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交流会上的成功,让伊拉的名声超越了红星生产队,在整个公社范围内传播开来。“红星公社有个八岁的小神医,本事大,想法还多”成了附近几个屯子茶余饭后的谈资。偶尔有外队的社员来看病,或者干部来检查工作,都会特意看看这个“小名人”。
伊拉却刻意保持着低调。她深知,名声如同泡沫,看似绚丽,却容易破灭。真正的根基,在于日复一日的扎实工作和不断学习。她依旧每天早早来到卫生所,打扫、整理药材、跟着李大夫学习、处理病人。药圃里的每一棵幼苗,实验田里的每一株庄稼,她都亲自照料,记录生长数据。
但名声还是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来找她看病的社员,信任度更高了,甚至有些社员有点“迷信”她,觉得“小神医”开的药就比别人的灵。这让伊拉更加谨慎,每一次诊断、每一味药都反复思量,生怕辜负了这份信任。
李大夫看在眼里,欣慰之余,也适时点拨她:“拉拉,名声是好事,也是包袱。咱们行医的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可不能被名声架起来,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你现在做得很好,就要保持这颗平常心。”
伊拉郑重地点头:“李伯伯,我明白。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除了看病,伊拉发现,随着春耕深入,社员们对于农业知识的需求也很迫切。虽然她分享过选种育苗的经验,但很多人操作起来还是不得要领。她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利用晚上或者雨天的空闲时间,在队部或者找个宽敞的人家,办个小小的“夜校”或者“农技讲座”?
她不讲高深的理论,就讲怎么挑选种子、怎么弄简易育苗床、怎么识别常见的庄稼病虫害、怎么合理施肥。哪怕每次只让几个人听明白,一点点积累,也能提高整个生产队的种植水平。
她把想法先跟张建军书记和李大夫说了。
张书记有些犹豫:“办夜校?这……上面没这个要求啊。而且,大家干活累了一天,晚上哪有精神头听课?”
李大夫却表示支持:“拉拉这个想法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是大家都能把地种好了,咱队里增产了,这是大好事!我看可以试试,就当是生产队的技术交流,不拘形式,谁愿意听谁来。”
伊拉连忙说:“张书记,不用搞得很正式,就在队部点个煤油灯,我准备点实物,比如好种子和瘪种子对比着看,怎么育苗用破盆烂碗演示一下,时间也不用长,半个来钟头就行。主要是实用,让大家能照着做。”
张书记见伊拉考虑得具体,李大夫又支持,便松了口:“那……就先试试看。看看大家伙的积极性咋样。”
于是,在一个春雨淅沥、无法下地的晚上,红星生产队的第一次“农技夜课”,在队部那间烟雾缭绕的屋子里悄然开始了。伊拉用一块旧木板当黑板,上面用柴炭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桌子上摆着几种不同的种子、她育的苗、还有几片有病虫害的叶子。
来听课的人不多,只有十几个对种地特别上心或者好奇的社员,包括之前找伊拉请教过的那几位邻居。伊拉一点也不怯场,她从最基础的选种讲起,拿着饱满和干瘪的种子让大家传看,讲解为什么好种子出壮苗。她又演示了如何利用灶口余温育苗,如何控制水分。
她讲得浅显易懂,全是“干货”,还让大家随时提问。起初有些沉闷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互相讨论,甚至争论起哪种方法更好。
“嘿,你这么一说,还真是!以前那种子都是瞎种!”
“拉拉,这苗啥时候移栽最好啊?”
“你看这片叶子上的黄点,是啥虫子咬的?”
虽然第一次听课的人不多,效果却很好。散课后,好几个社员都意犹未尽,约好下次下雨还来。张书记暗中观察了一会儿,也暗自点头,觉得这事或许真能成。
【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主动寻求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生产力,尝试创办简易农技讲座,展现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潜能。奖励积分+50点。】
【宿主当前积分:3008点!】
与此同时,全县“优秀卫生员”的评选也有了进展。公社通知伊拉,县里初步审核通过,需要她准备一份更详细的书面材料,并可能随时会有县里的同志下来“实地考察”。
这意味着,伊拉即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王秀娟又开始紧张起来,忙着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伊拉反而更加平静。该来的总会来,她能做的,就是继续做好自己的本分。
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卫生所的工作和药圃、实验田的管理中。她的药圃里,柴胡、黄芩等草药长势良好,绿油油一片,成了卫生所后院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引得不少社员前来观看询问。她的实验田里,采用新法种植的玉米苗明显比旁边的粗壮、叶色深绿。
名声之外,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更加忙碌充实的日常。伊拉像一棵茁壮的小树,在阳光和风雨中,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童,而是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想法、有担当、并能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乡村建设者。
夜晚,她在油灯下认真准备着县里需要的材料,也规划着下一次“夜课”的内容。窗外的蛙声阵阵,预示着夏天的临近。伊拉知道,无论是即将到来的考察,还是她尝试推广的新事物,都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用最扎实的努力,去迎接一切未知的挑战。
喜欢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