书记和李大夫,提出了一个新想法:
“张书记,李伯伯,今年的冬学,咱们能不能换个法子?光坐着认字读报容易犯困。咱们能不能结合咱们生产队的实际,搞点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请老把式讲讲种地的诀窍,我也可以讲讲常见病的预防和简单的草药知识,甚至可以把咱们种药圃、搞实验田的事儿也说说。就当成是‘生产经验交流会’或者‘家庭保健小课堂’,大家一边烤火,一边唠嗑,既能学东西,又不觉得闷。”
张书记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法子好!往年冬学死气沉沉的,你这么一说,倒是把学习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了!我看行!”
李大夫也捻须赞同:“寓教于乐,古人也是这么说的。拉拉这个想法,接地气!”
说干就干。新的“冬学”模式很快在队部开展起来。不再是一味地念文件,而是变成了灵活多样的交流会。有时是请经验丰富的老农讲如何根据天气判断墒情、如何积肥沤肥;有时是伊拉主持,用小黑板画图,讲解冬天如何预防感冒、冻伤,演示几种简单草药的用法;有时甚至会让识字的人念一段农业科技方面的短文,大家一起讨论。
伊拉在讲课时,会有意识地将县学习班上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等理念,用最朴实的语言融入进去。比如,讲到预防疾病,她会强调“卫生防疫靠大家”,而不仅仅是医生的事;讲到农业技术,她会鼓励大家“多观察、多尝试”,将好的经验分享出来。
这种形式大受欢迎。队部晚上常常坐满了人,炉火熊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讨论热烈。连一些平时不爱参加学习的老人都被吸引来了。冬学真正成了社员们增长知识、交流经验、丰富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成功创新冬学形式,将政策学习与文化教育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群众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展现出学以致用和群众工作能力。奖励积分+70点。】
【宿主当前积分:3263点。】
与此同时,伊拉对药圃和病例的研究更加深入。她将药圃越冬的草药做了更精细的防护,并开始系统记录不同草药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俨然一副小型科研的架势。她还借来了李大夫所有的医书和笔记,结合自己记录的病例,尝试着进行归纳分类,思考每一种治疗方案背后的医理。
一天晚上,伊拉在整理病例时,发现好几个社员都有类似的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的症状,但诱因和具体表现又略有不同。有的显然是饮食不规律所致,有的则与情绪波动有关,还有的伴随明显的怕冷症状。
她没有简单套用某个成方,而是尝试着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在李大夫的指导下进行细微的调整。对饮食不规律的,侧重健脾和胃;对情绪相关的,加入疏肝理气的药材;对怕冷的,则佐以温中散寒之品。并详细记录下用药后的反应。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思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社员们纷纷反映:“拉拉开的药,好像特别‘对路子’,吃了舒服。”
李大夫对伊拉的这种进步欣喜不已:“拉拉啊,你这已经开始摸到‘辩证论治’的门槛了!好!真好!医生看病,就像裁缝做衣服,得量体裁衣才行!”
伊拉自己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摸索带来的提升,远比单纯获得积分或荣誉更让她感到充实和快乐。
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但真正的深耕,却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伊拉像一位耐心的农夫,在冬日的寂静里,默默为自己知识的田野施肥、灌溉,等待着春日的勃发。她知道,当根基足够深厚时,无论未来遇到怎样的风雨,或是被推向多高的舞台,她都能从容应对。
这个冬天,伊拉在沉淀中积蓄着力量,也在尝试中拓展着边界。她的成长,不再仅仅是技能的提升和积分的增长,更是一种内在格局和思维方式的升华。
喜欢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